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讀后感賈平凹
賈平凹的《老生》保持了其一貫堅持的民間寫作立場。小說以民間社會為基本立足點,以有別于廟堂敘事的姿態展開對百年中國歷史的重構,在民間道義和現代革命的沖突中觸摸歷史真實。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老生讀后感賈平凹,希望大家喜歡。
老生讀后感賈平凹篇1
我喜歡賈平凹的書,覺得不做作,接地氣,故事性強,以平淡的語言講述出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和故事,不覺得有太多的說教和寓意,只是好看。這本《老生》拉拉雜雜看了有月余,昨晚終于看完了:本書是以一個老唱師的百年經歷為線索寫的,差不多屬于陜南地區的一部簡史,或者叫做戲說的歷史,書中分成四個故事?講的大概是抗日,土改,__和改革開放的幾個階段。人物刻畫一如既往的鮮活生動,無論呆傻瘋癡高矮胖瘦,似乎就在你眼前晃動;對于書中的故事講得就不敢多恭維了,比起賈平凹以前講的故事,本書的故事就顯得凌亂蒼白,看上去不解渴不過癮,似乎有很多地方欲言又止,半遮半掩。因為這是賈平凹講故事,不是別人講,要別人講成這樣也就算可以了。賈平凹對《山海經》讀的不錯,但拿到這里來穿插在故事里讓人覺得有點牽強,不明就里,要說不讀這一段山海經吧,怕耽誤了情節的連貫,要讀下這些生澀的句子實在吃力,賈平凹也意識到這一點了,在書中假設了一個老師(賈先生自己),耐心的給學生(讀者,或者說我本人)做著解釋,等費勁讀完之后才發現,整個風馬牛不相及。也有人說《山海經》相當于藥引子,起一個起承轉合的作用,可我覺得中藥的配伍君臣佐使也是各司其職的,我不覺得山海經能起到藥引子的作用。等我看到“周老虎”一段故事情節的時候真的為賈平凹捏一把汗,這假老虎的情節都臭了街了,也敢拿來用在書中?真的是大家風范。一直等我最后讀完了賈先生自己寫的后記我才明白:
“。。。在灰騰騰的煙霧里,記憶我所知道的百多十年,時代風云激蕩,社會幾經轉型。戰爭,動亂,災荒,革命,運動,改革,在為了活的溫飽,活得安生,活出人樣,我的爺爺做了什么,我的父親做了什么,故鄉人都做了什么,我和我的兒孫又做了什么,哪些是榮光體面,哪些是齷齪罪過?太多的變數啊,滄海桑田,沉浮無定,有許許多多的事一閉眼就想起,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愿去想,有許許多多的事常在講,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愿意去講。”呵呵,原來賈平凹再講他自己不愿意講的故事,所以,很生澀,也很乏味。
今天跟一個智者聊起了這些,這位智者的一些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真正愛著的,是那段回不去的歲月,是那段歲月里固執的有點讓人心疼的自己,殊不知,遺忘是最好的祭奠。我代為總結翻譯一下:難忘的多是不完美的過程,想起自己的青澀,無奈,軟弱,卑微,暴躁或者什么什么的缺點和錯誤恨不得重新來過,但這是不可能的了,所以,難以忘懷,又難于啟齒。呵呵,遺忘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強迫自己做來得,越是強迫遺忘,輪廓就越是清晰,細節越是突兀。有些東西埋在心里也好,你看這么大家如賈平凹老師,對一些過往的東西都敘述的不是很美妙,對一些不愿意講的故事硬要講出來都這么干澀,何況我輩。
夜深了,眼睛有點模糊,先寫到這里吧,有錯誤再改。
老生讀后感賈平凹篇2
老生長談的過往?在遠方,那青山秀水旁,暈紅的往事,還存留著四季的渴望。含笑著,合攏肩頭假裝逞強。若老去,淚水淹滯了一地的慌張,是否會重拾勇氣,觸摸舊時的模樣?然后,背轉身,輕輕的擦去最后一抹斜陽。夢里,是不可及的遠方,風聲隕落處,已然是一片渾荒。記憶的潮汐,擱淺了目光,以及懷中,那文章的香。
《老生》喜歡將浮躁的心情演變成文字,講述了一個人一個村莊的四個故事,不同命運,但是又相互感激、相互仇恨,跨越百余年的鄉村史,為讀者展開一幅現代中國發展圖景,呈現出濃厚的地域文化和對中國古代典籍的領悟,總能尋找到可以讓心安靜的東西,這或許就是自己內心竭力渴慕的一份富饒。給人以無限的感喟和沉思。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從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種對生活、人生、家庭、故鄉、國家的無限熱愛,拒絕謊言、道德中立和涂脂抹粉,真實客觀地表現出生存狀態,全書經歷了四個時期的變遷,主人翁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與磨難,是一部很好的鄉土題材作品,其實這個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忍,正是無數像老生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
