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 李白情感
《將進酒》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借酒抒情的佳作。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將進酒 李白情感,希望對你有用。
將進酒 李白情感賞析一
《將進酒》由李白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fā)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感情。這首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jié)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將進酒》(其中“將”讀qiāng,陰平,意思為請),一作《惜酒樽》,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端螘罚簼h鼓吹鐃歌十八曲,有《將進酒》曲?!稑犯娂罚骸秾⑦M酒》古詞云: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宋何承天《將進酒》篇曰:將進酒,慶三朝。備繁體,薦佳肴。則言朝會進酒,且以濡首荒志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陽輕薄子,但敘游樂飲酒而已。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最大。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于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fā)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將進酒 李白情感賞析二
《將進酒》題意為請人飲酒,本為漢代樂府鐃歌十八首中的一首。關于此題郭茂倩曾解釋說:“古詞曰‘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樂府詩集》卷十八)李白寫作樂府古題時一般要顧及此題古義及題材傳統(tǒng),此詩也是如此。從表面上看這首詩確是寫“飲酒放歌”的,但其中熔鑄了詩人自己的感情,成為十分鮮明地表現詩人個性特點的著名詩篇,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傳誦。
開篇四句是兩組排比句,以“君不見”開端,仿佛天風海雨迎面撲來,郁積在詩人胸中的激情噴薄而出,用以抒發(fā)他因飛光流馳,時不我與所引起的無窮悲慨。詩人以奔騰咆哮的黃河起興。“黃河之水天上來”,似乎黃河還不夠宏偉,而須想象它從天而下,極言河水落差之大,用以形容黃河流速之疾及其不可阻擋的氣勢,并令人想到一去不復返的時間。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時間流馳,如“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但沒有任何詩句有此宏偉氣魄。然后點出“高堂明鏡悲白發(fā)”,看來“明鏡”亦有情,它以青春為喜,以遲暮為悲。“朝如青絲暮成雪”,用此以形容人生的短暫,把人生之可悲形容到極端。這種悲哀是強烈的,但并不給人以衰颯之感,因為悲慨的抒發(fā)是以黃河從發(fā)源到入海這個上天下地無限廣闊的空間作為背景的,它給讀者的藝術感受首先是豪邁奔放的氣勢,在這種不同凡響的自然形象襯托下,悲哀只能是巨人的悲哀,與“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之類的傷感和嘆息迥然異趣。
流光飛馳,華年易逝,古往今來的敏感詩人無不有此感喟。詩人屈原因為日月流逝而想到“恐修名不立”,而李白似乎要頹放一些,“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說得直率而斬截,表示自己要在感官享受中打發(fā)時日。其實此二句只是快意一時的豪語。這正如《古詩十九首》中的“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在歧路,坎坷??嘈?rdquo;是沉淪下僚者所發(fā)出的憤激語一樣,這鼓吹享樂的豪語也是憤激語。詩人何嘗“得意”?達官顯宦志得意滿之時是不必大談“人生得意”的,李白之所以揀起這個話頭,正因為他處在失意之中。所謂“得意”,乃是幾個老友相逢,互相傾訴衷腸,縱酒狂歌,大發(fā)牢騷而已.這正是詩人百無聊賴心境的反映。“須盡歡”指要盡情享受此短暫的歡樂,也就是這次飲宴要一醉方休。“莫使”句是用雙重否定句代替直陳,以表現勸酒時的熱烈。當此良辰美景,賢主嘉賓齊會之時不舉杯痛飲還等待什么呢?于是可以想見賓主舉杯,笑語騰喧的熱烈場面。宴會上詩人可能揭露他在長安目睹的統(tǒng)治者種種丑態(tài),也許暢談山中煙霞,向往求道歸隱……突然筆鋒一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高談闊論,狂歌縱酒原是為了平息自己內心難以壓抑的痛苦,取得暫時的麻醉,但內心的隱痛,酒酣耳熱之時,卻最易涌上心頭。他想到自己所受的冷淡和欺騙,想到統(tǒng)治者對自己嘲弄與輕視,難道自己真是永遠失敗了嗎?不,詩人不會承認這一點,他自信而又自豪地唱出了這氣勢磅礴的詩句。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對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屢遭失敗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強性格。它不僅是時代的最強音,對后世人們也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千金散盡”還表現出詩人重情誼、輕金錢的風格。李白“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千金又算什么呢?當然,詩人相信千金復來,不是夢想“青蚨飛來,眉眼莞爾”,而是相信自己的價值。金錢是身外之物,但它可以換得眼前的歡樂,而可以快意當前的,則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詩句又是李白獨有的豪邁風格。須知唐代宴會上一般不用整羊整牛,李白這樣寫,意在顯示豪邁的氣概。“三百杯”也是竭力夸張飲酒之多。不過,在唐代一般喝的是米酒,酒精濃度很低,這也是不可不知的。以上是第一段,從感慨人生短暫寫到宴飲的歡樂。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詩人興致越來越高,他不僅自己開懷暢飲,而且也竭力勸友人。由于酒興高漲,心中興奮,于是詩的句式縮短了,節(jié)奏加快了。這幾句雖僅寫詩人勸酒,但宴會觥籌交錯,杯盤狼藉的情景宛若目前。
