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經典散文
人到中年的經典散文篇1:人到中年唯心獨醉
人到中年,才發覺青春足跡依然是那么的清晰!一路回望,曾經少不更事的我們是那么的青澀,又是那么的懵懂,天真里透露著些許無知與輕狂。我們做著各種各樣瑰麗的夢,編織著許許多多旖旎的光環。青春的歲月漸漸遠去,那夢幻般的色彩也就彩漸漸淡去,于是,不再有許多迷幻的追求,不再有許多灸熱的渴望。激情與偏執都像潮水一樣退去,不急不躁成了生活的外觀,不溫不火成了性格的內涵。歲月帶走的,是許多的滄桑;留下的,是許多的眷戀;送來的,是許多的懷想;迎接的,是許多的憧憬!人生中,有許多美麗的東西,如詩的文字,給人賞心悅目的享受;如歌的意境,讓人夢幻般的沉醉;如花的芬芳,給人魂牽夢繞的眷戀,那怕一幅畫,一首歌,一份情,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一抹無言的美妙。曾經的日子,有歡笑也有淚光,當然,在快樂之上,不必過多的要求錦上添花;失意時,也不用擔心雪上加霜。寂寞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領略大漠孤煙,尋找千年的青苔,那曾是數不清的日子里種植的夢想,即便遺憾,亦有所得。靜謐的秋色里,讓月光流進心苑,在迷離間,于荷塘月色中輕盈筆尖,流蘇一輪放大的漣漪,不絕眼簾。
人到中年,對于人生也領悟了許多。人生就像是一場起點到終點的單程旅行,不管愿意與否,都只能一路走到終點而絕無返程的可能。旅途中,我們總是會錯過很多風景,那些錯過的風景也許永遠只能成為記憶深處的一串串回音。人生有太多的遇見,擦肩而過是一種遇見,刻骨銘心也是一種遇見。很多的時候,看見的,看不見了;記住的,遺忘了。無論在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還是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對于心靈,都是一次歷練。這些也許就是我們人生中最美的風景!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失,而是擁有一顆善待自己的平常心。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別人的,有些人,注定是被人等候的。一件事,再美好,你做不到,也要放棄;一個人,再留戀,不屬于你,也要離開。每個人的生命都免不了缺憾,最真的幸福,莫過于一杯水,一塊面包,還有一雙無論貧窮富有、都和你十指相扣的手。漸漸,淡了;漸漸,懂了;漸漸,感悟,少了年少時的沖動與豪情萬丈,多了一份灑脫與恬淡,在平淡中處事待人,在冷靜中釋懷。不再苛求他人如何,不再強制自己怎樣。內心如一汪清泉靜謐而從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云卷云舒一般淡然,如花開花謝一般隨意。寂靜中,回首,發現,人間如此美麗,如此令人眷戀,仿佛如流星劃過夜空驚鴻一幕,驟然滑落,除了一些斑駁的記憶,我還能有什么?
人到中年,對愛情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人生,原本就是紅塵中的滄海桑田,只是,回眸處,卻有著暖暖的感動……愛,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卻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愛,是一個過程,只有愛過、傷過、痛過,才會成為一種經歷,我們也才更懂得珍惜;愛,是人生中的一朵奇葩,缺少了愛,生活就會失去斑斕的顏色,人生也會變得暗淡無光;愛,不再只是風花雪月的浪漫,更是一種責任。所謂的天真,總是歷練不夠;所謂的成熟,只不過是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也還能面帶微笑。年少時會為一時的情感失意而傷心欲絕,也會為受挫的人生而心懷感傷,仿佛整個世界都因此失去了光芒。走過長長的歲月,我們的心智也隨著腳步的穩健而慢慢成熟起來,看待事物總會從多個方面去思考,比年少時多了一份成熟與穩重,也多了一份理性與睿智。愛的時候,讓他自由,不愛的時候,讓愛自由……人至中年,渙散而渾濁的眼神已見淡然,不再執拗,真正感悟出“人到中年萬事休”,‘情至深處已無言’。不再追星捧月的癡迷好高騖遠的東西,逐漸喜歡靜靜地品茶閱文,在煩躁的凡塵雜世中尋求寧靜致遠的空間,對碎語閑言,一笑而過,以寬容的心態諒解他人的不滿或無知。
人到中年的經典散文篇2:人到中年秋意濃
最近的文字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些傷春悲秋之氣,稍嫌蕭瑟頹廢。然而“傷春”與“悲秋”是我國傳統的文學主題,存在自然是有它的道理。可讓人疑惑的是,春天是萬物生發、生機勃勃的季節,秋天是碩果累累、金桂飄香的季節,為什么古人卻有“傷春”、“悲秋”之情結?