《老生》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狂傲不羈的吶喊,也不是來自兇殘猛烈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絕望與痛苦的邊緣繼續活著,而且驕傲堅強地活著。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絕望和希望,在我們的命運里比比皆是,正如沒有絕對的苦難,也沒有永久的幸福。他們,只不過是形單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過是我們和我們自己的命運之間友情的象征。而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我們相互感激,也相互仇恨。我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我們活著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沙塵,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邊,也許,這就是幸福與燦爛。
《老生》最大的亮點是,讓人細細地品味到其中潛藏著的那種對傳統文化的借鑒和敬畏,還滲透著對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領悟和回歸,它就在提醒著,我們經過的那些歲月是如何的風風雨雨、道路泥濘,更說的是在風風雨雨的泥濘路上,人是走著,走過來了。
正如古羅馬著名學者塞涅卡所說的,“真正的偉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軀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戰勝的力量”,這句話完全適用于老生。
老生讀后感賈平凹篇3
賈平凹佳作頗豐,而且各有千秋。《老生》作為他的新作,以濃郁的陜南風情,獨特的敘事方式,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正如“橫看成嶺側成峰”一樣,一萬個讀者眼里有一萬個《老生》。在筆者看來,賈平凹洋洋灑灑地講述陜南農村一百多年的民間故事,看起來紛紛雜雜,其實無非是在闡述生與死的哲理。
《老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處于“生死兩界”的唱喪人。一個人能像莊子那樣,在死者面前歌之舞之,他肯定是像莊子那樣看透了生死。只有經歷了歲月的砥礪,經歷了人間的眾多悲歡離合,唱喪人才能淡然于生死,不追隨世風的變幻,不理會眾生的毀譽,甚至不追求強加于生命之上的尊嚴、成功、財富、意義等各種主觀評判。也許正是因為他不怕死,所以他才能得到永生;正是因為他不戀生,所以他才能長久不死。生死就是過一座橋,來自大自然的人終歸要回歸大自然。這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難以跳出。那些寫于生與死之上的重于泰山抑或輕于鴻毛、驚天動地抑或賤如螻蟻,如此等等,在生與死的鐵律面前都顯得那么虛無縹緲。唐朝詩人李白面對生與死的哲理,發出了“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感喟。捧讀《老生》,生與死的哲理自然流淌,讓人更加珍愛生命,也更加藐視死亡。
《老生》對《山海經》的解讀,正是在大視野里俯瞰萬物的生與死。一山一川,一草一木,千奇百怪,林林總總。但是,此物之生與他物之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系。如草木不生之山,必然是蘊藏寶物之地。這是五行相克之理也,大抵是“金克木”吧。盡管世間的萬物既不是從來就有的,又不是永遠存在的,但比之“石中火”、“隙中駒”般短暫的人生,還是相當漫長的甚至是永恒的。大自然的滄海桑田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身規律,是任何人難以逆轉的。
《老生》中描寫的人物,生命或長或短,或貴或賤,但都有著自身的傳奇。從這里我們看到了無涯的人流,他們在人事更替中鑄就了歷史。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環節,這兩大環節把無涯的人流緊緊地箍在一起,讓人站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經度上,與山川草木形成的空間緯度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歷史的天空。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其實,生與死是相輔相成的一對兒,單論哪個也都是勉為其難。想繞過死來闡述生的道理,孔老夫子想得倒美,實際上是做不到的。與之相反,賈平凹的《老生》既說生又說死,把生與死的哲理闡述得風生水起,叫人不得不服。
看過“老生讀后感賈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