古詩詞鑒賞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翻譯: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詩意: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講訴為人要有氣節,前兩句雖說字面為生死兩種境地的描寫,實則說無論何時都應有骨氣與擔當。而后兩句引經據典,從楚漢之爭,項羽落敗卻至死不屈,雖仍有一線生機卻依然就義自刎烏江,皆因無顏面對江東的父老與戰死的將士。筆者的言詞流露出敬佩之情。
賞析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古代詩詞鑒賞
雨霖鈴·寒蟬凄切
北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賞析
這首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經典古詩詞鑒賞
注釋
霍山:又名太岳山、霍太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在今天山西霍縣東南。驛:驛站,古代供給傳遞公文的人或者來往官吏中途換馬和歇息的地方。
廟:指霍山的岳廟。
迥:遠。
樓:指驛樓。
窮:盡。
鼷:一種小老鼠。
嵐:山間的霧氣。
陂:池塘。
露:指將要凝成露水的濕潤水汽。
一向:一派。這兩句的意思是:日暮的霧氣濕潤著千條弱柳,蕭瑟的秋風吹響衰敗的荷葉。
壺關:古關隘。因為山形像壺,在此設置的關隘就叫壺關。故址在今天山西省長治市東南。此處指劉稹的老巢潞州。
狂孽:指劉稹。
孽:罪惡。
老生:指宋老生。據《舊唐書·高祖本紀》,李淵起兵反隋,隋將宋老生屯守霍邑,抗拒李淵。因而運糧不便,李淵決定退兵,李世民勸乃止。有一白老人求見,自稱是霍山神使,要李淵于八月雨停時,從霍邑東南出兵,到時他將相助。李淵依言進軍,果然斬殺宋老生。這兩句的意思是:盤踞在壺關附近的劉稹十分猖獗,希望霍山神使能像當年幫助李淵斬殺宋老生那樣,幫助朝廷早日消滅劉稹。
賞析
逐句分析
霍山,在今霍州東南。公元844年(唐武宗會昌四年)秋,討伐藩鎮劉稹的戰爭還在持續。詩人此時居母喪,路經此地,登驛樓有感,寫此遣懷。
詩前兩句寫登樓望遠。登上驛站的.樓臺,四處眺望,岳廟之前,一座座山峰緊緊相連。在這里,山下所有的景象盡收眼底。“四望窮”引起下文,中間四句寫景皆由此而出。秋日登高,自古多是悲寂寥,所見之景,是一片荒涼蕭瑟,所生之感沉郁濃厚。
三至六句為自然景物的描寫。遠遠望去,群山環抱,煙霧繚繞,隱約可見一些小鼠在來回活動。夕陽映射下的小池,無數大雁早已飛來。傍晚的霧氣打濕了萬千柔弱的柳兒,瑟瑟秋風吹向那已衰的荷葉。詩人眼前之景,一片灰暗,觀之不免令人心生寒意。景物的描寫,最終歸結為情感的寄托。大雁奈何只棲息池邊,而小鼠卻占據山嶺要地,“一明一暗,言在此而意在彼”,為下文敘事抒情埋下伏筆。本來可愛的柳兒和美麗的荷葉卻遭到霜露和秋風的摧殘,“四望蕭條,民物凋耗之景”,這一切都是藩鎮之亂帶來的社會凋敝的觀照。景物描寫,顯出了詩人愛國的堅定立場和對劉稹的憎惡之情。
“壺關有狂孽,速繼老生功。”是說盤踞在壺關附近的劉稹十分猖狂,期望霍山神使能像當年幫助李淵斬殺宋老生那樣,幫助國家早日滅掉叛鎮劉稹。據《舊唐書·高祖紀》:李淵起兵反隋,隋將宋老生駐守霍邑(今山西霍縣)拒李淵,因大雨連綿,運糧不便,李淵決定退兵,李世民力勸乃止。這時,有一白衣老人求見,自稱是霍山神使,要李淵于八月雨停時,從霍邑東南出兵,到時他將相助。李淵依言進軍,果然斬殺了宋老生。詩人運用歷史典故,表達了自己希望朝廷早日平定劉稹的情感。“速斷”二字尤為凸顯這一心境,快速斬斷之,內心情感強烈。國家遭難,亂賊猖獗,百姓困苦,詩人不僅僅局限于一己之利,關心朝廷政事,心系天下蒼生,愛國情懷尤而未盡。
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方面,本詩語言凝練,詩人注意錘煉語言,使用典故,這也是李商隱在詩中慣用的手法。詩人將“霍山神使”這一典故敷色加工,使其與現實相聯系,涵義豐富,造境新穎。另外,這首詩還體現了詩人的審美趣味,在寫景上,詩人關心注意體態弱小和情調衰颯的事物,如“弱柳千條露,衰荷一面風”,一方面表現出在劉稹叛亂下的社會衰敗局面,抒發作者自己的嫉惡如仇之感;另一方面,柳兒和殘荷的命運也象征了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突出作者的剛勁志氣和耿介風骨。
語文必備古詩詞鑒賞
原文: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總一種凄涼,十分憔悴,尚有燕臺佳句。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云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挾來陣陣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陽光,投下慘淡的影子,漸漸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別的地方,你走了,一陣陣蕭索的風,帶來易水上的蒼涼。那風呵,又吹起來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盡霜凍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黃葉,影子是這樣的孤單。還記得嗎,還得那飛絮如雪的時候?我久久瞭望你遠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臨,浪花飄起來了,是茫茫的煙霧,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陽。只有那孤苦柳樹,迎來匆忙的過客,扭動著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輕輕地舞動。
春天里,我們彼此相愛,卻在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無數相思的落淚。回憶起攜手并肩時的親密,那份感傷,就象無數的細繩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勁舞的畫舫,依然繞著河岸緩緩地移動,可是我的心里卻是這樣的冷落,水在流,云還是那樣地飄,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兒,你在何處。想著那些相戀的日子,如同一陣吹來的東風,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風呵,吹不進重疊的窗簾,只是讓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間。我只能等待那個梅花的精靈,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在月淡星稀的時候,我對她說出自己心中的苦悶,讓她傳達我對你深深的思念。
注釋
⑴金明池:詞牌名,秦觀創調,詞詠汴京金明池,故取以為名。
⑵悵:失意,懊惱。
⑶蕭蕭:風聲,草木經風搖落之聲。
⑷霜條:經霜的樹枝條。
⑸舊時飛絮:化用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之九:“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⑹晚來:夜晚來臨之際。
