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的散文
孔子,萬世師表,先秦圣人。關于他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孔子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孔子的散文篇1:談孔子仁學中的“德”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節欲觀已沉淀為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并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因為儒家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經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學思想的莫過于《論語》,其中出現“仁”的章節多達五十九處,而每次孔子對“仁”的解釋又不盡相同。孔子強調士人要積極出仕,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強調統治者為政以德,主張德治。他認為統治者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同時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倫理思想為統治思想。作為一種思想倫理體系,孔子的仁學對我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為政》)。但孔子“德”的含義是什么呢?在孔子的觀念中,“聞道”難,“知德”不易。《衛靈公》記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孔子既然說“知德者鮮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范疇當作一個高、難、深的學問看待的。“德”字在《尚書》中頻繁出現,至春秋時代使用仍相當普遍。但孔子認為,真正“知德者”很少,這就說明,孔子之所謂“德”與當時該字的普遍使用義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義,當從“德”字的造字意義和使用含義的變遷談起。
“德”字從其象形義看,是“按直道行事”的意思。后來,又有把“德”寫成“餿”者,如《說文》中說:“餿,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直心。”亦即“直心而行”的意思。再后,才演化為現代文字的“德”字。對“德”字義的注解,有從其音釋者,如《禮記·樂記》中說:“德者,得也”。但如何解釋這個“得也”呢?《釋名·釋言語》中說:“德者,得也,得事宜也。”這似乎與“義者,宜也”中的“義”的含義差不多。段玉裁注《說文》“外得于人,內得于己”的“德”釋義時說:“內得于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意思是說:“德”是發自內心的或由衷地向別人傳送幸福的行為。
現代人對“德”的普遍理解多是“外得于人”的那層意思,而對于“內得于己”這層意思則常常忽略。段注以“身心所自得”來解釋“內得于己”,有模棱處。末學認為,真正合乎哲學倫理學意義的一則注釋,當是《禮記·樂記》中所說的“德者,性之端也”。“端”是端倪的意思。“性之端也”,應當是性發用的行為表現的意思,即是指那些本質的、反映著現實人性的行為表現。“性”與“德”的關系,在哲學上是本質與能夠反映它的現象的關系;在心理學上是心理基礎與能夠反映它的行為表現的關系。我國傳統哲學愛談體用關系,依此來看,那就是“性”為“體”而“德”是“用”了。
《論語》有“德行”一詞,顧名思義,即是指符合“德”的范疇的行為。由于古代文言的簡約,又往往把“德行”簡稱為“德”,如“民德”、“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等。
由于學者們的學術思想不同,“德”的使用義常常不同,在春秋時代已有許多種。即便是最善于“正名”的孔子,因語言環境不同,在使用“德”字時也有內含義和外延義的區別;如“小人之德草”中的“德”是無褒義的,而“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中的“德”則是指具有褒義的美德。
孔子向仲由說“知德者鮮矣”,是想讓弟子懂得,仁學中的“德”在哲學倫理學中的意義是與當時普遍使用的“德”的含義有區別的;隱意說只有全面掌握仁的學說,才能準確地把握仁學中的“德”之范疇意義及通常使用義的區別。
關于孔子的散文篇2:淺談孔子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為他們比之普通人看的更遠,更深。
有時候,角度不同看待問題的方法也不同,或許以普通人的看法,孔子的弟子做了好事卻收了好處,這未免有些貪心。
但是,孔子卻夸他的弟子做的對,這正是圣人與普通人的區別,圣人們看待問題往往更加深入,無論那個弟子是否因為貪心才去收下那頭牛,他造成的影響都是好的,因為這樣可以告訴世人,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就可以收下好處,就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可以看出孔子對人性的理解,利用了人性的貪婪來鼓勵人們去救人,讓這世上少了無數見死不救的事件,救了更多寶貴的生命,呵...也許這才是以毒攻毒,以人性特有的貪婪去應對人們見死不救的冷漠。
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惑,這種有違人性本善的做法,這種不是出自真心實意的救人,真的有意義嗎?
