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洛陽的散文 描繪洛陽的散文
描寫洛陽的散文篇1:憶洛陽
憶洛陽從洛陽回來有三周了,日子過的總有點恍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我達不到,只覺得是少了些許的魂魄,依舊在洛陽流連,便想著寫上幾筆,聊以自慰。
洛陽的景致,是無需我多言的。畫匠狼毫一揮,洛陽落在宣紙上;詩人繡口一吐,洛陽落在詞句間。我就是說說身在洛陽時最真切的感受吧。
城門麗景
我們一行人,是在一個溫熱的午后,走向了隋唐。踩在已磨得很是光滑的青石板上,會很自然的想到,這路,是誰家官宦下令營修的?當年的肩輿車轎在這走過嗎?出征的將士在這走過嗎?討生活的小販在這走過嗎?無數的疑問因風而逝,路,還是路,周圍卻早已不是當年風物。我們也只是踩著古人的腳印,來尋找盛唐的影子。
邊走邊想,轉彎,便到了麗景門。這闕城門,是洛陽唯一保留下來的古城門,據說是有神靈庇佑,當年日軍都攻不下這城門。走進了來看,紅漆剝落,卻不失宏偉。走到城樓入口處,沿著石階而上,便會看到城隍廟,天后宮,觀音閣和九龍殿,煙氣裊裊,香火繁盛。
自古以來,中國的百姓都敬神。人們拜城隍爺,把城隍爺的像修的既高且大,讓他老人家目力所及之地都成為受他庇佑的水土;人們也拜媽祖,據說媽祖娘娘本是漁家女,后來成仙,專門保佑出海謀生的人的安平;人們也拜佛祖和觀音,我佛慈悲,為蕓蕓眾生留下悲憫的淚水;人們也會拜圣王。九龍殿,顧名思義,供奉的是定都在洛陽的最有作為的九代帝王。滔滔千載史,洛陽久經兵戈,亡毀,破敗,百姓遭受了太多的荼毒,所以渴望在圣王賢者的懷柔中休憩,感恩戴德,更會在千秋萬代之后依舊供奉他的魂靈。
因為恐懼,所以敬神,有所敬畏則又反襯出男為耕,女為織的中國先民的淳樸與善良。敬神,不分蠻漢,不論外中,已經成為一種安慰,一種警戒,一種希翼。
站在麗景門城樓上眺望,是無限好的晚景和近黃昏的斜陽,以及蕩漾開去的漫漫緋紅。借著著酒紅色的余暉仔細地觀看洛陽老城,的確是老了,鬢已星星,早已不分當年的市坊,不現當時的繁阜。街道狹窄,擁擠,兩側房屋的墻已略微坍圮,房屋的門依舊是木制的,帶著兩個銅制的圓環,讓我禁不住想到,推門而入,見到的不知是哪個唐宋院落,明清人家。同時,也讓我禁不住感傷,當年在宇文愷修建大興城時,在武后營建東都洛陽時,可曾想到,那個曾經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都市,到如今會顯出壯士暮年的頹然之態。
描寫洛陽的散文篇2:洛陽牡丹
當年被逐出長安,流放洛陽,她也沒輸半點狂妄。說她是頑強中帶一點倔強,懂得反抗,也懂得安放。
對信仰的渴望,原來可以這么有力量。是誰亂了誰的浮生,是武皇,是誰欠了誰的苦等,是牡丹,是牡丹的一眼癡望,讓富貴落地,生根發芽。
綠色的葉片,在逃離長安之后,煥發生機,沒有一層一層的院墻的阻攔,牡丹連生長都演得那么瘋狂。
火紅的花朵,是一團火,燒出四月洛陽最耀眼的火花。似烈焰,將美的夢想點燃,我不折牡丹,怕毀了美的光芒,恐斷了沒的遐想。
誰說牡丹太驕小,流放洛陽她也偉岸,誰說牡丹太勢利,拒絕武皇她也敢。
凋零又怎樣,只是看你怎么看,算是死亡,還是成長,你用何種眼光?
