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悲憤詩》鑒賞(3)
【注釋】
天常:天之常道。“亂天常”,猶言悖天理。
篡弒:言殺君奪位。董卓于公元189年以并州牧應袁紹召入都,廢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次年殺弘農王。
諸賢良:指被董卓殺害的丁原、周珌、任瓊等。
舊邦:指長安。公元190年董卓焚燒洛陽,強迫君臣百姓西遷長安。
興義師:指起兵討董卓。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皆起兵討董,以袁紹為盟主。
祥:善。“不祥”,指董卓。
卓眾:指董卓部下李榷、郭汜等所帶的軍隊。初平三年(192年)李、郭等出兵關東,大掠陳留、潁川諸縣。蔡琰于此時被擄。
胡羌:指董卓軍中的羌胡。董卓所部本多羌、氐族人(見《后漢書·董卓傳》)。李榷軍中雜有羌胡(見《后漢紀·獻帝紀》記載)。
截:斬斷。
孑:獨。這句是說殺得不剩一個。
相撐拒:互相支拄。這句是說尸體眾多堆積雜亂。
西入關:指入函谷關。卓眾本從關內東下,大掠后還入關。
迥:遙遠。
邈冥冥:渺遠迷茫貌。
弊:即“斃”,詈罵之詞。“弊降虜”,猶言“死囚”.
亭:古通“停”.“停刃”猶言加刃。
我曹:猶我輩,兵士自稱。以上四句是說兵士對于被虜者不滿意就說:“殺了你這死囚,讓你吃刀子,我們不養活你了。”
毒:恨。
參:兼。這句是說毒恨和痛苦交并。
彼蒼者:指天。這句是呼天而問,問這些被難者犯了什么罪。
邊荒:邊遠之地,指南匈奴,其地在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附近)。蔡琰如何入南匈奴人之手,此詩略而不敘,史傳也不曾明載。《后漢書》本傳只言其時在興平二年(195年)。是年十一月李榷、郭汜等軍為南匈奴左賢王所破,疑蔡琰就在這次戰爭中由李、郭軍轉入南匈奴軍。
少義理:言其地風俗野蠻。這句隱括自己被蹂躪被侮辱的種種遭遇。
邂逅:不期而遇。
徼:僥幸。這句是說平時所覬望的事情意外地實現了。
骨肉:喻至親。作者苦念故鄉,見使者來迎,如見親人,所以稱之為骨肉。或謂曹操遣使贖蔡琰或許假托其親屬的名義,所以詩中說“骨肉來迎”.
天屬:天然的親屬,如父母、于女、兄弟、姐妹。
綴:聯系。
五內:五臟。
恍惚:精神迷糊。
生狂癡:發狂。
遄征:疾行。
日遐邁:一天一天地走遠了。
中外:猶中表,“中”指舅父的子女,為內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為外兄弟。以上二句是說到家后才知道家屬已死盡,又無中表近親。
煢煢:孤獨貌。
景:同“影”.
怛咤:驚痛而發聲。
相寬大:勸她寬心。
息:呼息。這句是說又勉強活下去。
何聊賴:言無聊賴,就是無依靠,無樂趣。
新人:指作者重嫁的丈夫董祀。
勖:勉勵。
捐廢:棄置不顧。以上二句是說自己經過一番流離,成為被人輕視的女人,常常怕被新人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