但我想說,世界上沒有神仙,沒有誰能夠做到至善至美,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是由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再加上偉人毛主席大刀闊斧的改革、創新,這種情況下都時常有丑惡的事情發生,人性的冷漠顯示的淋漓盡致,更不用說孔子那個時代了。
在那種時代下,這種做法也就顯的合情合理了。
生命是每個人最為珍貴的東西,在孔子那個戰亂的年代,這樣珍貴的東西卻顯的一文不值,到處都是因為打仗而導致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
那時候,魯國政府有過一條規定:魯國人到國外旅行,凡是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墊錢把他贖回來,回國之后再到政府報賬。
然而,孔子的一個弟子把人贖回來后卻沒有報賬,孔子聽聞后嚴厲的批評他。
為什么呢?孔子為什么要罵他的弟子呢,他的弟子做錯了嗎?并沒有,孔子弟子的做法并沒有錯,只是他卻忽略了這時的時代,和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那種大公無私的圣人,更多的都是一些普通人,他們有著自己的家庭,雖然他們也有同情心,也想幫助別人,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不損害他們自己生活的基礎上。
假如人們墊錢贖了奴隸,不報賬會使自己蒙受損失,更嚴重的會使家庭分崩離析,但若是報了賬,又顯的自己的品德沒有孔子弟子的高尚,所以這種情況下,視而不見就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這個社會是由普通人組成的社會,考慮問題一定要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上去考慮。
所以說,孔子的弟子沒有做錯,同時也做錯了,只能說他還是思慮不周,沒有站在大多數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這個問題。
關于孔子的散文篇3:孔子論狗
孔子周游列國時,帶著他的弟子子路顏回等被一只狗所欺,子路問:"為什么不打狗,或找狗主人論理?"孔子云:"狗乃狼訓化而來畜生也。一個知書達理之人,怎么能同狗相斗?且狗的主人正或不懂養狗之道,致使狗亂咬亂叫,為我等之過也。"
子路說:"弟子更加迷惑,愿問其詳!"
孔子說:"養狗為了看家護院,且這之狗卻半道襲人,此養狗人之過也,而狗本性是見闊人搖尾巴,見窮人亂咬。我等正在不得志之時,此狗那有不咬之理?我等如若打它,也許更加激起畜生的性子和我拼命,吃虧的還是我等?豈不惹世人恥笑?加之如若是條瘋狗,還有狂犬病等著,留這個后遺癥豈不是因小失大?"
子路曰:"老師說的對。"
孔子曰:"狗也會思維,此時擾你、咬你,也許是被主人或那個富人看不慣踢了一腳或者沒有吃飽。咬主人、富人、占不了多少便宜,便有怨氣沒有地方發泄,找個人來發泄一番,也委實可憐。如果我等成名之后,這條敢咬我等的狗也許會占了一些炫耀的資本,大便渲染,到處宣揚,壞了我們名頭,一條畜生怎知禮儀仁和?重要的是養狗之人如果懂得這些道理,也就不存在這野狗咬人了。這也是我等要教化的啊。"
子路曰:"如此說來,再遇狗咬我們,我們該如何是好?"
孔子曰:"問的好。狗咬人是本性,看家護院的狗你不可能招惹,它不會咬你,更何況這鐘狗在這個位置吃飽睡足,狗主人也一定懂得利義仁和,此類事情不可能發生。今天這條狗你還得從中吸取教訓,一是躲開,二是不理,實在不行,先記它的特征,如皮毛,眼睛上有無明顯標志,見那種人咬,見什么人搖尾巴,待有能力之時再痛打,落水也要打,必須有痛打落水狗精神準備,關鍵是時機!"
子路又問:"如果它非和你較勁又該怎么辦?"
孔子曰:"那就奮力還擊,不必顧慮,不是狗死就是被狗咬死。若被狗咬死,你還有何顏面?所以面子也不能不要的。"
顏面所得津津有味,若醍醐灌頂,半天才說:"老師一席話確是精辟,論語又有一番精華所載了。"
孔子曰:"不可!萬萬不可!!和狗爭斗,載入典冊,不雅至極也!記住,最好不和狗斗,狗若咬你一口,你能咬它一口嗎?”
眾大笑……
看了“關于孔子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有關儒家的散文
2.寫孔子的文章
3.談孔子的一些思想
4.關于孔子的作文范文4篇
5.我眼中的孔子 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