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散文3篇
竹子的散文篇一:燈籠與竹子
不屑尋常百姓家
燈籠總是裝作很文雅
有無數(shù)的迷等別人解答
竹子沉默著
本想分享一段的榮耀
卻引來不斷的批評
來自燈籠的批評
總是那么輕蔑
紅,是一種藝術
哪怕只有一小段光亮
也能渲染出紅紅火火
大,是一門學問
膨脹有度才能圓滑處世
竹子你永遠學不會
竹子很無奈
從來生長依靠空氣、水和陽光
見過一路星光
我對燈籠很尊敬
奈何無端受欺凌
如果取走燈芯的蠟燭
燈籠還有一個外殼的話
取走燈籠的竹骨
一切就是一場空
可是燈籠不明白
竹子不言語
燈籠與竹子
世上一段塵緣而已
竹子的散文篇二:竹子精神
竹子是我國有名的植物之一。也有許多詩人寫了贊美竹子以及竹子的精神。
就連竹子也不僅有一種,有:花竹、苦綠竹、大木竹、月月竹等。它們形態(tài)各異、千姿百態(tài),以最美的姿態(tài)矗立在林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泰竹、唐竹、巨龍竹、印度刺竹、紫竹、吊絲竹。而巨龍竹是世界最粗壯、最大的竹子,最高可以高2,3十米。而吊絲竹就不像其他竹子,它是最特別的,能在竹子頂上長出一條像絲一樣的條形物體,好像開花。而印度刺竹就是枝丫向左右兩邊叉開,讓人看好幾眼,不舍得離開。這一些種種成千上萬的竹子,都是為了贊美竹子那堅韌不拔,永遠屹立在風沙中。南區(qū)的僑鄉(xiāng)人也擁有了和竹子一樣高雅的品質:堅韌不拔,永不言敗,永遠在風沙中奮斗,勇往前進,這就是僑鄉(xiāng)人所具備。
竹子除了帶給我們心曠神怡的作用,在觀賞之余,我們還要學習竹子那些精神。作為一名僑鄉(xiāng)人也應該具備像竹子一樣的精神。像許多贊美的詩句:風來笑有聲。雨過凈如洗,有時明月來,弄影高窗里。有著許許多多的贊美竹子的詩都有很多含義像主寫竹子美的、贊美竹子精神的。
經(jīng)過了這次參觀后,就連平常不對竹子感興趣的我,也越來越愛上竹子了。
這次不愧去參觀。
竹子的散文篇三:竹
水畔竹林成相映,
半似高潔半似幽。
風舞青紗沙聲悅,
一曲竹韻潤江南。
——題記
今夏一次川蜀之行,偶遇清水河畔一大片山坡竹林,枝葉繁茂,清新翠綠,青瀾似海。陣風吹拂,連連竹葉,似少女舞擺著的青紗舞幔,飄逸舞動;倒映入河水之中,又似漂洗的墨綠帷帳,隨波飄蕩。這飄逸唯美的景致,令我癡迷沉醉,不敵誘惑,即渡河游歷。
陳年累積的落葉之地,無路可尋,可見少有人眷顧。踏上之感,松軟而厚實,閑情漫步似舞步清揚。漫步于竹林之中,漸入幽幽深處,如入夢幻虛空。環(huán)顧四周,一枝枝碧玉直韌的竹桿插于落葉之上,并向四周布列延伸,好似迷宮布陣,讓我毫無方位之感。玉節(jié)相疊,節(jié)節(jié)高升,直入繁枝茂葉,撐起一個青綠時空。稀落的光陰,抖落于青綠之下,鋪灑在松厚的褐黃背影中,凸顯出這清凈之地的創(chuàng)世久遠來。
置身這青綠時空,全身的異色已渲染上這綠意之趣。迷失的雙眼飽受著這綠意清新的纏繞,包裹起那經(jīng)受五光十色刺激后的遲鈍視覺,施以凈化,回歸自然。竹欲靜,而風不止。輕柔綿長的清風中偶有勁風擠入,使得竹枝上端不時輕盈的搖逸,并著青葉的妖柔舞動,演奏出悠揚頓挫的沙沙韻律。沉靜于這風起竹舞的沙沙之樂,讓凡塵撩亂的心境融入這舒緩悠揚的梵音之中,得以寧和,好似空靈。輕風中調和著竹葉的淡淡清香,清新?lián)浔牵钗豢冢尫胃拿總€角落沁入這神清氣爽的清新,附以清濁,得以靜潔。在這里,忘卻了凡事塵囂,擯棄了繽紛色彩,只留下青綠幽幽。在這里,遺忘了時光存在,迷失了方位之感,只留下靜怡時空。
竹,竹林,竹林深處。沒入其中,印入腦海的景象,似曾相識之感意蘊而生。兒時,就喜歡竹林四季的青綠。常到外婆家后山竹林,去踩踩踢踢那松軟的落葉,去熱心幫助新竹剝去欲遮還羞的外衣,或用銳器在碧玉枝節(jié)上留下引以為豪的印跡,或先生憐愛而后揉虐糟蹋幾顆褐衣小筍。曾試圖爬上竹桿看世界,卻從未成功;曾找尋灌木異樹去疑惑,卻未有發(fā)覺;曾欲聽蟬鳴鳥叫了新奇,卻未能如愿。這里,只有青竹,只有沙沙竹音,只有空谷幽綠的獨特世界。其它物種,或許難耐寂寞與單調,未融入這風清玉潔的世界里。四季輪回,只有展露尖尖的竹筍,才能顯現(xiàn)歲月的變遷,此外,這里一如既往的青綠。
竹,古人把其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足可見其地位之高潔。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詩詞歌賦于竹韻上,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恰是竹之清、雅、孤、傲。竹之神韻,既無冬梅之赤艷傲雪,又無蘭花般芊姿嬌芳,也無秋菊之臨霜金艷。此君只有那清風明月間的高風亮節(jié),碧玉溫潤般的清新儒雅。
竹,其型直韌,可彎折制物;其性清涼,可怡涼散熱。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中,其運用廣泛深遠,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竹文化。筷子,農(nóng)耕文明產(chǎn)生的食具,相形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所產(chǎn)生的刀叉食具,更顯儒雅、輕巧與禮讓些。竹簡,古代用以記錄事件的載體,在歷史變遷、世代更迭的塵埃中,延續(xù)傳承著渾厚悠久的古老文明。竹笛,用細竹做的吹奏樂器,笛聲清脆悠揚、自然高雅,讓聽者心靜舒懷、神清氣爽,如入自然之境。還有那清涼散氣的竹席,那江楓漁火的竹筏……如此種種,皆以自然為和而生,以人“仁”為本而制,足顯中華文明之竹文化的深厚底蘊。
竹,那份搖韌的芊華,那份悠揚的神韻,讓我寧靜飄逸,心生向往。曾玩竹、后賞竹、近喜竹,而今身臨其境,或又幻想,在這幽幽竹林深處,建一竹舍,制一應竹具,游竹筏于碧波之上,垂竹釣于夢幻之中……
看了竹子的散文還看:
1.精選關于竹子的散文隨筆
2.歌頌竹子的散文
3.有關竹子的優(yōu)美散文
4.描寫竹子的散文
5.贊美竹子的散文精選600字
6.描述竹子的散文
7.描寫竹子的現(xiàn)代散文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