⑺行客:來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臺佳句:燕臺,又指燕昭王延攬天下賢士的黃金臺。柳氏此處喻指幾社文人雅集賦詩的地方。
⑼春日釀成秋日雨:指當年幾社名流與柳氏交游,曾為她作春閨風雨的艷詞,競成為今日飄零秋雨的預兆。
⑽疇昔:過去,以前。
⑾如許:如此,此為概指之辭。
⑿繞堤畫舸:化用湯顯祖《紫釵記》中“河橋路,見了些無情畫舸,有恨香車”句意。
⒀憶從前:“憶”,回憶。此為回憶從前那些相戀的時光。
⒁眉兒愁苦:陸游《釵頭鳳》:“一杯愁緒,幾年離索”,表現詞人懷念戀人,柔腸寸斷的心緒。
⒂梅魂:化用蘇軾《復出東門詩》:“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⒃伊:彼,他或她。
賞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詠寒柳》中的柳具有獨立自主的自由心性與主體意識,不依附于某個實體,雖慨嘆凄涼的境遇,卻沒有失去自我的主體意識,期望與梅魂平等地對話。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為柳重塑了剛毅的品格,而這種剛性氣質則是來自于詩人主體的獨立人格意識與自由心性。
上闋明寫柳而暗寫人生的遭際。“有恨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南浦”一詞緣于江淹的《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中國人喜聚不喜散,對于送別總是很敏感的,分別總會令人為之愁腸百轉,淚濕衫袖。此詞開頭便把地點定在這樣一個令人的情緒易較為之傷感的環境中,在這樣一個送別的地點,又是一個這樣的秋日的黃昏,殘陽西掛,滿目凄涼,伴隨著泠泠的寒風。
“更吹起,霜條孤影。”一個“孤”字,更為這凄涼的環境平添一絲的無助、孤獨。起語全用冷色調的詞,刻畫了一個凄涼暗淡之境,寫盡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獨、無奈的心境。“還記得,舊時飛絮”一句,把時間由現在推向過去,現今的生活是孤獨、無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舊時飛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詞人在這里用了“柳絮”這一意象,“柳絮”無根無蒂任風吹落,隨意飄蕩,多令人產生憐憫之情,因詠《燕臺詩》而癡戀其人。又燕臺曾是當年燕昭王招攬賢士的黃金臺。此處的用典,言約而意豐,它既暗含了詞人與陳子龍通過詩詞唱和結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詩酒集會度過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時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點亮色。
詞人在上闋的最后用“尚有燕臺佳句”結尾,是因為這段生活曾給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憶起這段生活,仍不禁淚流涔涔。詞的下闋主要是借回憶過去來寫對愛情的固貞執守。換頭處,詞人用“春日釀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闋的結句,又為下面的憶舊展開了鋪墊。與陳子龍的短暫的相識、相戀給詩人暗淡的生活帶來些許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點亮色,但這短暫的歡娛卻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寫盡了人生的變故。
“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著重簾,眉兒愁苦”,詞人想過去,痛惜今日,寫盡相思之苦,“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云猶故”,畫舸本是歡情之物,但即使擁有了它,自己依舊是先前的那個自己,或許更多了一點孤獨、寂寞,這一切都是因為沒有了情人的陪伴。“一點東風”這里暗指陳子龍,沒有了他,致使詞人一生“眉兒愁苦”,“雖知己而必別”,互為知己的愛人卻注定無法終生廝守在一起,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悵惘之事。
下闋詞人以“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結句,這里是借用了湯顯祖的《紫釵記》的故事來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跡,也同時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勢力進行的堅強的反抗,但同時也對未來帶有些許的`幻想與渴望。《紫釵記》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愛上了詩人李益,兩位有情人幾經困難落幕前終于在長時別離后團圓,此時的他們贈詩唱和,句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別是把自己和情人設想為劇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團圓,到那時“與伊深憐低語”。通過詞的下闋,可以看出,柳如是對愛情是忠貞的、執著的,她對陳子龍是有著刻骨銘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詞“濃纖婉麗,極哀艷之情”,她以一個女子的細膩的感觸來寫自己的情感經歷,故而真切感人,她讓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際,以及在困境中她對愛情的固貞、執守和對命運的不屈從。
古詩詞鑒賞古代詩人知識
望月懷遠——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佳節對著明月懷念親人的詩。詩的開頭兩句話,就直接點出了詩的主題,作者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的景色――中秋之夜,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主人公仰望著月亮,想起遠在天涯的親人,是不是也在明朗的月光下想著自己呢?這兩句話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我也特別喜歡這兩句話。接下來,詩人通過對主人公的“夕起”、“滅燭”、“披衣”等一系列動作敘述,和“怨”、“憐”、“覺”等心理描寫,給我們描繪了主人公因為思念親人而半夜起床,在月光下披著衣服,望月相思的動人情景。最后兩句“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表達了主人公想念親人的無奈,和期盼團圓的強烈愿望,語言形象真切,溫柔纏綿,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