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滿分讀書感悟七篇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
景趣之美:
《蘭亭集序》屬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風景的語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寫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為形而為意,不重實而重虛,即以最少的筆墨,創造一種最能體現自我審美追求、最便于抒發獨特情理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凈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關自然風景的兩句描述。前句不寫水美山肥、青山疊翠,也不寫綠水白浪、彩石麗魚,而是避開一切具體的色彩,用最簡潔的線條、最少的筆墨、最清淡的語言,極寫山高林茂竹修長、水清流激映蘭亭的和諧與疏朗。
水是山的靈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緣何山崇嶺峻,只因清流映帶。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畫一樣,看似無色,其實有意,看似簡單,其實搞笑,這既是作者獨特的審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時代審美精神的體現。魏晉時期,思想界崇尚老莊,高談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現為一種清淡空靈的意象美。后句寫天氣與風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對自然的一種感悟與親近,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其景中清凈淡雅,舒適宜人的靈性美,絕非鳥語花香、蟲鳴蝶舞的艷麗與歡快所能比及。
這種以少勝多、以虛當實、以簡馭繁的寫法,除了表現作者的審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為蘭亭盛會中曲水流觴的禊祓之事帶給了一個適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體情趣與理趣的闡發。這也是作者寫景的意趣之所在。
蘭亭集序滿分讀書感悟篇2
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看,本文情感呈現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且“樂”“痛”“悲”“感”有張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寫景記事,意在抒情。流觴曲水,暢敘幽情,其樂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氣清,游目騁懷,仰觀俯察,亦視聽之娛。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產生的生理上的一種快感,是一種比較淺的感官享受,當屬一種本能的體現,所以作者感到“信可樂也”。比這種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種人生社會的情趣美。無論靜躁,無論內外,人之相與,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過境遷,感慨萬千。由此及彼,不難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隨化,終歸于盡。拋開一切的事務,無論多大的情懷,應對無奈的死生,孰不覺其痛哉!
這種生命的感悟,表面看來與前文之樂截然相反,其實,這正是由耳目之樂聯想到了人世間的一切快樂及其快樂過后的感慨,并緊承其懷,想到死生,頓生痛感,此等情懷,絕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簡單地對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強調,而是為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認識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傷。具體說來,包含兩層意思。不明白為什么昔人興感之由與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臨文嗟悼,嘆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時人崇尚的老莊思想中視生死為同一是荒誕和虛幻的,可后人依然會和今人有同樣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許多人以為此處之悲仍為死生,其實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類對死生認識上的局限性,即對當時社會文人士族借老莊思想來逃避現實,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視生命的態度,而且這種無法擺脫的認識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為其二。
結尾的“感”出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由“悲”類推而來。正因為古人和今人在認識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蘭亭盛會的詩文也將使之后的讀者產生同樣的感觸,即情感上的共鳴。文情至此,作者的“悲”與“痛”就應說已經被“感”所代替,轉變為一種相對平和舒緩,甚至趨于欣慰或愉悅的狀態,進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與開頭的“樂”產生呼應的跡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華,較之前文的視聽之娛,當屬難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轉化。
蘭亭集序滿分讀書感悟篇3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于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說一個故事。一代書圣王羲之,在這里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字,仿佛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個“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他“嘗極東方,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臨池學書,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王羲之陶醉于山水,書法之時,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那么,如此短暫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嗎?不是這樣的。對他來說,雖然時間匆匆而逝,但并不是什么也沒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卻擦出極其奪目的光芒!珍惜時間,并不是珍惜時間本身,把時間當成寶貝一樣,而是珍惜生命,憐惜如何度過時間。無所事事的人感覺時間是漫長的,他們似乎有了更長久的生命。但是,他們就像紙上的一條長長的線,單薄而蒼白!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蘭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著。正如泰戈爾所說:“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曾經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著游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曾經和同學們出外游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曾經坐在桌子旁,對著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清晨的陽光灑進窗子,請不要用昨夜的夢拒絕她,我們應該用朗朗的讀書聲回報她燦爛的笑;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向你招手時,請不要輕易地把整個身心投入她的懷抱,我們應該友好地和她握握手;當你想親近大自然的時候,請不要帶著喧鬧同行,靜靜的一個人,大自然才會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里,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成了過去,現在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 一朵燦爛的夏花!
