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琴棋書畫的散文
關于琴棋書畫的散文篇1:也說君子四藝——琴棋書畫
琴之深邃、棋之奧妙、書之神韻、畫之意境,歷來為博雅君子所推崇。 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
琴棋書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文人雅士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必修課業,又稱雅人四好、君子四藝。
琴棋書畫的淵流與演進和中華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步履相同,經過數千年的積淀,琴棋書畫互相滲透,如影相隨。
鄭州博物館此次展覽包括“大雅清音——古琴”、“適情雅趣——弈棋”、“翰墨流香——書法”、“丹青溢彩——國畫”四個單元,分別介紹琴、棋、書、畫的歷史演進、文化內涵。通過各個時期的琴棋書畫實物展示,帶觀眾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此展為期三個月,勸君抽暇光顧哦!
關于琴棋書畫的散文篇2:話琴棋書畫
那些風花雪月的生活,我雖不能透徹理解,但心中卻是生生羨慕著的,依稀記得,七堇年的一篇文章,雖然篇幅很小,但我卻是極喜歡的,題目是“那些眉清目秀的日子”,文中那般簡單自在的日子,真是我一直以來奢望的,“每一天醒來,看到自己都是健康的。每一天睡著,都知道自己想要的已經得到。冰箱里有面包,蘋果,牛奶,柜子里有衣服和書,桌子上有電腦”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的自己急切的尋找一種安定感,不然,也不會在填報志愿時沒多細想就報了師范學校,我祈求過一種安定簡單的日子,散散慢慢的倒也挺好,就是可惜了我青春時期的那些涕泗橫流的年少輕狂 ,當個老師也不錯吧,我深知自己是個沒什么大抱負的人,我如此平庸,承認自己平庸真是個痛苦的事。
將自己那些自欺欺人的念想全打破了,我自認自小到大讀書不少,自認是個熱愛文字的女子,以前沒畢業之前我總抱怨沒時間,如今畢業長達三個月的假期,最起碼今天之前我就沒再碰過書了,哪怕是我最心愛的書,我也提不起興致看了,整天沉浸在手機和電腦之中,再也沒有寫過一點東西。我自認自己是個愛唱歌的孩子,但播放列表里重復了千百遍的歌曲,終究還是厭煩了,去過KTV幾次,終究還是疲倦了。熱愛著那么多的東西,但卻沒有一件事情是精通的,看看周圍有那么多厲害的人,終究還是覺得自己真的是微不足道。
我媽也極支持我未來當個老師,她說我的性子不適合在那種競爭力極強的企業工作,但求我一生安穩,起初,我對我媽的話還不置可否,但到后來真是想通了,我這樣愚笨的嘴,我這不討人喜的性子,我這樣的怪脾氣,的確不適合左右逢源的職場,況且,我只是一個女子,沒有男子那般闖蕩四州的豪情氣概,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老師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愿會是如此吧。
以后的自己應該就會隱入這市井吧,這世上應該也會多了一個平凡的女子吧。
關于琴棋書畫的散文篇3:我與“琴棋書畫”
琴之深邃、棋之奧妙、書之神韻、畫之意境,歷來為博雅君子所推崇。 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琴棋書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文人雅士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必修課業,又稱雅人四好、君子四藝。
我是個讀書之人,也自稱雅人,同樣愛好琴棋書畫,喜歡君子四藝。在這雅人四好中,我最拿手的是棋類,最擅長下土棋、軍棋和中國象棋。我出身于農村貧寒之家,從小就喜歡看大人們下土棋。土棋的種類很多,最簡單的是下“憋死牛”和“螞蟻上山”棋,最復雜的是下“大方”和“六斜”棋。農人天陰下雨或閑暇歇腳時,有些愛好下棋的人就地劃棋盤,用泥巴蛋、樹葉、樹枝等就地取材,作為棋子,雙方對弈。“大方”是縱橫劃六條線,組成25個方塊,誰的棋子組成的方塊多,誰吃掉對方的棋子多,最后殺個片甲不留誰為贏方。“六斜”是棋子組成斜線,丟棋布局時,三、四斜獎勵一顆棋子,五、六斜分別獎勵二、三顆棋子,下棋時按同樣獎勵的規則吃掉對方的棋子,直至把對方的棋子吃光為贏,反之為輸。有的還把“大方”“六斜”合并一起下,兩種規則同時使用,那樣下棋更熱鬧更有意思。開始,我在一旁觀陣學習,后來就和小伙伴經常對弈,其樂無窮。一旦棋藝長進后,我敢于和大人高手下“大方”“六斜”對弈,讓村里大人對我刮目相看,夸我聰明膽大,腦子好使。每當贏棋,仿佛是喝了二兩蜜那樣甜,心里甭提多高興啦!
