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吃的散文
對于中國人,吃是最重要不過的,外面有才的人不一定多,但吃貨一定少不了。關于描寫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吃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描寫吃的散文篇1:關于“吃”的趣事
關于吃的趣事很多,今天先談一下當兵時候一段有趣的故事吧。那是80年代的時候,自己為了能夠吃飽和脫離農村而來到了部隊,當時很單純,先是想到找一個地方先能夠吃飽,再考慮有機會轉干好離開貧窮的農村。記得剛到部隊時是第一次吃到白面饅頭,很多戰士都是第一次吃白面饅頭。部隊的饅頭很大,一般一個大約有2兩吧,我們新兵每頓飯都能吃上5個到8個,也有一頓飯吃到十多個的。新兵的飯量都很大,老兵們也不笑話,還經常幫助新兵出點子,告訴新兵如何能夠多吃的妙招,比如部隊上吃米飯時候是限量的,因為人數固定,做飯的大鍋就一個,每頓只能做70斤大米,一般連隊的人數都是在140人以內,每個人平均能吃6兩飯吧,可是你要是先盛一碗飯,第二次就沒有飯盛了,老兵告訴我們,第一碗先不要盛滿,等到別人還沒有吃完第一碗時,你已經吃完了一碗,這時你在盛上滿滿的第二碗,你就不愁吃不飽了。
最有趣的是部隊吃包子,部隊的包子很大,一般每名戰士平均每人分到4個,倘若不分就會有人吃不到包子,因為連隊吃包子實際上是搶包子,一般老兵和干部吃2個包子就夠了,余下的分給能吃的新兵。80年代初期,我們的津貼費每個月是6元錢,戰士的伙食費每天大約不到五角錢,每次炒菜放上5斤肉都看不到肉,因為每頓飯都要140多號人就餐,再加上炊事班的人每次炒菜時把肉炒好后他們都先盛出一半,所以新兵們都愿意到炊事班幫廚,表現好的時候班長會給你多盛點肉。部隊上做的饅頭是最好吃的,記得有一次我留守在連隊,請了兩個地方上的朝鮮族村民來梨地,連隊上知道他們喜歡吃面食,就做了十斤面的饅頭,我們留守的7個人,兩位老鄉干完活后,到連隊的廚房就餐,一看是饅頭,他們兩人樂壞了,邊吃邊夸我們的饅頭做的太好吃了,我們留守的幾個人剛吃上兩個的時候,兩個老鄉就吃了十多個,一看這種情況,我就對留守的幾位說我們先不吃,讓老鄉先吃。這兩個老鄉吃饅頭很怪,他們是先把饅頭捏小,再吃,也許這樣能多吃幾個吧,管他呢,愿意吃就可勁吃吧,他們兩個人吃了有7斤面的饅頭,吃完了饅頭兩個人又喝了兩碗排骨湯。喝完湯后可不了得了,兩個人都喊肚子痛,送到營部衛生隊后得知是撐的,折騰了一夜,第二天才好。后來營里為這次撐壞老鄉事件,對我進行了通報批評。
描寫吃的散文篇2:關于吃
聽長輩們說,我還不記事的時候,跟著我姥姥吃的是很好的。經常被提起的一件事就是:一次姥姥帶我去城里,那時候還沒有公交車,只有三輪車。當那個三輪車司機看到我手里正在拿著一塊牛肉啃時,他向我姥姥驚呼到:“你怎么能讓那么小的小孩吃這東西呢?她咬得動嗎?你不怕她噎住呀?”我姥姥回答道:“我們從小就吃,已經吃很長時間了呀。”也許是因為從小吃牛肉的緣故,我身體很好,智力好像也比較好。
但是印象中好像從記事開始,食物就是比較匱乏的。不是說沒吃的,而是喜歡吃的很少。小時候經常因為家人做了我不喜歡吃的飯而生氣,這個可能和我奶奶做飯喜歡對付,日子過得太節儉有關,也可能是因為我吃慣了我姥姥做的飯的口味,適應不了我奶奶做的飯的口味。總之,小時候從我記事開始,好像在我家,我沒有吃好。
食物最匱乏的時候是我讀初三那年,那是我第一次住校。前兩年我是走讀,每天奔波于學校和家之間,我們吃飯時間是30分鐘,30分鐘不到教室就算遲到,而我路上來回都要20多分鐘,所以吃飯時間只有不到10分鐘。每天回家我媽已經把飯做好,我乘上就吃,吃完就走,甚至一句話都沒有。所以這養成了我以后不愛說話的習慣,我甚至覺得這種奔波為我以后做事喜歡急埋下了種子。不過有一種好處,每天的快走還是鍛煉了我的腿力,大一長跑考試,我跑了我們那一組第一,得了滿分。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我看上去這么瘦弱,長跑還這么厲害。雖然走讀辛苦,但吃的是好的。那兩年我媽每天在家,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給我做好飯,等我回來吃。一次我不吃飯,我媽就對我說:“我每天在家干什么,就是給你做飯,你不吃,那我還干什么?”我就灰溜溜地去吃了。