蘭亭集序滿分讀書感悟篇4
《蘭亭集序》是我國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紹興蘭亭“俢禊”時,會上各人作詩,其為之詩集寫的序文。
該序文不僅描寫了蘭亭周圍的美麗景色,也描述了王羲之他們聚會時的歡樂之情,而又抒發了對人生生死無常的感慨,也在隱隱約約間告訴了我們“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那就是“積極入世”。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人,有詩文集十卷,但又兼以擅長書法名世。而他所創作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我國書法界的珍品,也是我國文壇上的杰作。千百年來這序文這書法,為世人所稱贊和傳誦。
那為何這片序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贊和傳誦呢?由于喜歡,所以深讀。略悟。
其序共三段,第一段作者不僅描繪了他們在浙江紹興蘭亭“俢禊”時的蘭亭聚會的情況,并如其同時也寫出了與會者的真實感受。其中“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亦寫出了此次聚會的內容和此行最終的目的',暢敘幽情。
第二段,通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描寫。提出并討論了人生的無常,并不由的發出了無情的感慨。
淺悟,其中提到,人與人的相處,要學會圓滑周旋。因為有的人喜歡和朋友暢談,無拘無束;而有的人則喜歡把興趣,寄托在所喜歡的事物上,曠達開朗,也同時無拘無束。雖然他們的取舍點不同,但是他們都在表達他們自己真實的想法,因高興而高興,因滿足而滿足,這樣似乎衰老與他們就毫無半點關系。可是等到他們厭倦這些事情的時候,曾經的喜悅傾刻就會成為過去的事情,那么就像“生和死”,這樣的大事情,還是會不由的發出感慨的。人生其實真的就是這樣無常,那怎能不令人悲痛呢?也同時無意中透露著人生的無奈。
第三段,表明了作者寫序的緣由。“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前人的感慨和今人的感慨是這樣的如出一轍,能不讓人感慨嗎?生和死是一樣的虛無,長壽和短命一樣的荒謬,后代的人看待我們當代的人,也像我們當代的人看待古代的人一樣,這可真是可悲呀!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同時也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同時也在表達著這樣一個相同的觀點:身在一個社會,只有融入這個社會,才能長久。簡單一點就是你只能適應這個社會,而不能讓這個社會適應你。所以在我們討論某個問題和觀點時,不如先看一下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身邊的情況,然后再根據其,而來決定或判斷這個問題或這個觀點在此時在此地,應用怎樣的方法或怎樣的手段來正確合理的解決或判定。這,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嗎?
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失敗,盡力了,積極的融入了這個社會了,成功甚好,失敗那又有何妨?
《蘭亭集序》,不懂得會說那是王羲之酒后酒酣人興的成果,而如果能進入字里,那里面卻有著怎樣的享受著自我,有著怎樣面對困難的灑脫,因為那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那奮進的氣魄,那奮進的光芒。
那么,我們身在這個社會,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讓人生也如其一樣閃爍。積極入世,并積極的適應社會,并在這光芒的社會中,積極發光發熱呢?
那么,你的人生,你的《蘭亭集序》是否也會因你的“積極入世”而煥發耀眼的光芒呢?
那么,不如就讓我們積極入世,而從此有一個不悔的人生吧。
蘭亭集序滿分讀書感悟篇5
高中就偏愛《蘭亭集序》這篇課文,當時讀來只覺得精短清透,字句順滑如潤卻無雕鑿之跡,稱得上是即興之作中的上乘作品。對于“蘭亭“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滿神秘的向往之情。遙想在山水環抱、詩酒交融的幽境里灑墨揮毫,落出飄如浮云,矯如驚龍的精致書畫,是何等閑適風雅!
