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瀘沽湖的散文
瀘沽湖是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處的一個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是中國西南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和旅游風景區。關于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瀘沽湖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瀘沽湖的散文篇1:瀘沽湖風情
總有一種美麗讓人刻骨銘心,總有一種相遇讓人終 身難忘。
這是一個藍色的夢幻,這是夢中的一個驛站,這是心靈深處一段仙境中的相遇。
最早知道瀘沽湖,是在一本文摘雜志上看到一篇關于瀘沽湖摩梭人“阿注”、“阿夏”走婚的文章,說那里還處于母系社會階段,是一個民風純樸,民俗奇特的“女兒國”,他們崇拜母親、崇拜女性,是一個神秘的世外桃園。后來又看到從瀘沽湖走出來的楊二車娜姆的自傳體小說《走出女兒國》、《離開母親湖》和一些有關瀘沽湖風景的美麗照片時,才有了一種對瀘沽湖的向往。楊二車娜姆用自己獨特的美麗和天質的聰明征服了瀘沽湖以外的世界,她讓所有人對那片神奇美麗的土地驚奇地睜大了眼睛,產生了無數的美麗幻想。也許,就是那個時候,我的內心深處便有了一種想到瀘沽湖的愿望。
今年初夏5月,我與朋友在西昌辦完事,就坐上了西昌至瀘沽湖的汽車。早上9點30分發車,中午時分在鹽源縣城邊的小餐館吃過午飯后又繼續前行,下午4點30分到達瀘沽鎮。鎮區到瀘沽湖還有一段路程,下車后,同來的大學生小賀和小劉提出要與我們一起結伴游覽。于是,我們便合租了一輛越野車。之前得知她們是川大的在讀研究生,今年就要畢業了,她們說這段時間沒有什么事,就利用實踐的機會來看一下心中想象了多次的瀘沽湖,以后工作了就機會少了,可以說這次是專程來瀘沽湖斿玩的。與不期而遇的大學生一同走進神秘的瀘沽湖,感受瀘沽湖美麗而神秘的風情,也算是與美麗的一次邂逅吧。
從古鎮到湖邊僅有十多分鐘的路程。我們選擇了洛娃村一個緊靠湖邊的前龍客棧。給我們開車的是一個地道的摩梭小伙。他說洛娃這里是與湖水最接近,是最方便看景致的村莊。前龍客棧緊靠湖邊觀景臺,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觀景地點。客棧正在擴建和裝修,我們住在二樓。憑欄遠眺,就可以看到平靜的藍色湖面。別樣的建筑風格,清新的空氣,幽靜的美麗,讓人感到這里仿佛就是夢想中的仙境。安置住下后,我們不顧旅途的困頓和風塵,匆匆洗了一下,便迫不急待地撲向了美麗的瀘沽湖。
瀘沽湖位于鹽源縣西南,川、滇兩省交界處,距鹽源縣城約170公里,湖面面積58平方公里的瀘沽湖與云南省共有,其中位于四川境內有33平方公里。雖然四川占有湖的面積大卻沒有云南的宣傳力度大,旅游開發也沒有云南方面早。這幾年,很多人只知道的由麗江到瀘沽湖,而從四川西昌方向過來的游客相對少些,從西昌發往瀘沽湖的班車每天上午就兩個班次。瀘沽湖四周崇山峻嶺,湖面海拔2700米,屬橫斷山脈中段的大型高原淡水湖泊。生態環境有一種原始的美麗,湖水清澈透明,藍色的湖面象一彎新月靜靜地躺在群山的環抱里,顯得恬靜秀麗,被摩梭人奉為“母親湖”。
瀘沽湖周圍居住著蒙古、藏、彝、納西等少數民族,在我國56個民族中沒有“摩梭族”。據說,“摩梭族”最早見于《后漢書》,以后歷代也都有記載,他們是元代蒙古軍南征時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邊界一帶的蒙古人后裔。后來,在民族認定中把四川境內的瀘沽湖畔摩梭人認定為蒙古族,而把云南境內的瀘沽湖摩梭人認定為納西族。雖然云南的摩梭人的語言與納西語有共同之處,又都信奉藏傳佛教,卻并非是納西族的支系,也應當把他們歸屬于蒙古族。如果分別把摩梭人稱謂兩個民族,倒不如把他們統稱為“摩梭族”。
摩梭人的家庭婚姻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據說他們這種風俗是世界上唯一遺存的母系氏族社會的活化石。自瀘沽湖開放以來,絕大多數來這的人不是為了觀賞這片美麗的風景,而是好奇地沖著摩梭人古樸而神秘的走婚風俗而去的,這種奇特的婚姻形態喚起了無數游客和那些好事者的興趣。其實,真正值得我們觀看和感到震驚的應當是瀘沽湖的美麗。