后來,我村有個比我大5歲的鄰居大哥從外地買回一副軍棋,在當時如稀有珍寶,關鍵是上檔次,攜帶方便,干凈衛生,而且我已在上小學,認識軍師旅團營連排兵,也懂得下棋規則,他家成為我們幾位上學的小伙伴們玩耍的最好場所。開始是下明棋,從司令到工兵按軍隊官職大小一級壓一級,工兵扒地雷,炸彈炸一切,同職務相拼同歸于盡,按照此規則,以廝殺對方片甲不留扛到對方的軍旗為勝,一有空我們就對弈,輪流下棋,誰輸誰被換掉,直殺得天昏地黑,誰也不服輸,感覺特別有意思。后來有人出主意下暗棋,即三人共同下棋,其中一人觀陣當裁判,其余兩人對壘,以沖到對方營房掃清障礙扛到軍旗為勝,這樣下棋非常動腦筋,布局對陣,調兵遣將,倒有指揮現場打仗的幾分模樣,考驗智慧,深得愿動腦筋的棋手喜愛。
軍棋再好玩,那只是少年時期的最愛,一旦跨入青年行列,見到城里人下中國象棋,更是感覺非常奇妙有趣:楚河漢界,兩軍對壘,“馬走日字象走田,小卒前拱炮翻山,長驅直入那是車,士護將帥不出田”,總想躍躍欲試。所以,到楊埠公社工作后,下鄉忙了一天,回到機關休息時就找幾位中青年干部學下象棋,有時棋逢對手,又棋興十足,每天都廝殺到深夜,甚至做夢都在下棋,有走火入魔之嫌。最典型的是1983年夏季汛期,我和年長我7、8歲的管委會高副主任編班分配到小洪河東堤防汛,每天都觀察水情,吃住在沿河堤公社林場,他和我都愛下象棋,在工作閑暇時,我們就自帶一盤小象棋,攜帶在身。工作累了,就地坐下來下幾局;夜晚天熱,我倆手拿芭蕉扇,邊散涼邊下棋,每晚都下到人困馬乏才熄燈。他的象棋比我下的好,開始讓我一個“車”,還每局先走棋,我逐漸進步后,改為讓我一匹“馬”,在和他幾乎天天對弈中棋藝大長。后來調到城里工作后太忙,沒有充裕的閑暇時間,也沒有像過去那樣癡迷過,不過,當飯后茶余,或逛公園,只要看到有象棋攤,總像是吸鐵石般地吸引我駐足觀看。不論工作和生活到哪里,我都會得空看棋、下棋,自得其樂。一月前,正是因為我在公園下午散步鍛煉身體,出了一身汗,看到公園一角象棋攤圍滿了人,兩人對弈,眾多人觀看,我也加入了觀陣隊伍,連續看三局,結果散了汗,頓時就感冒了,回家立即吃藥三天,算是治癒。因此,我愛好下棋將伴隨終生,在下棋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人生的樂趣,學會了縝密思考、籌謀睿智,何樂而不為呢?