那時候我們已經和我奶奶分家,單獨過日子,不再吃大鍋飯了。我媽做的飯,我們家的孩子是喜歡吃的。讀初三那年,我們學校搬了,離家遠了,必須住校,而學校里的伙食是非常差的,所有的飯菜我以前從沒見過那么差的。饅頭是那種黃色的,硬硬的,吃起來有一股堿味的,菜是用水煮的,里面幾乎沒有一點油,稀飯確實很稀,里面偶爾還會有一只蒼蠅。我是不缺錢的,家里每周都會給我足額的生活費,而本來吃那些東西就花不了很多錢。但我確實那一年在學校是處于饑餓狀態,曾經有一次,我一整天都沒有吃東西。處于饑餓狀態的我每天都暈暈乎乎,一次周末回家,我奶奶看到我就問:“你沒吃飯嗎?”吃不飽就學不好,這是我到現在都堅信的一條道理,那一年我沒吃飽,所以我沒學好,最后我復讀了。復讀的那年開始,我就已經深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不管好不好吃,我都讓自己吃飽,最后我考得很好,好像全級第四,順利考入重點高中重點班。
進入高中后吃的就好一點了,雖然也不怎么好,但經過初三的洗禮,我已經能讓自己吃飽,印象中除了我爸媽偶爾幾次到學校給我送吃的,還有和我一起吃飯的女孩的爸爸偶爾幾次給我們送午飯,高中在學校好像在吃的方面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每個月周六放假回家,我媽經常給我做一大碗雞蛋面,我邊吃邊看電視,可以過小半個下午,那是一種享受,一種對在學校生活的補償。
描寫吃的散文篇3:關于吃飯
浩濤
吃是我們人類和動物生存生長的首要行為。是一種無條件的原始需要,也是我們生存在世間首先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于怎么吃,吃的各種花樣,怎樣吃得有味道,吃得有營養。千百年來人們積累了無數的方法和經驗。這些浩翰的吃的學問又讓我們在大腦膨脹的信息庫中不知該如何去有效使用?怎樣來梳理這些吃的知識?而讓我們的飲食變得簡單,變得科學,變得更有味道,也變得更加有趣,變得更加的享受。
從我們的一日三餐吃飯說起:先說食物——我們中國人吃飯一般是以主食米飯,或玉米,或饅頭,或面條……再搭配各式各樣的,五花八門的植物和動物類食品烹飪出的各式菜肴。一般是以菜來下飯,也就是說大家意識眾都覺得是飯為主,菜為輔,這是我們幾千年來等級文化輻射的結果。連吃飯也不放過!沒有主次的食物,或者是沒有飯茶搭配的模式,就不叫吃飯。如果來了客人,還要根據客人的等級來調節食品的檔次。
而在西方人眼中,它們都叫食物,只是名稱品種的不同,都具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只有營養的不同,沒有主次的區別,所有的食物都是平等的。因為它們都是在提供人體不可或缺的各類營養物質。所以他們更自由的挑選身體生長運動所需要的食物,缺了一類食品,沒關系,可以用另外一種含同樣營養物質的食品代替。他們自由靈活的飲食方式也造就了他們不拘一格的性格。
有一種的吃飯場景我們見慣不怪:一邊的電視機播著黃金時段節目,旁邊孩子正在玩鬧,女人在后面端著飯碗等著她的寶貝停止動作后趁機往小家伙嘴里塞上一口;桌上男人在推杯置腹,信誓旦旦,口沫橫飛;女孩子被電視劇情吸引著,夾起的菜在嘴邊一動不動……
我們對于時間的合理利用可謂全世界之最,用餐這點時間也得到了有效而充分的利用!所謂一時多用,盡時之所能。機智和聰明可不能隨便浪費,這可是咱祖宗傳下來的寶貴傳統,吃飯只是附加在諸如家庭團聚、親朋宴請、生意酒會、等等這類有關于社交、友誼、親情、盈利、攀升、男女等等這些重要人生大事上的一個曖昧的前提;一個一流的主意;一個絕不會過時的潮流;一個極佳的借口……哦!可憐的嘴!不,是可憐的胃!嘴尚且能趁機快哚美味,胃只有承接的份了。也不管它需不需要,喜不喜歡,受不受得住!
我想在這些人用餐后輕慢地問一句:
您吃得好嗎?
您吃出飯的味道了嗎?
您品出菜的滋味了嗎?
您吃到一些什么東西啦?
哪道菜最香啦?
哪個菜最好看啦?
它們怎樣烹飪出來的呀?
您吃了多少啦?
您的肚子脹不脹呀?
您想辦的事談成了嗎?
您如愿了嗎?
明晚到哪里……?
咳!
看過“描寫吃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吃的散文集
2.梁實秋有關吃的經典散文
3.汪曾祺關于美食經典散文
4.關于美食散文
5.關于美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