再讀《蘭亭集序》時,除了品嘗仍愛的清洗文風之外,更多追索的是文中的深層含義。蘭亭位于浙江紹興的蘭渚山下,生于得天獨厚的水鄉之地;又恰逢天朗無云、草暖風微,群賢畢至,大家一齊探討人生,是不由得對生命好處發出刨根追問,對人生的各種境遇作出總結歸納的。蘭亭,這樣一個巧致的名字,讓人聯想到一位蕙質蘭心的女子從煙雨江南中秉著骨竹傘款步過橋,抑或是輕裘緩帶的墨客騷人把盞臨風,倚亭望月,感嘆吟詠……然而,作者對于生命根本的詰問不是如此悠閑唯美、附庸風雅的,而是苦悶的、反復的、令人百思輾轉的。《蘭亭集》是與會的41位詩人的結集,也是41個人的思考結晶。
之后查了資料,探索到了蘭亭的真實境地:蘭亭門前,有“鵝池”兩字,各成風格,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共同書寫的。王羲之的一筆絕妙書法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真諦來的。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在這樣的環境中,發出的人生感嘆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小問小論。對于我們學園林的人來說,如何開創一爿曲徑通幽宛自天開的富有人性化、情趣化且恬淡文雅的園林天地,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古人往往是最好的老師,它告訴我們精神和性靈的力量是強大的。
在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一個政治恐怖、國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時段。魏晉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學文化及儒道釋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的廣泛影響,反映現實生活。文人們喜愛親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討自然觀和人生觀,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最愛這兩句——“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值得欣佩欣賞的,是生命最美妙的音樂。若能在期望中存儲抱負,或在寄托中充實自己、找到人生的樂趣享受生命付出熱情,就是在用生命抒寫自己的故事傳奇,都值得欣慰。
蘭亭中這次文人聚集,沒有多么高深的影響,但他們的真性情和高雅情趣確實是現代人望塵莫及的。靜坐在坦白寬廣的天地山水間,想想歡樂成過往,新戀換舊愛,美麗總是短暫的,似乎什么都是無法永久停留。死死生生,人在追尋什么?生的好處到底是什么?王羲之真誠如水,向自然提出了追問,他只提出問題,答案沒有果斷得出,而是讓人去猜想、去揣度,余味深長。他這種冷靜又熱情的人生態度、對生命好處的尋找實在令人感動。愿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自然中有一番徹悟,有一番天真又深刻偏僻的追問。
蘭亭集序滿分讀書感悟篇6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當我再讀起《蘭亭集序》這熟悉而深邃的詩篇,不禁浮想聯翩。名序一篇,流傳千載。
有的人思緒隨文穿梭千載,看到了名流薈萃,與會諸者;有的人情節隨風凝結萬點,看到了流觴所至,即席賦詩。可是,我卻看到了在曲水流觴的背后,作者那一顆孤寂的心;可是,我卻聽到了在瑰瑋之文背后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訴說。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詩人的第二種眼光一針見血,它不同于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長度,簡單的一致,他還看到了生命的寬度是不同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
生命是一場單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雜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讓,只是仰天長嘆“一死生,齊彭觴”,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狹窄”地走過。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非常恐怖的,沒有什么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們,就相當于拓寬了你生命的寬度,你將走得更加順暢,這就是奮斗的奧義。
回到現實,想要學業有成,事業有成,也只有多些認真,多些專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們還是少一些空談,多做一些實事,畢竟走在一條寬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條狹窄的路上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吧!
蘭亭集序滿分讀書感悟篇7
人生短短的數十載,一轉眼就已經什么都沒有了。回憶過去,有后悔,有留戀,但歲月的車輪不會顧及任何人的感受,時間對每個人出奇的公平,不論你是貧困,還是富有。
生命是一列長途火車。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乘客。沒有必要買票,我們都將乘至終點站。
火車不會因為我們任何一個人走走停停,而我們也不應為旅途的短暫而傷心。
倒不如安靜地坐下來,享受沿途的美麗景色。 很多美景,有的.人錯過了,因為他們為虛榮在忙碌;有的人欣賞了,他們才是生命火車上真正的主宰者。 他們大概就是無所謂生死,而一心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充實的人吧!
但終究生命火車是會停止的。
——停在時間劃過的盡頭,只留下淺淺的血的痕跡。
每個人無法逃避。岳飛被“莫須有”飲恨而終,而害他的秦檜不最終也背著千古罵名去尋岳飛了么?同樣是死亡,岳飛可謂“精忠報國”、千古傳誦,而秦檜已不能僅用“身敗名裂”來形容了吧!
既然短暫,就更應該珍惜,既然有些寂寞,就應使自己快樂,既然有人仍傷心,就應幫助別人。生命不在于經歷時間的長短,而是你在短暫的生命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
人的出生,及至死亡,一直都是驚心動魄的大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用一件件有意義的小事,來堆砌輝煌的生命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