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邊塞詩古詩詞
以邊塞詩著稱的詩人王昌齡博學多才,創作的邊塞詩作別具一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昌齡邊塞詩古詩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昌齡邊塞詩古詩詞12篇
1、《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2、《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3、《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4、《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6、《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7、《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8、《塞下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9、《塞下曲·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愿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11、《塞下曲·其四》
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聞。
功勛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1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主要成就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并高適、岑參而三,四杰以后,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游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寇衡作品王昌齡從軍行詩意畫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人物評價
唐·岑參: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遠。
唐·殷璠:“風骨”的代表。……王維、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靈也。(《河岳英靈集》)
唐·司空圖: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后,杰出江寧,宏思于李杜。
宋·劉克莊:唐人《琉璃堂圖》以昌齡為詩天子。(《后村詩話》)
明·王世貞: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
明·陸時雍: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錘煉,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詩鏡總論》)
明·焦宏:龍標、隴西,真七絕當家,足稱連壁。(《詩評》)
明·胡應麟:李寫景入神,王言情造極。王宮詞樂府,李不能為,李覽勝紀行,王不能作。……余嘗謂古詩、樂府后,惟太白諸絕近之;國風、離騷后,唯少伯諸絕近之。
明·吳喬:王昌齡五古,或幽秀,或豪邁,或慘惻,或曠達,或剛正,或飄逸,不可物色。……王昌齡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后人無不宗之。(《圍爐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