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詩詞鑒賞
毛主席詩詞是偉大的藝術珍品,它在中國文藝史和世界文藝史上,象一顆燦爛的巨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毛主席詩詞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毛主席詩詞鑒賞篇1:《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作者:毛澤東
原文: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賞析:
這首詞詞風十分豪邁,運用了許多比喻,將革命風暴卷席中國得迅猛,工農們非常踴躍進入紅軍隊伍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贊揚了將領黃公略的勇敢和機智。這首詞中出現了國際悲歌的“國際歌”的概念,顯示中國革命的風暴與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運動聯為一體,更加增加了詩的革命樂觀主義英雄氣概。
毛主席詩詞鑒賞篇2:《西江月·秋收起義》
作者:毛澤東
原文: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賞析:
上闋表達了工農革命軍行動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開頭兩句:“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旗幟鮮明,鏗鏘有聲,為全詩創造了昂揚奮發、氣壯山河的氛圍。與以往的軍事行動不同,這次起義不再借用國民革命旗號,而是第一次堅決、公開地打出工農革命和共產黨的旗號,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人民軍隊,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這兩句說隊伍走向,突出指揮若定的氣概及奮勇前行的氣勢。
下闋追敘起義的原因和不可阻擋的氣勢,照應了上闋,必然的因果關系顯得極有說服力。“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起始兩句強調階級矛盾和階級壓迫的尖銳程度,)指出秋收起義的內在原因及動力。“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前句寫地主催租索債給農民帶來無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靂一聲暴動”便成為必然之勢,順理成章,形象生動,充分顯示出起義的正義性,有力地鼓舞了廣大工農群眾。
另外,這首詞遣詞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旗號鐮刀斧頭”,使工農革命的特點表現得具體鮮明;“匡廬”、“瀟湘”,以當地的名山名水指代兩地,簡練含蓄,充滿詩情畫意,富有魅力;一個“直”字,堅決明快!“同仇”,既典雅又易懂,雅俗共賞;“暮云愁”、“霹靂一聲”,比喻形象,有氣魄。
毛主席詩詞鑒賞篇3:《菩薩蠻·黃鶴樓》
作者:毛澤東
原文: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賞析:
上闕寫景:登樓縱目,茫茫沉沉,莽莽蒼蒼,自遠而近,宏偉壯彩。一個“鎖”字,連接雙山大江,不僅形象地描繪了龜蛇夾峙的形勢,而且暗寫出亂石崩云、驚濤拍岸的一段江景。設象意中,而象在意外。蘊藉無窮,引人入勝。
下闕言情:倚危把酒,懷古思今,應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一個“逐”字,綰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動地寫出了浪花的滾滾催進,而且隱喻洶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設意象中,而意在象外。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1927年正值中國多事之秋,大革命處于低潮時期,北伐雖然獲得了一些勝利,但軍閥及各種勢力依然存在,蔣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臨王位。
可是整個中國的局面仍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撲朔迷離的煙云密布大地,是年毛澤東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登高賦詩是歷代文人抒情言志的習慣,毛澤東,這位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的一代詩人兼革命家以其獨有的胸襟及氣概表達了他對于他所處的時代的沉郁抱負和熱切期待。
全詩一開始從大處作眼,從遠到近,層層展開,其中有精確的地理,這地理中暗示作者內心縝密的布局及經緯法度,這一切處理得干凈簡練,僅用“九派流中國”,“一線穿南北”,“龜蛇鎖大江”這幾個妙巧的對稱,猶如圍棋高手的布局顯得嚴密而大度,同時也顯示了對祖國的山川諳熟于胸。
接著下闋一轉,又透出了詩人對于世事滄桑,雪泥鴻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該過去的都過去,而今詩人又作游人的一員在此低回歌詠。最后二行詩人把酒酹江以抒壯志,涌動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濤,越來越感受到一種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強烈愿望因當時共產黨處境維艱,國民黨占有上風),詩歌在此達到一個最后的高潮,以綿綿思緒和慷慨高歌抵達詩言志的核心,幾乎直逼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確是正宗漢音,蒼涼慨嘆沉雄俊爽。
另外,黃鶴樓自古以來為詩人詠嘆,自崔顥題詩之后,寫黃鶴樓要不落前人窠臼,實屬不易,而毛澤東凌云之筆一下就觸擊巔峰。
看過“毛主席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