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圖書館的散文
關于圖書館的散文篇1:圖書館里
星期六下午,我又來到圖書館里翻閱報刊,這里不但能免費閱覽報紙雜志,還可以在過道旁邊給電瓶車充電,對我來說,真是世外桃園。
當我正在一樓電子閱覽器上搜索報刊信息時,背后一個聲音打破了寧靜……
“我覺得我爸爸媽媽對我沒有從前好了……”
“為什么?”
“現(xiàn)在有時候我問我爸爸這件事應該怎么做,他也不說,只是說隨便我……”
“為什么他這樣說?”
“我也說不清楚,反正總感覺他對我沒有從前好了。”
“你媽媽呢?”
“我媽媽得癌癥晚期去世了……。我媽媽去世前,他們對我不是那樣子的。”
“別人呢?他們對你怎么樣?總會有人對你好的吧?”
“不是,連爸爸媽媽都這樣,更別提茫茫人海中遇到的人了……。我有我的生活,他們有他們的生活。人在關鍵時候只能靠自己,別人一點都指望不到……”
“你為什么這樣想,你是不是太悲觀了?”
“不是我悲觀,你們難道不是那樣子嗎?你指望得了別人嗎?他們恐怕還想在你身上撈好處呢?”
“……”
“是這樣嗎?”
“是的。”
聽到這里,我忽然覺得有點辛酸而且傷感,我不想在這呆下去了,準備離開圖書館,順眼瞥見了是兩個學生模樣的人在那里交談,衣著寒磣,神態(tài)凝重。
我雖然離開圖書館了,但那天那時沉重的對話卻深深地烙刻在我心版上,很久都在心靈深處回蕩……
關于圖書館的散文篇2:我和圖書館
我退休后返聘,在崇道小學圖書館就任管理員。250平米的寬敞圖書室里書籍琳瑯滿目,每天整理三萬本圖書,每天面對百余名孩子來借書還書,快樂而有意義。這使我想起那遙遠的“__”年代,我們插隊農村的時光……
一九七二年春天,我們大隊幾個知青決定建個圖書館,以便充分利用各自原有的圖書。大家把自己的藏書拿出來,集中在一起,又集資添置了些新書,共計有近百冊。
記得那個知青圖書館有紅樓夢(四冊),三國演義(三冊),水滸(二冊),西游記(二冊),一部分魯迅的著作,像《彷徨》,《吶喊》,《墳》,《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大部分是文史哲著作,象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楊榮國的《簡明中國哲學史》,《中國古代思想史》;柳宗元的《柳河東集》、屈原的《天問》等。還有一批小說書,象《沸騰的群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李自成”等。我給每本書分類,貼好編碼,登記在冊。有同學來借,就登記一下;還了,就消掉。
圖書館的建立,豐富了知青時代業(yè)余生活,給我們帶來了精神享受。勞作之余,捧著書本,嘻笑怒罵,盡在其中,其樂融融,疲勞盡釋。
圖書館的建立,也使知青間的走動聯(lián)系更為密切,甲來借書,帶來了乙的消息,也帶走了祝福;乙來還書,帶來的丙的近況,也帶走了問候。那時我們看一整夜書也是常事,每次通宵看書,油燈就得添加三次煤油。在如此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我們互相鼓勵,與書為伴,共同渡過了鄉(xiāng)村歲月的快樂時光。
我們的知青圖書館一直存在到七五年底。七六年初開始,知青回城的回城,進廠的進廠,上學的上學,各自有了歸宿,我就把大部分圖書捐贈給了大隊所屬學校的圖書館。
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一邊勞動,一邊讀書。圖書就象小溪,圍繞在我們身邊,渴了,捧一掬甘甜的清泉;累了,躺在它的懷里,沖刷疲憊的肌膚,拂平心頭的創(chuàng)傷。
一晃近五十年過去了,每當翻閱當時留下的幾本書,看著早已發(fā)黃的紙張,偶爾翻閱夾在書中,當年讀書留下的寫有感受的紙條,不禁百感交集……涌上心頭。
關于圖書館的散文篇3:圖書館隨想
距和同學約定的吃飯時間還有半小時。在圖書館5小時,離開去吃飯之前想寫點什么總結今天的收獲。
看羅蘭小語《給寂寞的人們》,讓我收獲好多關于生活,生存和生命的啟示。包括親情,愛情,友情,心態(tài),成功,交際等等。短小的語言可以一語中的,給人心靈的啟發(fā)。
我是被“寂寞”二字吸引,總覺得自己喜好獨來獨往,是一個寂寞的人。希望如作者所說,寂寞的人總是偉大的,寂寞的人更容易成功,寂寞的人其實內心情感豐富。對于自己來說,不偉大不成功,但是情感豐富卻是事實。其實,我也從中得到寂寞的快樂,寂寞是一種必須的生活狀態(tài)。記得徐志摩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曾說,如果你要了解朋友的真,就應該在只有你們兩個人的時候,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真,就應該在孤獨的時候,你想了解一個地方的美麗,就應該是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或許,一個人的寂寞旅行,是最美的心靈風景。
巴金的《隨想錄,第一集》讓我在這個寒冷的時節(jié)感受到心靈的溫暖。《還念蕭珊》讓我熱淚盈眶。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作家,一對相濡以沫的夫妻,一顆顆滄桑疲倦的心靈。十年“__”,給一個作家造成心靈,身體的巨大創(chuàng)傷。
從讀者成為作家的妻子,為她最敬重的作家,最珍愛的丈夫,心甘情愿遭受迫害致患病而死。妻子離世讓作家活在極度悔恨,自責之中。背著“黑老K”的“惡婆娘”的罵名而死,永不見作家平反之日。讓作家后悔自己作品的出版,后悔自己的文學道路。兒子臥病在床不知心愛的母親已離開人世。女兒女婿痛哭。“沒有臨終的掙扎,慢慢沉入睡鄉(xiāng)”作家如是安慰自己。他沒有看到妻子的離世,未曾見妻子最后一面,臨終時沒人在她身旁。
看到作家的痛苦記憶,感受到那段艱難的時光,這是一段歷史往事,卻不會消失在歷史的浩淼煙波,更不會重演這段悲劇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