后來知道,我國西周末葉前的上古時代,其實只有春秋而無冬夏,因為農業社會的春種秋收的生活節奏,使得人們把春秋作為一年的兩個基本單元。春華,奮喻少年;秋暉, 喻老成也。“春”與“少”、“ 秋”與“老” 有著天然的聯系,傷春,是因為美好的春色轉瞬即逝,悲秋,是因為草木零落萬物衰微。年輕人易傷春,老年人則易悲秋。
原來這便是人們對“春”和“秋”委以重任、寄托和承載感情的緣故!我不禁兀自呆愣,光陰已輕松地將我送到了春秋之交,艷羨青春時光、畏懼年華衰老原來是人到中年、情不自禁的感悟。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說到底,傷春實是自傷、悲秋實乃自悲是也。
如果要把中年比作四季的話,我想應該就是秋季了。春季太過鮮艷、明媚,夏季太過炎熱、濃烈,冬季又太過冰冷、殘酷,而秋季,情正酣、意正濃,中年男子穩健成熟,中年女子從容優雅,中年并非都是蕭瑟、哀嘆與自棄,那些淡淡地愁緒來不及發揚光大,便會被鋪天蓋地的大事小事瑣事雜事兒包圍,那容你浪費時間無病呻吟自怨自艾。
很多人說中年是一枝花,地位、金錢、事業,是一生最輝煌的時段,既不缺乏老年人的經驗和閱歷,又脫掉了年輕人的青澀和稚氣。但與此同時“中年危機”也隨之來到,肩扛事業和家庭的兩副重擔,為了“五子登科”費盡心血,這時,狹窄的腰肢與寬廣的心胸開始換位,胸部萎縮、臀部下垂、腹部隆起,時間已經不夠浪費,精力也已經不那么充沛,正是內憂外患之時。
那么,所謂的四十不惑,就真的不惑了嗎?我看也未必。周圍的很多朋友,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本以為工作已經一帆風順了,子女已如期就學了,一生是否就這樣過了呢?可又會遇到感情上的脫軌和裂變,生活平淡得讓人發瘋,生活在變與不變中糾結,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人到中年,想要在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維持一種平衡,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支點。
中年是人生之秋,雖不是生機勃發胸大腿長的惹火姑娘,卻是一位面色無華卻風姿猶存的半老徐娘。步入中年,過去使你發笑的事情,現在卻只能使你微笑,一些思想和情緒,要么春風化雨,要么秋色潤心。生活可以添加不同的佐料,讓它更加活色生香,卻不愿大動干戈、改變原本的生活。思想的成熟,行為的穩健,讓人更偏愛于微風輕拂,寂靜安然,以一種平緩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所有。
愛情,平平淡淡就好,友情,經常聯系就好,親情,知道你好就好。中年的感情,成熟而有質感、溫馨而有內涵。中年是人生的第二坎,中年之惑,在于曾以為相愛相守,就是最后,誰知相守之后的感情,需要更加小心呵護;曾以為離愛越近的地方,就是幸福,誰知離得越近的地方,卻是最危險之處;曾以為到了高山之巔,就可以歇下來靜候,誰知道高處不勝寒,能與誰人道?
