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岳飛全文解釋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注釋】
怒發沖冠:原指憤怒得都把帽子頂起來了,形容憤怒至極。
瀟瀟:形容雨勢急驟。長嘯:感情激動時撮口發出清而長的聲音,為古人的一種抒情舉。
等閑:輕易,隨便。
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
賀蘭山:在邯鄲磁縣境內。天闕:宮殿前的樓觀。
【譯文】
我怒發沖冠,獨自登高憑欄,陣陣風雨剛剛停歇。我抬頭遠望天空一片高遠壯闊,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塵土,八千里經過多少風云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靖康年間的奇恥大辱,至今也還沒有一雪。我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啊!我要駕上戰車,踏破賀蘭山口。我滿懷壯志,發誓喝吃敵人的肉,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擴展資料:
《滿江紅·怒發沖冠》,一般認為是宋代抗金將領岳飛的詞作。此詞上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寫作者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對祖國統一的殷切愿望,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關于此詞的創作背景,有多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此詞約創作于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認為作于紹興四年(1134)岳飛克復襄陽六郡晉升清遠軍節度使之后。
此詞上片寫作者悲憤中原重陷敵手,痛惜前功盡棄的局面,也表達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愿。
開頭五句,起勢突兀,破空而來。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燒,不可阻遏。這時,一陣急雨剛剛停止,作者站在樓臺高處,正憑欄遠望。他看到那已經收復卻又失掉的國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怒發沖冠”是藝術夸張,是說由于異常憤怒,以致頭發豎起,把帽子也頂起來了。
作者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憤怒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這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發生尖銳激烈的矛盾的結果。他面對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氣憤填膺。岳飛之怒,是金兵侵擾中原,燒殺虜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飛之嘯,是無路請纓,報國無門的忠憤之嘯;岳飛之懷,是殺敵為國的宏大理想和豪壯襟懷。這幾句一氣貫注,生動地描繪了一位忠臣義士和憂國憂民的英雄形象。
接著四句激勵自己,不要輕易虛度這壯年光陰,爭取早日完成抗金大業。“三十功名塵于土”,是對過去的反省,表現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戰的思想。三十歲左右正當壯年,古人認為這時應當有所作為,可是,岳飛悔恨自己功名還與塵土一樣,沒有什么成就。宋朝以“三十之節”為殊榮。
然而,岳飛夢寐以求的并不是建節封侯,身受殊榮,而是渡過黃河,收復國土,完成抗金救國的神圣事業。正如他自己所說“誓將直節報君仇”,“不問登壇萬戶侯”,對功名感覺不過像塵土一樣,微不足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說不分陰晴,轉戰南北,在為收復中原而戰斗。這是對未來的瞻望。
“云和月”是特意寫出,說出師北伐是十分艱苦的,任重道遠,尚須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虜廷”(《五岳祠盟記》),贏得最后抗金的勝利。上一句寫視功名為塵土,下一句寫殺敵任重道遠,個人為輕,國家為重,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忱。“莫等閑”二句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對當時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斗爭,顯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與主張議和,偏安江南,茍延殘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既是岳飛的自勉之辭,也是對抗金將士的鼓勵和鞭策。詞的下片運轉筆端,抒寫詞人對于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統一祖國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國的赤誠之心。
“靖康恥”四句突出全詞中心,由于沒有雪“靖康”之恥,岳飛發出了心中的恨何時才能消除的感慨。這也是他要“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原因,又把“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具體化了。從“駕長車”到“笑談渴飲匈奴血”都以夸張的手法表達了對兇殘敵人的憤恨之情,同時表現了英勇的信心和大無畏的樂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