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北京生活的散文
其實到哪個地方都得生活一段時間才是了解那座城市的最佳方式,對于北京也是如此。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北京生活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描寫北京生活的散文篇1:我的北京生活
在北京這個飛速發(fā)展的城市,我們必須擁有小叮當,超人或變相怪杰的面具,要么就稍微有一點能力,有一技之長。否則,真的……我們很難在這里混。隨著時間的變化,紅墻綠瓦的四合院已經日漸減少,隨之崛起的是一座座摩天大樓。一位位西裝革履的成功人士進進出出~他們Dior的高檔西服,LV的包包,Berluti的皮鞋,身上不時還散發(fā)出Zegna的香氣。我想知道老北京那種含一根冰棍,穿一件背心,寬松的短褲再配上一雙千層底兒在后海遛彎兒的北京傳統(tǒng)血液在哪個地方依然汩汩的流著?
后海,是我小屁孩時的回憶,它僅僅是什剎海的一組成部分,但我們已經地用后海取而代之。大清早兒,便聽到另一個院兒的大爺叫:“走著,張大爺,后海去啊!”很可能只是去前海,去荷花市場轉一轉,去湖心島喝一壺昂貴的茶,也很可能,爬爬匯通祠。呵呵,我看他們是沒事閑的…
鬧鈴響了,一天又要開始,暑假再也不用背起那沉重的書包。推開房門,一群鴿子從我腦上飛過,我很喜歡鴿子的哨聲兒。鄰院大爺養(yǎng)了只八哥真是倍兒有面子。后海這一帶晨練的景象又開始重現(xiàn)。
胡同口的小孩子們拿著冰糖葫蘆串兒,屁顛屁顛地亂跑。每天都會撞翻大爺大媽打回來的豆腐腦。北京的早點才是最經典的,后海的那個早點我吃了很多年了,夏天叫一碗豆汁,別聞味,瞇著眼喝下去,那才叫一個解暑,去火。像郭德綱相聲說的鑒別北京人就踹倒灌一碗豆汁,起來罵街的就不是北京人。起來問有焦圈沒?那準是老北京。這方法真是不好用,喝豆汁是習慣,個人愛好不一樣口味也就不一樣。這里焦圈做的真的,巨大,可以當項鏈戴了,玩的就是這么實誠,辣咸菜絲兒免費提供,您能吃多少吃多少……冬天,叫一屜包子,一碗炒肝,那叫一個過癮,喝炒肝其實也可以鑒別是不是老北京,喝炒肝要勺兒的那準不是,真正會喝的就托著碗底,轉著碗吸溜著喝。真是美死了
令我很不爽的是夜間的后海,不知什么時候,這里多了許多的酒吧,經過櫛次鱗比的酒吧,無論是春夏秋冬,這里夜晚依然燈紅酒綠,嘈雜無比。酒吧外國人居多,所以許多酒吧的宣傳牌子上都是英文,盡管我不想讓夜晚后海成這樣,但我又有什么能做的呢?這就是北京,飛速發(fā)展,當我們混在北京,我有我的生活。剩下的就只能順其自然吧……
描寫北京生活的散文篇2:我在北京
不知不覺中,我已在北京五年多了。
記得剛從家里出來,來到本地的縣城坐長途汽車,就遇到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農村婦女,她是從外地趕回家里的,交談中,她流著眼淚告訴我,她在外面天天想孩子,天天哭,實在呆不下去了。僅僅在外面干了二十天,沒有要工資,就回家了。
當時,我也傻了。因為我知道自己比她還要神經,不知道能不能撐到二十天。
我撐下來了,撐了兩個月。在那兩個月里,在我以對得起老人和孩子的心理拼命勞作的狀態(tài)里,我的眼睛因流淚而收縮,視力下降。幾乎時時刻刻,魂魄與身體都是分開的。不能接電話,因為聽到家里人的聲音就會哭的不會說話。是的,我并不是那么懦弱的人,但是,我忍受著很多,很多,鬼一樣冷酷的老板,勾心斗角的工人。如果不是遇到了幾個相投的朋友,我想我真的是熬不下去的。
終于,我還是熬不下去了,這中間,這兩個多月的工作,其實是能寫出一篇長篇小說的,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陰暗,各種各樣的心理,老板與工人,工人與主管,明里暗里……等我撤出身子,撤出心思,真是太輕松了。對,就像撤出老家那些是是非非,家長里短一樣。但是,回家去,我又舍不得拼著性命干活的老公,孩子與老公都不能割舍的境況下,我選擇了守候后方。在老公的公司門口做一位門衛(wèi),安一個小家,把兒子接過來在北京上學。上高中的女兒與老人們就舍在老家了。
看大門這個工作,工資雖低,但尚能夠我們一家人的開銷,老公的工資就存起來了。而我,只是每天住在大門口的房子里,不讓閑雜人等隨便進入公司,晚上關好大門,但是有車出入要起來開關門,所以,24小時的值著班,累,也閑著。