人到中年秋意濃,對內有責任,在外擔義務,一腳踏在紅塵外,一腳踏在乾坤中,從子宮到墳墓的路程,已走過了一半,回首是坎坷曾經,向前是風雨來路,閱繁華無數,看歲月枯榮,秋風瑟瑟,葉落歸根,蒼山翠嶺,平和安寧。
人到中年的經典散文篇3:人到中年,一目了然
做人,說話太直,容易招人煩,太計較,容易讓別人瞧不起,太善良,容易吃虧。別太直,畢竟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別計較,有容乃大,只有放得下,才知道自己是誰,只有不計較,才能看得開。太直的人,說話干脆,容易傷人,真心換不來真心,太計較的人,一次虛偽,換來一世的躲避。做人,寧愿沉默,也不能說話太直,處事,寧愿不做,也不能犯錯。
真心,未必換來真情,虛假未必換來問心無愧,說的好,不如做的好,做人不能太善良。善良是一種直率,容易讓別人受傷,容易讓自己迷茫,自己不計較,別人計較,還是分道揚鑣。人有三六九等,尊嚴不分上下,善良沒有第二個名字,好人好報一直是生命的第一個太陽。做人,是一種潛規則,不懂別人,就少說,不問自己,就少做,沒有準備,容易損失更多。
說話太直,是一種瞧不起,做人計較,是一種看不起,別讓良心忘了情,別讓情懷斷了緣。沒有多少人愿意承受一個說話太直的人,沒有多少人,愿意接受一個做人計較的朋友。做人,處事七分,可以看的直,但是不能說的直,處事,看人三分,不能計較的說出來,做出來。說服不了別人,就做自己,不復制,學會韜光養晦,取其精華,步步為營,勿忘初心。
做人,有一種誠懇,叫做寬恕,有一種緣分,叫做容忍,有一種夢想,叫做同道為謀。人在做,天在看,做人太直,就是一種傷害,人心換人心,真情換真情,處事太計較,就是一種疲憊。人生如茶,靜坐觀心,看世態炎涼,只是一場修行,渡自己,做人別太直,處事別計較。做人心寬,才能路寬,處事容忍,給別人機會,就是對自己的最大幫助。
做人別太直,不然影響一輩子的前途,做事別計較,不然影響自己的慧眼,心中有了尺,命中才有度,不直,不計較,好人好報。太直的人,雖然善良,也容易傷害朋友,太計較的人,雖然懂得感恩,未必明白沉默是金,未必了解人情冷暖。看的寬了,學會容忍,做事不計較,做的努力,放下直率,才能得道多助,溫暖人心,不離希望,不離祝愿。
三十年前,仁義寫在話里,情意寫在事上,金錢都在力氣上,智慧都在別人家,三十年后,心眼多了,人心復雜,分高低,爭貴賤,搶門路,有人挑三揀四,有人不分高低。三十年前,衣服破了可以補,再穿一年,做人累了,也得學會微笑,吃苦多了,也得想著家人,三十年后,衣服經常換,朋友多喝酒,窮的時候朋友少,苦的時候沒人脈,冷的時候想別人,酸的時候問自己。
三十年前,一個人窮,全家不怕,窮點苦點,沒人笑話,累點餓點,沒人損自己,三十年后,沒錢買房,被人瞧不起,沒有背景,被人看不起,沒有能力,就沒有自己的圈子。三十年前,朋友用心交,良心值千金,做人守本分,處事不爭不鬧,別人好,就對別人好,自己不好,別人就躲著,三十年后,有錢說話寬,沒錢說話難,無才男子漢,沒事漢子難。
看過“人到中年的經典散文”的人還看:
1.描寫人到中年的感悟散文
2.關于人到中年的散文
3.關于人到中年的散文隨筆
4.描述人到中年的隨感散文
5.人到中年散文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