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詩詞有哪些
漢宮春·立春日
辛棄疾〔宋代〕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
辛棄疾〔宋代〕
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
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
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
辛棄疾〔宋代〕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清平樂·題上盧橋
辛棄疾〔宋代〕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十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小興亡。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辛棄疾〔宋代〕
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人間鴆毒猜。況怨無小大,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
生查子·重葉梅
辛棄疾〔宋代〕
百花頭上開,冰雪寒中見。霜月定相知,先識春風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還許冰壺薦。
鷓鴣天·東陽道中
辛棄疾〔宋代〕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祝英臺近·晚春
辛棄疾〔宋代〕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__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
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滿江紅·漢水東流
辛棄疾〔宋代〕
漢水東流,都洗盡,髭胡膏血。人盡說,君家飛將,舊時英烈。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想王郎,結發賦從戎,傳遺業。
腰間劍,聊彈鋏。尊中酒,堪為別。況故人新擁,漢壇旌節。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但從今,記取楚樓風,庾臺月。
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辛棄疾〔宋代〕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辛棄疾詞的風格是什么?
辛詞總的風格特色是多樣性。既有豪放的,而豪放的風格又占主導地位。①辛棄疾一方面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用詞抒寫遠大理想,宏偉志向.表現出慷慨激昂,豪邁壯闊的情懷。他在豪壯的主旋律中,伴隨著悲壯的和聲。蘇軾是豪壯的,而辛棄疾是悲壯的,由于辛棄疾所處的歷史環境:使他不得不采用一些曲折的表現手法,2.大量用典:在古人的有關論述中分析其用典的好處及局限性:①大多數情況辛詞的用典能加強思想的表達。就是用典太多,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軼事典故
義斬義端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后,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是山東境內的耿京起義。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被任命為掌管文書和帥印的掌書記。在此年中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從此刮目相看。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當即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辛棄疾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名士相會
據宋人趙溍《養疴漫筆》著,陳亮最初聽聞辛棄疾之名時,前往拜訪。將要到他家門口時,碰到一座小橋,陳亮三次試圖策馬躍過,但馬卻三次退卻。陳亮大怒,揮劍斬下馬的首級,把馬推倒在地,徒步進門。辛棄疾倚樓相望,大感驚異。派人詢問詳情,而陳亮已經到了門外,于是結為好友。
在辛棄疾出帥淮軍時,陳亮正處于窮困潦倒的絕境。他前往治所拜訪辛棄疾,與他談論天下大事。酒酣之際,辛棄疾暢談宋金之間的利害,“南(宋)之可以并北(金)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還提及錢塘(臨安)并非帝王所居之地,如果敵人“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臨安)滿城皆魚鱉”。飲畢,辛棄疾邀請陳亮住在自己的屋子里。陳亮半輾轉反側,思量道:“辛棄疾平素沈重寡言,醒來后一定會后悔自己的失言,將要殺我滅口。”于是盜走他的駿馬逃走。一個多月后,陳亮主動致信辛棄疾,求借十萬緡以接濟,辛棄疾也如數相借。
淳熙五年(1178年),辛棄疾在與陳亮臨安相會。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北郊帶湖訪問作者。辛棄疾和陳亮縱談天下大事,極為投契。陳亮在帶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鵝湖(今江西鉛山東北)。后來,陳亮因朱熹失約未來紫溪(地名,在江西鉛山縣南),匆匆別去。辛棄疾思念陳亮,曾先寫《賀新郎》一首寄給陳亮。陳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辛棄疾見到陳亮的和詞以后,再次回憶他們相會時的情景,寫下《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
哭祭朱熹
辛棄疾曾經與理學家朱熹共游武夷山,朱熹寫下“克己復禮”“夙興夜寐”八個字,分別懸掛在辛棄疾兩間齋室的門上。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布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