我們一行四人,順著湖邊的山路蜿蜒而行。西斜的陽光普照下來,給藍色的湖面撒上了一層銀色的碎光,天空一片湛藍,白云浮動在上面,與湖水相映,水中有天,天中有水,那水藍得讓人心動。此時,沒有一絲風,沒有小鳥的叫聲,也沒有游人的喧鬧。我們仿佛行走在一幅幽靜的山水畫中,沉浸在那片藍色的夢幻里。在中原喧囂的城市里忽然走進這樣一種古樸、寧靜,未被污染的處女湖,那顆浮躁的心仿佛得到了洗禮一樣,讓人沉醉得有些迷離和恍惚。湖水的幽靜、深沉、纏綿,讓遠古的傳說沉浸在一片藍色的夢幻里,那山,那水,那天,讓你已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哪是天了,似乎山也不再是山,水就在天上,天就在水中,水天一色。如此寧靜、幽遠、圣潔的湖水仿佛就是上帝遺失在人間的一弘瑤池。
也許是旅游的淡季吧,幽靜的山路上,我們沒有遇到一個游人。夕陽西下,給青山披上了一層淡黃,天空依然藍得晶瑩剔透,湖水變成深藍色,上面倒映著白云。與兩位女生相伴而行,相互拍著照片,欣賞著美景,一種醉意的朦朧在藍色的湖面上輕輕的浮動。“呀!好美呀!快看!”女生小賀的一聲尖叫,把我們的目光拉向湖面。深藍色的湖面上畫過長長的一條白線,那是一獨木舟象超音速飛機在天空中留下的痕跡一樣在湖中劃開的白痕。小船駛向湖中的小島很久了,那白線還在湖面上漂浮著。此時,時值傍晚,大山已經遮擋住了太陽在湖面上滯留下的余暉,湖水呈現出一片夢幻般的藍,仿佛蒙上一層似有若無的輕紗,讓人心境迷離。這種景象在其他地方是永遠也不會看到的。我們沉浸在那種刻骨銘心的意境之中,竟然忘記了天就要快黑了,再不立即原路返回就要摸黑了。于是,在兩位女生略帶不安的催促下,我們就著漸漸暗淡下來的余光原路返回。湖邊的村莊已點亮了星光,悠遠、寧靜的古風遺韻在夜色里點燃起一個遙遠而純美的夢。
關于瀘沽湖的散文篇2:靜靜的瀘沽湖
麗江古城一夜的秋雨,直到黎明方停下腳步。清晨,天依然陰沉著,地面濕濕的、空氣潮潮的。八點多,我們出發去傳說中那個神秘的地方——瀘沽湖。
瀘沽湖也稱永寧海、左所海、勒得海、落水海子,位于云南省西北的寧蒗彝族自治縣、四川省西南鹽源縣兩省交界的地方,也是界湖。湖面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處達93米,水面海拔2690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被譽為“高原明珠”。據介紹,瀘沽湖沿岸及周邊居住著摩梭人(屬納西族和蒙族)、漢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壯族、納西族等十余個民族,其中摩梭人人口最多。瀘沽湖是中國摩梭人的核心聚集地,在這湖光山水之間,至今還保留著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和走婚的習俗,這無疑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即被稱為東方的女兒國。這一習俗也是吸引世人前往瀘沽湖觀光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麗江古城到瀘沽湖230公里,道路異常難走,盤山繞嶺,路面凸凹不平,有的路段被稱為“搓板路”。加之昨夜夜雨,今日道路更加泥濘濕滑,仰望山頂,云遮霧障,環顧四野,幾乎一直行走在逼仄的深山峽谷中。俗話說,風景總是在路上。雖然坐車顛簸得很辛苦,但沿路的風景卻讓人很欣慰。車行駛半個多小時就來到了麗寧路的“十八彎”段,這是一個驚險又美麗的路段。我們將車停在半山腰的路旁,俯瞰下面的“十八彎”。這是在一個大斜坡上幾乎平行排列的、360度轉角的的公路,也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周圍是高聳的青山和繚繞的白云,遠處是一個埡口,埡口的極目處可以隱約看見一小段金沙江。“十八彎”蜿蜒往復、曲曲折折,像一條巨蟒爬行在青綠色的山巒之中,吸引著不少途經此處的游人駐足欣賞拍照。看到這樣清晰的真的“十八彎”,不由讓人想起李瓊唱的那首《山路十八彎》的歌曲來了……
我們的車緩緩地走出“十八彎”、走出大山的埡口,循著盤山路繼續北行,一會兒來到了一處高坡,站在平臺上,可以俯瞰到從遠處大山的峽谷中奔涌而來的金沙江。由于多日的秋雨,清徹的江水變得渾濁不堪,如同黃河一般,江的右岸是綠色的農田和植被,青翠滿眼;左岸是一片沿江參差的房舍建筑,似一鄉鎮的模樣,遠處有高架和低矮兩座大橋跨越天險,近處還有一座鐵索木板橋,連接兩岸。四周的青山的頂部是濃厚的積云、山腰還有浮云飄動,“黃色”的金沙江就像是一條金龍游走在青綠色的崇山峻嶺一樣,很壯觀,也惹人遐想。我們的車繼續行駛在山腰間的盤山路上,居高臨下,向遠處眺望,有一大片沃野,黃綠相間,深綠色的阡陌將平整的田野分割成一條條、一塊塊的,秋意盎然,十分壯美。在田野遠處的邊緣是參差有序的綠樹和村舍民居。眼前這片色彩有深有淺、有黃有綠,景物有主有次、有遠有近的景色,就像一張天上的彩色織錦飄落在這萬山叢中一樣,讓人贊嘆、讓人流連。
