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詩詞賞析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眾不同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下面一起來欣賞《蘭亭集序》的賞析吧!
《蘭亭集序》詩詞賞析
本文屬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寫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為形而為意,不重實而重虛,即以最少的筆墨,創造一種最能體現自我審美追求,最便于抒發獨特情理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凈的意境。而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看,本文情感呈現著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且“樂”、“痛”、“悲”、“感”有張有弛,情趣超凡。
以上略提了《蘭亭集序》具有的景趣之美、情趣之美,下面我們來重點品味理趣之美。
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臨文嗟悼、世俗致一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與人文價值。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本體有限的社會活動的極限概括。無論誰,不管什么樣的人,其生命的過程之短暫,簡直就像抬頭俯首一樣,瞬間而已。尤其當我們“欣于所遇,暫得于己”,處于一種“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興奮狀態中,時間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覺察。等到快樂過后,相對處于一種疲倦懈怠的抑郁狀態時,我們就會很明顯地產生一種回味咀嚼,余味無窮的感受與情隨事遷、感慨萬千的嘆息。這便是一件事中得到的時間快慢、生命消長的體驗與感覺。以此類推,生命有限,死生無奈,“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中的“痛”就顯得更加合乎情理。
作者能超越當時的游目騁懷之樂,意識到快然自足中孕育著悵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說是一種生命價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聯想,充斥著樂痛相依、陰陽相伴的人生辯證思想,閃現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
比第二段樂倦相伴人生苦短的理趣美更難得的是,作者在第三段從自己面對昔人文章“臨文嗟悼”的不解出發,在結尾得出了雖然“世殊事異”,但人們興懷作文的情致卻有著古今同一的人文價值。由生命的有限之痛又聯想到人類認識的局限性,雖然不認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以老莊思想來麻醉自我的虛無主義思想,但是仍然不明白為什么昔人對生命產生感慨的緣由與自己完全相同,可自己還要對古人的文章感慨嘆息。這就把對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死生規律的思索,進一步推向對難以名狀,不可捉摸的認識現象的悲嘆。這種認識上的局限性,從表面情緒來看,屬一種不幸與悲哀,但從古今詩文創作的美育意義來看,卻正是審美體驗能夠引發聯想、超越時空、陶冶情操、育化心靈等人文體驗的價值所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悲哀中的欣慰,這種人文體驗與價值也就包含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趣美。
和其他古典名作的教學一樣,《蘭亭集序》的教學難點,不應該是哪一個文言字句本身的講解和翻譯,而是如何從文學作品的趣味品讀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境界和學生的審美感悟能力。品讀此文空靈清淡的景趣,起伏多變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是以領略到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魏晉時代的風尚,感受到王羲之獨特的精神品位與審美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