走了又如何,牡丹出長安,不帶半點牽掛,牡丹居洛陽,不含一點憂傷。世人也沒負她,她身旁的馬蹄從來沒有停止,路人也沒半點離意。
生命就是這樣,你千萬別逼她,否則,沒有什么能阻擋她的生長。
牡丹,在四月的洛陽綻放,火紅的模樣,似烈火狀,燒傷了生命的渴望。
描寫洛陽的散文篇3:水煮洛陽
或許是在磐石交錯的山腳,或許是在霧氣繚繞的水邊……。“華胥”,這個懵懂少女,古銅膚色,體型豐腴。她來到雷澤,這是她喜歡的地方,是她眷戀的雷神的家園。呼吸著,雷神的氣息,她看到了雷神巨大的腳印。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伸出了改變世界的一腳。頓時,磐石顫栗,風卷駭浪。華胥心動,舉目四望,頭頂上風云驟變。一縷刺眼的金色光芒透過云層,籠罩了這個美麗的少女。懷胎十二年后,她生下了伏羲。
伏羲是個神圣的男人。絕頂勇敢,絕頂聰明,擁有一切智慧。黃河岸邊,龍馬浮出,呈給他一副神秘的圖畫。洛水之濱,天書顯現。伏羲的偉大是凡人難以描摹的,他帶著“河圖洛書”,站在洪荒的盡頭。伸手,僅可觸及他呼吸中的微塵。原來神圣那么遙遠……
洛陽的上空彌漫著灰白色的霧氣,赤腳走到窗前眺望,城市的嘈雜海浪般涌現。小販吆喝,婦人討價,孩子哭鬧,腳夫們叫囂……這是九朝古都,我夢中那個神圣的地方?
始終認為“洛陽”和“西安”都是太文化的城市,不可隨意調侃。洛陽城下足足埋了一層帝王才子,而洛陽山水的任何一道彎都是歷史,每一株花草全寫滿了故事……
那便是:“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投入悶熱,穿過街市……只帶相機和心。
登上開往龍門石窟的58路公交車,摩肩接踵蹭了一身的汗水,身旁一位中年人身上蒸騰出的熱氣焐著我,無處躲藏。感覺到額頭上的汗水,順著脖子淌進衣服里。
龍門石窟,坐落在伊川河畔。因為去過云岡石窟,對這里沒有過多驚心動魄的感覺。淺淺游罷,直奔白園。
白園,是我的第一個目標。帶著虔誠,去拜謁---“香山居士”白居易。“香山”果然松香彌漫。轉過門堂,拾級而上,松枝掩映,香氣便帶著潮濕撲面而至。林間有小亭點綴,風愜意,景纏綿。溪流腳邊,潺潺而下。難怪白居易一住就是12年,這等美景怎不詩情泛濫。
白冢,默默的在小徑的盡頭。青磚環抱著一捧黃土,雜草漫人。游人默然地拍照留念,以各種造型與碑帖合影后轉頭下山。我心頭油然升起一股悲涼,坐在冢前的石階上,思緒萬千。(盡管“冢”這個稱謂屬于將相的墳墓,但在我心中,他比將相們更具分量。)
文人總是落寞的,才情遭人妒恨,愛國之心不得償。憤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歸隱山中,他釀酒、打漁、耕田。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會邀客來家,先拂酒壇,再開詩篋,后捧絲竹。邊喝酒,邊吟詩,邊操琴,“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酒的境界對他不是小酌、不是微醺,而是大醉。大醉,他才會忘了《琵琶行》,忘了《長恨歌》。何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何必“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香山隱居,他只管喝酒釣魚,也快活似神仙。唯有夜半夢醒,聽山雨淋鈴時,他的心在哪里?
冢上的草,山間的水……林間喧囂漸逝。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看過“描寫洛陽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好心情的散文
2.描寫心靈之美的優秀散文
3.描寫古城的優美散文推薦
4.描寫城市的抒情散文作品
5.關于描寫古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