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常用的表現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現手法
1、描寫。描寫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滲透著感情的語言,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事件、環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描寫手法從對象上可分為人物(肖像、心理、語言、行動)描寫,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細節描寫
2、敘述。敘述是指作者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概括的說明和交代,如時間、地點、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經歷、事件的進展、環境和擺設等等。
3、抒情。抒情是指作者對所描寫的事物有感觸而流露出來的情感和思想。在散文創作中是常用的表達方式。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通過議論和感嘆方式來表達的。
4、議論。議論也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藝術手法之一。它是指作者對所描寫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在文學作品中,議論往往與敘述、描寫、抒情交相并用,能起到強化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散文尤為常見。
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1、先秦。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戰國末年這一段時期的散文。
2、兩漢。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后,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后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3、唐宋。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4、明代。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5、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
敘事散文介紹
敘事散文,或稱記敘散文,以敘事為主,敘事情節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敘事中的情滲透在字里行間。側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于記事
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于記人
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抒情散文介紹
抒情散文,或稱寫景散文,指以描繪景物、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以描繪景物為主的。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散文的特點
內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現、認識。
形式上:(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3)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
綜合以上兩點: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閱讀散文時,要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文脈),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