我們在寧蒗縣城暫短休息后,繼續前行。在下午3點多時就到達了神秘的瀘沽湖。
湖的西南角的山腰處建有一座觀景臺。這里居高臨下可以俯瞰整個湖區。湖面并非很大,站在觀景臺可以將湖區一覽無余。湖面東西窄,南北長,四面是連綿起伏的高山,瀘沽湖就像一只大水盆。幾個青綠色的小島靜靜地漂浮在水面,就像幾頭暢游在大海頭探出水面的巨鯨;一座長長的逶迤4公里的后龍山(吐布半島),像一條深綠色的蛟龍或是大鱷魚從湖的右岸匍匐到湖中,與里務比島似連非連,幾乎將整個湖面南北縱向攔腰隔斷,也正因為后龍山將湖面的分隔,使湖面呈曲頸葫蘆狀,也許這就是“瀘沽湖”名字的由來吧?湖的右面有一片濕地,即這里的草海;湖左面的岸邊,隱約可見一大片參差有序的房舍,就是落水村。此時,因為天氣陰沉,光線和能見度都不是很好,眺望湖中的景色也不是很鮮亮。湖面很平靜,靠近岸邊的呈蔚藍色,而大片的湖面則呈乳白色,朦朦朧朧,很有一種神秘感。湖的北面,在連綿群山中有一座高大挺拔的山峰,即“格姆山”,海拔3800米,雄偉壯觀,像一頭昂首而臥的獅子守在湖岸,所以也叫“獅子山”。“格姆山”是當地摩梭人頂禮膜拜的神山,并流傳著很多神話令人遐思、揣摩……當我看到朦朧中的格姆山和正在山頭翻滾、涌動著的濃云,一種神話般的幻象好像就在眼前。“仙姥來時,正一望、千頃翠瀾。旌旗共、亂云俱下,依約前山。命駕群龍金作軛,相從諸娣玉為冠。向夜深、風定悄無人,聞佩環。 神奇處,君試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電,別守東關。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又怎知、人在小紅樓,簾影間”。這是南宋詞人姜夔的《滿江紅 仙姥來時》詞。詞人泛舟巢湖時,受祈禱湖神簫鼓啟發,用神話的意境,以頌巢湖仙姥。上片是寫仙姥來時的聲勢和場景,下片是寫仙姥的神奇威力。“人們又怎么會知道,這么厲害的英雄竟是住在小紅樓上、簾幕之內的女子呢”。看來能保護一方平安的女神真是不少,難怪摩梭人把“格姆山”敬為女神山而膜拜,把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賦予了女性形象。
關于瀘沽湖的散文篇3:印象瀘沽湖
有一種震撼,非親歷者,不能言表。瀘沽湖就在此列,她遠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嶺之巔,是國內少有的污染程度極低的高山深水湖泊,中國I類飲用水質,素有“高原明珠”之稱。此次云南綠色之旅,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瀘沽湖淳樸敦厚的生態文明之美。
一
恬靜是瀘沽湖永恒的主題。與滇池、洱海的喧囂不同,瀘沽湖上幾乎看不到機動船,游人乘坐的都是摩梭人傳統手搖的豬槽船,實際上是由一根粗壯的圓木鏤空,兩頭削尖制成的獨木舟,因形似豬槽,故得其名。我們非常幸運,漫游瀘沽湖時是晴朗的一天,屹立舟頭,舉目環顧,群山綿延,蒼黛凝重,天空透徹,碧藍如洗,棉絮般的白云,團團簇擁在一起,恣意慵懶地飄蕩著。近觀湖水,水體晶瑩透明,如綢如緞,恬靜無痕,偶爾風生斜波、水波瀲滟,漪漣萬頃,襲人芳心。身處此間,凡俗頓消,仿佛置身于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船至湖心,取水直飲,果真清冽甘甜。我一直很好奇,瀘沽湖的生態環境何以保存的如此完好?與船夫閑聊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瀘沽湖有一圈藻類植物,是用來凈化湖水的水質,為防止機動船對空氣和湖里的藻類造成影響,當地管理部門明文規定,瀘沽湖水域除湖面執法和安全救護管理所需的機動船外,禁止燃油、太陽能、電瓶等動力船只行駛。川滇兩省還商議,對瀘沽湖分核心區、緩沖區及環境協調區三級區域進行保護管理,并實施嚴格的封湖制度,每年3月15日到4月底,雙方根據瀘沽湖魚類繁殖適宜區域規定范圍,作為長年禁漁區,嚴禁獵捕、買賣野生水禽,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巢、穴、洞,由雙方根據需要確定范圍,在瀘沽湖候鳥棲息地執行局部封湖。
瀘沽湖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經濟文化相對落后,能有如此細致有效的保護措施,讓人不得不震撼!
下一頁更多關于瀘沽湖的散文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