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原文賞析
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膾炙人口、久為傳誦。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絡收集整理的陋室銘原文賞析。
陋室銘原文賞析一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全文8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陋室銘原文賞析二
一、(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后的陋室歌頌功德埋下了伏筆。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么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二、(4—7句):
這幾句寫陋室環境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完全是作者對于道德品質高尚之士的生活總結。在前面幾句的生花妙筆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讀者的思緒也進入了佳境,此時明理,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馬上以青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仙活生活狀態,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交朋識友,皆是同道高潔之士,撫琴研經,生活從容多滋味。遠離嘈雜的音樂,遠離傷神的公務,這種閑暇的生活實在讓人羨慕。這種既像隱士,又存在塵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羨慕的,也是凡夫俗子們向往的。通過這幾句的描寫,我們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畫卷,表達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第六句為正面描寫,看出作者從容淡定;第七句為反面描寫,寫出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這南陽的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諸葛亮與楊雄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這二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后世的典范。劉禹錫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劉禹錫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三、(8—9句):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來規范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圣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甘于淡泊、不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清峻的品格。
陋室銘原文賞析三
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于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聞天下。如今,劉禹錫當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縣城中,3幢9間呈品字狀的房屋,斗拱飛檐,白墻黑瓦,典雅古樸,靜謐靈秀。石鋪小院綠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蘊秀,令人似乎嗅到濃郁的翰墨馨香。院內東側小巧精致的亭內,立有“《陋室銘》碑石”,上刻流傳千年的《陋室銘》全文,字為書法家孟繁青所書,風骨端凝,清秀悅目。主室正中,有劉禹錫立像一尊,瀟灑莊重,上懸“政擢賢良”匾額。陋室占地不廣,踱步其間,似覺人與自然在此得到凈化。
《陋室銘》通篇81字,情與景會,事與心諧。細讀此銘,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接納文人墨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劉禹錫為官,清廉無私,勤于政務,關心民生;為文,超世出塵,大智大睿,為后人留下許多瑯瑯上口,富含哲理的詩歌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