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竹子的散文
關于竹子的散文篇1:生命如竹
我愛竹,愛竹的樸實與堅韌。
蒙山的山巒在冬的肅穆中已逐漸褪去了夏的熱烈、秋的蕭瑟,在冬季里沉寂。
尋一份空閑的時光,于厚實的枯葉上行走,踽踽獨行緩步于荒蕪的竹林小徑。沿古老的石階拾級而上,陽光從林間的縫隙灑落在青濕的石階上,地上的光影隨微風輕輕蕩漾。此時身心已逐漸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和煩憂,在這樣空靜的世界里抖落一身的風塵,心境自然地平靜下來。
山澗之中,耳邊傳來影影綽綽的溪流低沉的流淌聲,但卻只聞其聲不見蹤。澗邊那一叢叢、一排排豎列整齊的竹林,舒展了秀麗青翠的風姿,隨風也搖曳開來。
披一身冬日柔和的陽光,在這靜謐的世界里,停步于山澗邊那一籠籠隨風起伏的青翠竹林,聆聽溪水叮咚流淌的聲音。沐浴在竹林散發出的清爽氣息里,不由得你會自然地感慨萬分。
這里的竹,一排排,一簇簇,始終如一地保持著四季的清新與安靜;這里的竹,時時刻刻以茂密繁盛的姿態,卻也不失修長纖細、亭亭玉立的本真,蓬勃向上的延伸;這里的竹,默默無聞、與世無爭,在這片貧瘠的山嶺上,縱然只有一滴雨露、一層薄土、一縷陽光,都會破土而出地成長,帶著濃濃的綠意不改平日的挺拔蒼勁;這里的竹,充分發揚了遇風不折,遇雨不濁的昂揚斗志,歷雪雨風霜,經雷鳴電閃,以其傲視凡塵俗世的清高、高雅的氣節堅韌地向上。
喜歡竹這樣的品性,這樣清爽的氣息里你的心會得以沉靜。
那條流經歲月的竹林小徑,徑旁雜生了些許的黃草,或許曾經太多的人們在這上面來回地過往,徑的中央留下了一道或深或淺的溝槽,而如今已是人跡罕至,已然荒棄了。唯有這青綠的竹林仍無怨無悔地執著守望,陪伴著這條荒蕪的小徑歷經流淌的時光和歲月的滄桑一路彎曲著向山的深處伸展。
慢步于清新飄逸的竹林深處,低頭沉思,冬日的陽光溫暖地映射在片片竹葉上,平靜地領略疏枝繁葉間的日光煙影。撫摸竹桿清雅脫俗剛勁的身姿,聽風滑過竹葉沙沙的清音,看葉落飄灑翻滾時的翩翩起舞。品味林間獨有的盈盈竹情,將心融入到這一片寧靜中,世間的一切遺撼和煩惱在這里已隨風去。
低頭俯身,遠處山腰間一處蔥蔥郁郁、垂涎欲滴的蒼翠竹林,平淡無私地環繞四周擁抱著一間陳舊的灰色瓦舍,房前一方不大的菜地。夕陽西下,竹林上飄浮起的裊裊青煙,朦朧了林中的瓦舍。這樣的竹環瓦舍的風景,是否在你的心靈深處曾經深深地銘記,是否已勾起你那已遠去的記憶。原來一切美好的記憶,都是在在現實的景致下才能憶起;所有現實的美好,都會因為我們的匆忙離去而掩藏在記憶里。
人生如竹,如竹的樸實無華。
雨后的蒙山籠罩在茫茫的霧氣中,一片青幽的竹林,在寒風里搖曳挺立。“細細的葉,疏疏的節,雪壓不倒,風吹不折”,從一株弱小的竹筍在有限的空間里以爆發的頑強生命力占據生存的一席之地。生命,就以這樣的樸實和堅韌蘊藏了無限的生機。
生命如竹,如竹的堅忍不拔。
竹的清新、飄逸、高雅和堅韌,寧裂不折的精神,是否會給你以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啟迪。是否能讓你堅守著自己的節操,在每一次的成長中尋找著堅強的方向。
依依竹情,盈盈竹韻,在冬日的蕭蕭風聲中飄渺著一縷獨有的風韻……
關于竹子的散文篇2:愛竹
我愛 竹,是因為竹子清秀高雅、四季常青、不拘小節、挺而大方、新葉不長、老葉不落、抗霜傲雪、百折不撓;我愛竹,更是因為“我覺得那竿竿挺直、最具神韻的竹子,是一枝枝的大筆,在天地之間,以青綠的顏色,寫出正直的定義。”
正因為竹子具備了這許多的優良品格,所以我喜歡畫竹。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愿把天底下所有的竹子都畫下來,裝裱在我的畫室里,供天下人共同來分享。不過,畫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的記憶當中,美術老師曾經說過:“一根竹子,挑起千人重擔。”也就是說,竹葉是由“人”字寫成的,每一個“人”字就像一組竹葉,一株竹子,可寫出千千萬萬個“人”字。由此可見,要想學會畫竹,就得先學會做人,只有學會做一個正直的人,寥寥幾筆,也能顯出竹的骨力,多添數筆,也不失去竹的神韻。
凡是愛好旅游的人,都知道江南的山水之秀是因為有竹的緣故。江西宜春明月山風景區就是以竹為景的經典之作。雖然滿山都是大大小小的巖石,很難長出奇花異草和其他樹木,然而卻長出了滿山的竹子。每逢春風吹至,就有許多麻麻點點的竹筍擠出巖縫,從各個角落里鉆出,它們憑借著春雨的力量,向高空迅速延伸,然后欣欣然張開著枝叉,托起一輪紅日,支撐著整片藍天。每當明月當空,竹林格外幽靜,幾處瀑布擊石而下,化作數條溪流,蜿蜒在竹林巖石之中,幾聲鳥鳴獸叫,再加上幾縷輕柔的月光,使人想起許多名人古詩。要說竹子之多,自然要數井岡山了。盤山而上,郁郁蔥蔥,滿山遍野,竹的海洋,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竹的清香。井岡山有一種方竹,遠看是圓的,近看是方的,猶如酥油垂簾,美麗極了,這是我在別處沒有見過的。
