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魏晉時期的散文推薦
描寫魏晉時期的散文推薦篇1:關于魏晉
竹林釃酒,蘭亭稧事,山水隱逸,千年后依舊傳揚的魏晉風流人物,就如同是夜幕下輝垂千春的燦爛星光,在歷史的絕艷中演繹盡一生的風流底事。可爭議與非議卻也在近兩千年間從未斷絕,最被非議的,莫過于清談。
所謂清談大致是由漢末清議發展而成,最初由士人品論朝政,黨錮禍起后士人們逐漸為當權者嫉視,諸多名士相繼被害。至魏晉時朝廷混亂政治凝聚力亦喪失殆盡,名士們邃無心也無力品評政事,有關時事的論題也僅是士人藉以辯護自身立場的話語,而后,清談便只剩下了純為藝術與哲學的口上玄言。在政治上名士們清談的影響力漸然消逝,卻在藝術上留下了后世傳揚不止的篇章,蘭亭的酒杯還在書冊里飄流,嵇康的麈尾依舊在竹林里燦若流光,此時,聲音再無關哀樂,屋子也無關吉兇,除卻讖緯學說與政治,清言互答中詮釋的,盡是人生與藝術的絕美。
至簡文帝時,舉世皆以清談為風尚,玄學漸然官方化,取得了與史學、文學并列的地位。長于清談的名士們如謝玄等相繼涉足政治,并成為朝廷不可或缺的人物,甚至,清談被傳為做官的必備技能,這樣的背景下街衢巷陌隨處可見三五人相聚清談,可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堂前燕,終究無復從前的高貴,而此后的清談也不再有“聲無哀樂”似的驚人論調,清談的輝煌從此變成了一種形式,連同那曲水流觴,都消逝在了會稽山陰的詩篇中。
不僅清談如此,名士的不顧世俗的舉止不斷被人們模仿。自何晏始,士人們漸然流行飲酒服散,可是五石散的諸多禁忌使得他們不得不輕裘緩帶,不鞋而屐,也使得他們不得不罔顧禮法。當服散之風被人們爭先效仿,于是,張邵死了,皇甫謐殘了,無力負擔五石散昂貴價格的平民開始將服散奉為身份象征,于是乎,滿大街的平民也開始輕裘緩帶,不鞋而屐,也開始走動行散,不事生產。
而當士人們完全乖離世俗的審美被平民效仿時,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更為嚴重,平民會模仿著何晏動靜粉帛不去手,行步顧影,會模仿曹植澡訖傅粉,拍袒胡舞,畸形的審美消弭了他們僅有的男子氣息,而當隨士人人而來的佛家輪回來世理論為百姓所接受,他們不安于悲慘現實卻又無力回天的意識逐漸膨脹,他們無法在現世得到救贖便只求來生果報,于是,在佛教大興的社會的,人人都在佛前祈求著來生。
平常百姓的心情也非嵇、阮的沉重,卻盲目模仿他們的風流與叛逆。本該令人志氣昂揚的社會終于落得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場,鐵馬金戈與木魚梵唄交織出一副末日畫卷,百姓在流離失所之余,仍不忘去寺廟獻上一束香火,用虛偽的虔誠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漸趨陰柔的審美又消弭掉心底最后一絲血性,于是乎,五胡亂華,于是乎,六朝滅亡。空留下一片霏霏的江南煙雨使人追懷。
描寫魏晉時期的散文推薦篇2:魏晉風骨,今人而異之
自漢始,文章詞賦到三國而盛,魏晉南北朝最為鼎盛。然魏晉之風華麗嬌艷,自成一體。
近日在散文吧里讀一些文章,頗有魏晉風骨。言辭花俏,文體奢華。一篇讀下來,往往不知其言者何?華而不實,意不可達,只追求文字的華美,而失了文章的意旨所在,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很早就讀曹子建的《洛神賦》,的確,語言很美,流暢而瀟灑,華美而質樸。又讀左思的《三都賦》,就感覺它的華藻了。但是依舊也是很好的文章。洛陽紙貴是當時的世風,只是當代人追求文字本身的美。與文章的質量無關。在文章浮躁的時代,魏晉和今天一樣,那種風氣都是存在的。我敢說左思是個意外,是因為他有皇親國戚的身份,那個時代,文字不美不能當官,長的丑更不能入仕,沒有社會關系就更沒有機會了。左思很丑,而且口訥笨拙,因妹妹嫁了皇帝,他才能出版聞名千古的《三都賦》。但三都賦確實好,言語很華麗,也有名人的作序,就更加出名了。和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相比,也是不遜色的。我細讀這些文章,立意很明確,不像我們吧里的某些同志,只追求文字外表的華麗,忽略了文章的宗旨所在。