一開始的幾年里,我想了無數(shù)個事情做,因為在家里忙活慣了的我呆的實在無聊。所有的針線活,針織活,包括,十字繡,我都試過,但是都因為我的沒有耐心而放棄,直至女兒大學二年級時,需要一個臺式電腦,把她的筆記本電腦給了我。守著電腦兩個多月,我都沒有打開,因為我無從打開,絲毫不通門。后來兒子一點點的教我,一開始,我拒絕學習,因為沒有網(wǎng)絡,還要花錢買網(wǎng)卡。
終于有一天,我實在是無聊透頂了,電視節(jié)目煩死人,就掀開電腦,在鍵盤上亂按一通,按了半天,也沒有打開電腦,把我氣的要瘋掉!拿起手機,把老公訓了一通:“這是什么電腦!怎么打不開?砸了算了!”老公耐心地告訴我按哪一個鍵盤才能打開電腦,我沒有聽。氣呼呼的等到兒子放學,看兒子一下點開了電腦,我真是哭笑不得。
一狠心,買來一張三百元的網(wǎng)卡,學起了上網(wǎng)。小學的兒子是老師,大學的女兒也遠程教我。憑著自己的摸索,我一步步的走入了網(wǎng)絡。愛上空間寫日志,是一次無意中打開女兒的空間日志,看到了女兒寫給她爸爸的一篇篇文字。我哭得稀里嘩啦,才知道,心如針細的女兒,是怎樣熬過離開父母的日子的。于是發(fā)誓,不管網(wǎng)絡多么的不好(有時一天都打不開一張頁面,因為我的鐵皮房子擋信號),我也要保持每天寫幾個字,給女兒看,讓她好像看到媽媽……
于是,我的所謂的日志就開始產生了,一開始,女兒必看,回家的老公和兒子必看,這是我們一家的精神大餐。后來,我學會偷菜,但是,轉來的別人的日志,女兒是不到訪的,于是,為了吸引女兒,我就換著花樣的胡亂縐,如果上傳幾張家人的相片,女兒就會馬上跑過來,真是爽快極了!
我的日志經常上傳我和家人的相片,不管多么不堪。這都是為了讓女兒來看一眼。唉,也不知怎么回事,幾天見不到女兒來我的空間,我就郁悶,像個小孩子一樣,生悶氣。我知道女兒忙,現(xiàn)在又忙工作,又忙學習,唉!但是,凡是有相片的日志,她還是必看無疑的!嘿嘿,老媽不怕丟丑,舍得丟丑才能套得住女兒的眼睛!
描寫北京生活的散文篇3:話北京
清晨,我漫步在北京的橋上,聽著那魂牽夢縈的音樂,看著那擠擠的行人,俯視著流淌的汽車,心陡然生疼:
那紅墻黃瓦的高大宮殿,已不再不適合現(xiàn)代的建設、卻與素顏倩妝的水墨畫渾然天成,高貴的淺墨色,淡雅的灰白色,無一不昭示著北京的清高與令人神往。或許用千年的紅黃與現(xiàn)代的裝飾,合成這一千年的夢,生就一派悠然,自成一曲高大。
橋是北京五彩斑然的夢,古老而深邃的金水橋,悠悠綿延的長安街,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鱗次櫛比的高樓,喧囂的街口,車流的潮水,一切都是現(xiàn)實,一切卻又顯的那般的無奈,也許是夢?放佛一切讓人甘愿從此沉淪下去或者倉皇出逃,又挺立起來踮腳的向往,令人心碎,更令人感動,淚,潸然淚下。古裝的才子佳人是高傲的,因為他們曾攜手走過一段悠遠的金水橋,而非一世空虛,甚至雕龍畫棟里有他們相擁的身影,他們的夢簡單而純粹,相信擁有的一切是蒼天賜予,如今豪門的夢簡單又復雜,一如沉默而穩(wěn)重的中軸石板,一如春天肆虐的沙塵暴,高樓的最強音也許為他們播出。從此,沉醉,沉醉,不知歸處,卻驚起一灘鷗鷺。
天安門教人醉,人民大會堂教人醒,一醉一醒,醉后復醒,是北京不變的旋律,他從紅墻黃瓦中發(fā)出聲音:這是豪門的天堂,這是窮人的地獄,地獄也會變成天堂,天堂也會變成地獄。生生不息的人揚起逐漸卑微的雙眸,讓筋骨撐起一片天地,讓汗水治療筋骨的哀傷,這樣濕面的淚便不再苦澀,至少可以微笑著流淚,至少還有一個相隨一生的千年夢。
頤和園的山有復蘇的溫柔,流出的水透著鄧世昌戰(zhàn)艦沉沒銹跡,那一塊一塊的石頭磨破了多少勞動者的血衣,落花有情流水無意,即使是修建的人也門檻不及,這樣凄美的場景,只消一眼,即可令人永生永世永不相忘。那,應是醉了細雨,愁壞了弱體的露珠在唯一的掙扎了吧?
古箏響起,唱一曲悲歡離合,鋼琴彈奏,留戀的北京應了誰的思念,又應了誰的笑臉?正如前世今生,在這個延續(xù)了千年的夢里,誰遇上了誰,誰又錯過了誰?
繁華中,沉寂了千年的夢,漸行漸遠的腳步,落下的是塵土,積淀其中的是無聲。
看過“描寫北京生活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北京的經典散文
2.關于北京生活的散文
3.關于北京的散文3篇
4.關于北京胡同的散文3篇
5.描寫北京冬天的散文精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