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詩鑒賞題怎么解題
一、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③展開聯想和想像,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②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④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分析主旨型題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⑵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⑶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⑷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四、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里?
2、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系上下句并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古詩鑒賞題怎么答
1.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直接指出手法。古詩詞的手法有表現手法,如比興、襯托、對比等,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等。根據詩歌直接指出手法。結合詩句說明詩詞中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落腳于情感,解釋使用了這種手法的好處。
2.煉字題
釋義。解釋該字的字面意思。
釋句。寫出該句所描繪的景象。
解釋使用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3.詩歌的語言風格
用兩三個詞準確點明詩歌的語言特色,比如平實、清新等。結合詩句具體分析。落腳于情感,解釋使用了這種語言的好處。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答題技巧有哪些
一、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二、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語文詩歌鑒賞怎么答題
1、詩歌鑒賞作用類題型
在作答高考語文的古詩詞鑒賞類題型的分析某句話的作用時,是有一定的答題模板可以用的。比如有的句型在文章起到的作用時開篇點題,點名主旨的意義,有的句子是具有為下文設伏筆的作用。
2、概括詩歌段落含義的題型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類題型常考題型之一就是概括含義的題型,在作答這類題型時要先陳述好句子段落的大致含義,然后再加上一些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和作用即可。
3、對古詩詞中采用的修辭手法的分析
一般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型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在分析這類詩歌題型的修辭時,要先對句子的含義進行陳述,然后分析這些修辭手法的具體作用,比喻類詩詞的作用是生動形象;擬人類修辭手法的作用是具有人物氣息,象形具體;夸張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一般是加強語氣和特征,引起讀者的重視和思考。
古詩答題技巧有哪些
整體把握全詩的大致內容
要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首先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詩意。詩詞鑒賞題大多設兩道題,從不同的側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作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作到整體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結合。
例如,陸游的《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鑒賞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擾,影響對全局理解,以為是慨嘆梅之不幸,抒寫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揚和反襯手法來贊美梅花高格勁節的美好品質。
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細節等
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論詩,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詞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陸游等,都需要在平時的復習中作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看注釋,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一個細小的細節,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
抓住詩眼體會主旨
“詩眼”是揭示主旨和藝術內蘊的警策之語。詩眼是詩中最凝煉、最傳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詞句,是理清詩歌脈絡的筋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數句之眼;有以一句為眼者,有以一字為眼者。
它能提挈全詩,統領整篇。例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的詩眼是“心遠”因為“心遠”所以“無車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雖比“心遠”深一層,但也是從“心遠”中生發出來的。將“心遠”與各組合的意象印證,本詩主旨“退隱后超脫塵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