對竹的愛,我看誰也比不過鄭板橋。鄭板橋一日無竹,終日寢食不安,可謂愛竹愛到極點。自古以來,有許多人也喜歡玩文弄竹,可是真正了解竹子的恐怕沒有多少人,鄭板橋不僅胸有成竹,畫竹入神,而且連他的骨子里都透有一股竹氣,這說明了畫竹不但要練筆,還要修心。
我愛竹,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那就是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處處離不開竹。我喜歡躺竹椅、睡竹席、墊竹鞋墊,因為它涼爽透氣對身體有益。我吃飯離不開竹筷,練書法離不開竹桿毛筆,就連家里的許多擺設,也離不開竹制工藝品。一根小小的竹子,能夠描畫出五彩繽紛的人生,吹彈出美麗動聽的音樂。如今,在建筑、造紙、紡織等許多行業都廣泛的應用了竹子,在農村的生產勞動中更是不可缺少竹子。可想,竹子的實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置身竹林中,聽竹風吹笛,聞竹香飄溢,看竹筍拔節,令人心靜神怡。竹之氣,能清潔人的靈魂;竹之韻,能陶冶人的情操。竹之美,內外兼修,令世矚目,就連文人雅士也贊嘆不已。長居竹林中,有超凡脫俗、青春長留之感覺,難怪有人要放棄紅塵,隱居山野,與竹子為伍。世人愛竹,就連蘇 東坡都可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想,竹之魅力有到大!
“天上無云月自明,園中有竹品自高”,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想用竹子蓋一棟竹樓,然后在竹樓下栽上幾叢竹子,待有空的時候,拿起畫筆練練竹功,累了,躺在竹樓上體會一下“胸有成竹”的感覺,那該多好!
關于竹子的散文篇3:屋后的竹子
屋后有竹,鄰人所植,已有些年頭了,經了一番雨潤風滋,粗實了不少,葉子愈見油亮,貼著一摞紅磚,在這河邊生長著,莫不是受其所染,這磚面上也沾了青。生長在這河岸僻角,雖說不受什么侵擾,但也未曾吸引人來光顧。人是喜歡驚奇的,像竹子這般天天一個模樣,無花無果,誰又能為之駐足。
竹子自然是難得見其開花的。當然,也沒有誰希望見到竹子開花。別的草木,開出花來,姹紫嫣紅,香氣彌漫四方,熱鬧喜人得不得了,人多稱贊富貴吉祥。可憐天下的竹子生得悲催,若是開花,必昭示著離死不遠,天降災禍。
竹子的生長,或許是這天命里自有節數,該派多高,便一齊兒長多高。不像是豆瓜之物,依著藤架便使了勁地往上竄;或如爬山虎之流,必得傍高墻之勢,墻有多高,就生得多高。倘若是藤架撤去,墻垣破敗,漸頹漸萎,不復存在。然而,見它為謀沖破泥塵,削尖了腦袋,一個勁地往上鉆,縱然是沒有了那巖石,處在松軟之地,依是如此,這或許其是本性使然,也怨不得。待到有出頭之日,便換了一番模樣,大肆生枝長葉,層層密密,大有遮天蔽日之勢,但凡有一絲風來,必沙沙作響,恐怕旁人不知,風本無聲,徐徐而來,應是水波不興,但有了這叢竹子,,一旦起了風,這屋后里便嘩嘩地響個不停,東風亦是,西風依然,吵了夜夢清靜,關窗也無不濟事。這或許是孤傲哀嘆,呔!無論怎么說,終究是不明故里的依附,為他物造勢。
“小小紫竹瘦苗條,送與我郎做支簫,
我唱雙蝴蝶,郎奏鳳還巢。
俏人兒哎,俏人兒哎,引得鳳凰離九霄……”
竹子,不光是笛簫,笙、琴以及葫蘆絲之類的樂器,均可為。演奏出多種美妙之音,愉悅了眾生。或劈削成條,以竹為骨,撐將起油紙傘,系了幾多塵世間的癡心;鋪陳開那灑金宣紙扇,又得了多少文人雅客的詩情。
鄉野農夫自是不會懂得的,長這一叢竹子,待秋冬之時,將竹子斷下,削去枝葉,以作瓜豆爬藤之用,或是取到庭院中,承當衣席的晾曬。哪里有什么天籟之音,哪里有什么詩畫之伴,虧了這一副外直中空之體。可憐生在這僻巷野處,竟日與這豆瓜蘆蒲為伍。唉,命運著實地捉弄人。
曾有一則故事說是,為笛為扇的的竹子,經受的是千刀萬磨;而那作藤架,作曬衣架的竹 子,只挨受了一刀。這為人得勝,須得三分能耐,六分運氣,一份貴人扶持,莫不是為竹,亦當如此。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愛竹,大概是性相近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