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立冬的古詩詞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立冬的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立冬的古詩詞20篇
1、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李白《冬日歸舊山》
2、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劉駕《苦寒吟》
3、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4、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漢·《古詩孟冬寒氣至》
5、北風其喈,雨雪其霏。——《詩經·邶風·北風》
6、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黃庚《雪》
7、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8、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9、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10、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11、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邶風·北風》
12、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詩經·小雅·角弓》
13、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韓愈《李花二首》
14、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15、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云。——洪升《雪望》
16、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17、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18、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劉駕《苦寒吟》
19、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
20、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陰沉飛雪白。——李頎《聽董大彈胡》
立冬簡介
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陽黃經達225°。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
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
立冬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冬季普通盛行東北風和北風,氣溫逐漸下降,由于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隨著時間推移,強冷空氣南下頻繁,并越過南嶺,天氣越來越冷。在北方地區,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傳統是以“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立冬在古代民間是“四時八節”之一,在古代中國一些地方會在立冬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作為重要的節日來慶賀。
立冬典籍記載
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
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為車輪島嶼,月閑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注》以謂雉,由于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于淮為蜃。
立冬季節劃分
傳統四立法
依據天文劃分:中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冬季是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225°)為始點,至下一“立春”結束。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其氣候,風雨、濕度、氣溫等此時也處于轉折點上,從秋季向冬季氣候轉變。傳統“四立”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特征。
候平均氣溫法
依據氣溫劃分:現常根據氣候諸要素之一的氣溫變化劃分,劃分方法采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法,按候平均氣溫法劃分的四季,以候平均溫度(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至候平均溫度10℃以上時結束。入冬,意味著氣溫已穩定下降到10℃以下,天氣寒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