我們都知道潘安,他也是有名的詩人。他的相貌是絕世的。少年的時代,出門可以擲果盈車,那是何等的壯觀啊。他為妻子寫過十首悼亡詩,其中的一兩首有真情投入外,其他的也都是追求浮華的文字,所以后來被唐宋的一些人所批評。也正是鑒于文字的奢華荼靡,韓、柳等人發動文化的復古運動是正確的。唐代的盛大不比魏晉差,但卻不再華藻而務實。即使有人說王子安的《滕王閣序》也有浮華的成分,我認為比起南北朝,也是見好了許多。
再看我們今天的人,首先,文章的題目就是飄忽虛渺,給人是是而非的感覺。這或許是激發人的好奇心吧,逐文而讀,確實是行云流水,語無滯呆。但讀完后,卻如云里霧里,不知所言者為何,不知所達者何意。窮篇牘累,洋洋灑灑,讓人迷茫啊。也不過許多人是追求文字效應的,并不會計較這些。但對于講究學術謹慎的人,這是不容忽視的。
或許是我的文學功底太差,理解不了文章高深的意境。但請我們的同志要用謹慎的態度,去對待我們寫出來的每一個文字。它是我們的心血,它是我們的驕傲。唐宋有文學八大家去修正所謂的華麗的魏晉風骨。而現代,我們只有靠我們自己的努力,爭取讓自己的文章平實,親切……
描寫魏晉時期的散文推薦篇3:晉朝
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其中東晉屬于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后經歷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于混亂,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后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后又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主要是在江南地區。
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而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于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于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清談如此,名士的不顧世俗的舉止不斷被人們模仿。自何晏始,士人們漸然流行飲酒服散,可是五石散的諸多禁忌使得他們不得不輕裘緩帶,不鞋而屐,也使得他們不得不罔顧禮法。當服散之風被人們爭先效仿,于是,張邵死了,皇甫謐殘了,無力負擔五石散昂貴價格的平民開始將服散奉為身份象征,于是乎,滿大街的平民也開始輕裘緩帶,不鞋而屐,也開始走動行散,不事生產。
而當士人們完全乖離世俗的審美被平民效仿時,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更為嚴重,平民會模仿著何晏動靜粉帛不去手,行步顧影,會模仿曹植澡訖傅粉,拍袒胡舞,畸形的審美消弭了他們僅有的男子氣息,而當隨士人人而來的佛家輪回來世理論為百姓所接受,他們不安于悲慘現實卻又無力回天的意識逐漸膨脹,他們無法在現世得到救贖便只求來生果報,于是,在佛教大興的社會的,人人都在佛前祈求著來生。
平常百姓的心情也非嵇、阮的沉重,卻盲目模仿他們的風流與叛逆。本該令人志氣昂揚的社會終于落得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場,鐵馬金戈與木魚梵唄交織出一副末日畫卷,百姓在流離失所之余,仍不忘去寺廟獻上一束香火,用虛偽的虔誠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漸趨陰柔的審美又消弭掉心底最后一絲血性,于是乎,五胡亂華,于是乎,六朝滅亡。空留下一片霏霏的江南煙雨使人追懷。
看過“描寫魏晉時期的散文推薦”的人還看:
1.關于舊時光的散文
2.描寫純真年代的經典散文
3.關于年華的散文
4.舊時光的唯美散文
5.關于懷舊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