書法也是我的一大愛好,只是時斷時續地練習,無顯績罷了。上小學時,每天都寫鉛筆字和毛筆字。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老師就教毛筆字,分大楷和小楷。大楷也叫大仿,就是“描紅”,帶米字格的紙下面鋪上老師事先寫好的大字,然后仿帖,主要是正楷。那時學寫毛筆字還用硯臺磨墨錠,后來才有成瓶的墨汁,方便多了。從小學到初中,連續練6年,到初二年級該畢業了,老師才不讓每天寫大仿。正是由于練字基礎,我才逐漸喜歡上了書法。“__”期間,要求學生寫革命大批判文章,而且要用毛筆書寫張貼在“學習園地”或者“大批判專欄”里,無形中給予了書法展示交流的機會。每年過春節寫春聯,也是我學習書法的動力和極好機會,那時候不像現在過年春聯都是買現成的,我曾經為自家和左鄰右舍年年寫春聯,連續堅持十幾年,一直到我20歲離開農村到城里上學和工作才間斷。俗話說,“字如其人”。字體的好壞那是一個人的臉面,也是由于當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需要,故我比較注重鋼筆、毛筆和粉筆書法練習,相比較而言,我以鋼筆書法見長。我曾經臨帖鋼筆行書字帖,也臨摹毛筆字帖。特別是我在河南大學讀干部專修科脫產兩年時,更是得閑就練字,參加過成教學院組織的學員書法比賽,鋼筆書法容榮獲三等獎,獎品為鋼筆一支,送給了我的一位老鄉同學,這也是我在書法方面取得的最大成績和值得驕傲的吧!
其實,我對書法的愛好不僅僅表現在自己的研習方面,更體現在對書法作品的喜好和欣賞方面。在我老家的自建房的客廳里,至今還懸掛六幅陳冰的行書《春江花月夜》條屏,當時他是省書法協會會員,系專門教大學書法美術系的老師,由他老婆精心裝裱,為表達心意,喬遷新居時我專門筵請他和兩位為我畫油畫的老師,還特意給他錢,他再三推讓,連一幅紅梅國畫,才留下500元錢,現在他在福建泉州師院美術系任副教授。2009年冬,我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機會,還托單位一位市書協會員求來他老師——北京一位著名書法家作品一幅珍藏。由此,我還想起我在河大求學時,還和同學劉安鑫一起,慕名登門向著名書法家、當年已86歲高齡的中文系于安瀾老教授求墨寶兩幅,視為珍寶收藏。不過,30年來幾次搬家,也不知是哪位先生喜歡給我拿走了,我感到很沮喪。的確,善書者至情至性,把流傳幾千年的中華方塊文字按篆、隸、楷、行、草書演繹得淋漓盡致,或方或圓,點橫豎撇捺盡顯書法神威;或彎或直,間架結構留白處勾列筆鋒犀利。書法也,妙哉!
我對“琴”也有嘗試,同屬喜好,只是無任何成績而言。我喜歡唱歌,只是五音不全,識簡譜略知一二,更談不上識五線譜。不過,在縣城上高中時,和我同桌的團支書王新成家境好,父親是縣人武部副政委,他好帶口琴到學校吹,那精巧的造型、悠揚的琴聲深深地吸引了我,每次看他吹琴瀟灑的樣子和得意的神情令我羨慕不已。平時我倆關系好,他主動要教我吹口琴,結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吹不好,琴聲不悠揚,也怕兩個人同吹一把口琴不衛生,故沒吹幾次再也不學了,主要是囊中羞澀,不好意思。后來,同學劉洪寶的父親是高中音樂教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也會彈一手嫻熟的收風琴,那洋玩意大,背在身上,抱在懷里比書包沉幾倍,可看他彈起來如行云流水,悠揚動聽,更是羨慕極啦。我記得,1973年春,同學們合唱《學習雷鋒好榜樣》等革命歌曲班與班比賽,第一次見劉洪寶給我們手風琴伴奏,步調一致,歌聲嘹亮,氣勢恢宏,激情昂揚,結果我班獲得全年級第一名,大家后來說,是手風琴伴奏為我們加了不少分,從此,我班的口琴、手風琴演奏課外活動時在全校最出名,我也沒少欣賞那歡快的舞曲和悠揚的琴聲。心想:以后條件許可的話,我也要學琴,豐富自己的業余愛好。
我真正與“琴”零接觸是在當民辦教師時。那時學校成立有文藝宣傳隊,和我同村的李慶偉、李余良都是民師,年長我4歲,都愛好拉板胡,也都參加了宣傳隊,我就整天和他們黏在一起。后來李慶偉被推薦上了工農兵大學,他知道我喜歡可買不起,臨走他把自己心愛的一把板胡送給了我,鼓勵我努力學習,刻苦鍛煉,以后也走出農村大有出息。我如獲至寶,跟著他們學識簡譜,唱歌曲,唱樣板戲。每天回到家里,就在“75.8”特大洪水后和奶奶共住的茅庵里,嘰嘰扭扭、嘰嘰扭扭學拉弦子,我反復拉的曲子是當年最流行的《東方紅》,按奶奶的評價,就像是磨刀聲聚聚溜溜在殺雞,難聽死了,父母親也反對我學拉弦子,有閑時間不如拉土墊宅院,母親甚至把板胡琴給我放起來,從此扼殺了我學琴的夢想,我心里憤怒了很長一段時間,好則是很快就投入了恢復高考的緊張復習之中,我與琴胡也算徹底絕了緣!
我對“畫”同樣喜愛,只是不像“琴棋書”多少有點兒實踐嘗試,對“畫”我只有欣賞,沒有實踐過,可是,我讀過清代高鼎的詩作:“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明白了這就是“畫”,為形象的描繪、深邃的意境而陶醉其中。我喜歡畫,如國畫、水彩畫、西洋油畫,甚至是最基礎的素描、白描我都喜歡看。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去北京游玩,就專門到中國美術館去參觀欣賞,除了對抽象畫看不懂外,其余我都能欣賞。我第一次對畫畫干興趣課追溯到我在縣城高中讀書時,有個周日的夜晚,學校北面的教師進修學校三間教室里燈火通明,我沒上晚自習,而是很好奇地趴在教室外,很認真地偷聽偷看了一場全縣美術老師的作品賞析座談會。盡管40多年過去了,但是,每位老師談自己的創作靈感、談作品從構思到著彩成型,那惟妙惟肖的風景人物畫,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幾個小時的座談會結束了,可是在我的大腦記憶細胞里開始活躍起來,觸及到了我的興奮神經,甚至產生了想畫畫當畫家的念頭,覺得那畫板、畫筆、色彩顏料太有誘惑力啦。在那溫飽不及的年代,上學每學期幾塊錢的學雜費都是東拼西湊的,家里哪有錢買這些東西讓我學呀,所以,想歸想,還是面對現實吧!
我雖沒學成畫畫,可是并不影響我欣賞。前面提到我自建房建成后,除了喜歡書法作品懸掛客廳外,我還讓我們美術系三位老師每人給我畫一幅畫懸掛在客廳、臥室和書房,既有國畫紅梅鬧枝,也有西洋油畫,裝點在我家室內,給新居增添了不少文化氣息和幾分雅致。正因為我平時喜歡畫,在喬遷新居請親朋好友燎鍋底(喬遷喜宴)時,有人就給我贈送做工精細的麥草畫、布藝畫、國畫《國色天香》和名人書法作品。我趁出差在外也購買有“梅蘭竹菊”四君子,《萬里長城》山水風景畫等用于收藏或懸掛。在飯后茶余,我會經常站在圖畫前欣賞瀏覽,越看越覺得陶冶情操,奇妙無窮,至善至美!
琴棋書畫的淵流與演進和中華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步履相同,經過數千年的積淀,琴棋書畫互相滲透,如影相隨。我作為一位愛好者,對琴棋書畫僅僅是知之皮毛,認識膚淺,為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我在鄭州博物館看到展覽的“大雅清音——古琴”、“適情雅趣——弈棋”、“翰墨流香——書法”、“丹青溢彩——國畫”四個單元,分別介紹琴、棋、書、畫的歷史演進、文化內涵。通過各個時期的琴棋書畫實物展示,帶觀眾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我上述的敘述只是自己對琴棋書畫的點滴實踐和心路歷程,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孤芳自賞,承先啟后而發揚光大。
美哉,琴棋書畫;妙哉,琴棋書畫;樂哉,琴棋書畫;好哉,琴棋書畫!我將終生愛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