飲酒已達高潮,自然轉到放歌。“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唐代宴會上的吟詩放歌,很為普遍。杜甫在戰(zhàn)亂中回到羌村,在與鄰居父老飲宴時還說:“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何況在浪漫風氣很盛的天寶初年呢?“傾耳聽”以下是詩中之詩。“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用醒。”“鐘鼓”,代表音樂,古代貴族宴會時須奏樂。“饌玉”,指精美的食品。“不足貴”,不值得羨慕。這里再次表明詩人期于用世不是“汲汲于富貴”,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當這些不能實現時,他只能“但愿長醉不用醒”了。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中丑惡現象的厭惡,也反映了詩人在理想不能實現時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人生最痛苦的是醒了之后無路可以走”(魯迅語)李白在當時是少數清醒者之一,他對現實的問題及危機都有一定的認識,可是這又有什么用呢?杜甫在懷念李白的詩中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韜晦于醉鄉(xiāng)不就是一種佯狂嗎?“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是悲憤語,而“圣賢”往往寂寞于生前也是嚴酷的歷史事實。
“寂寞”指不為時人所理解,杜甫在《夢李白》中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李白在當時雖為許多人傾慕,真正理解他的卻很少,以致后來弄到“世人皆欲殺”的地步,這怎么不使他向慕那些在醉鄉(xiāng)得以全身留名的古代“飲者”呢?詩人對“飲者”的贊頌也是對黑暗現實的抗議,因為現實社會已經不能容納任何清醒的人了!從“岑夫子”到此為第二段,這段從飲宴的歡樂寫到詩人對現實的感受,感情由高昂歡快轉向憤慨悲涼。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詩人由歌詠“飲者”聯想到陳王曹植,這位風流倜儻、年少多才的貴公子兼詩人使李白感情為之一振。他選擇了曹植與游俠少年行獵歸來歡宴于平樂的場面來描寫這位翩翩公子的風采。此典出自曹植《名都篇》,詩中描寫了游俠少年(包括曹植自己)如何被服鮮麗,如何以不凡的身手走馬射獵,最后,他們“歸來宴平樂,美酒壯斗十千。”曹植用這快意一時的宴樂來平息他因受到猜忌“懷抱利器無所施”所產生的痛苦與憤懣。李白用曹植一擲千金買酒取醉的豪情來安慰自己,感到自己和他有相通之處??墒?,“主人為何言少錢”,在舉座歡宴時“主人”提出“少錢”似乎有些煞風景,這一跌宕正好為詩人抒寫自己的豪情“蓄勢”,于是迸出“徑須沽取對君酌”,反客為主,不必考慮什么錢,把酒打來,先喝個痛快再說。“主人”二句使得李白天真直率近于狂的風格躍然紙上。當然,詩人也不是慷他人之慨,他緊接著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喚美酒。”“五花馬”指馬之色作五色花紋的駿馬。“千金裘”,價值千金的皮裘。“將出”,拿出。用裘馬換酒照應前面所說的“千金散盡”。這里不僅可以看到詩人的豪邁性格,也可看出他追求一醉的迫切,其目的則是“與爾共銷萬古愁”,此時詩人狂放已極,已忘掉了一切世俗的禮法。前面對友人還用“君”相稱,尚未沉酣,這里已經“忘形到爾汝”了。最后全詩歸結到“同銷萬古愁”上。這個“愁”不是一般的愁,乃是古往今來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通感的愁。這個“愁”除了包含對人生短暫的慨嘆外,主要指功名不立,歲月蹉跎,時不我與。這個“愁”壓迫著古往今來許許多多人,幾乎每個時代的詩人都采用這辦法求得暫時麻醉,這個愁的確是“萬古愁”。由“陳王昔時”句到此為第三段,感情由振奮、狂放轉到悲憤,從而結束全篇。
應該看到從初唐到盛唐,是封建社會比較解放的時代,經濟上繁榮,政治上基本穩(wěn)定,用人制度也比前朝合理,為知識分子登上政治舞臺開辟了道路。因此唐朝開國以來知識分子十分活躍,大多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才華橫溢、抱負遠大的李白則更是如此,而且李白不想做小官,而是想“奮起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做策士,為帝王師,當然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唐初就有布衣馬周上書,三命召見,卒登宰輔的例子??墒请S著統(tǒng)治階級日趨腐朽,這種布衣參政的可能性則越來越小了,而李白畢竟是盛唐時代長成的士人,他的胸襟氣度是受了時代影響的,因之他的理想與自信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李白曾一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但只被看作是點綴升平的詞臣,不久又被讒放歸。長安之行打掉了李白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此時他的痛苦與憂憤,比起以前的懷才不遇的悲嘆來要深廣和復雜多了,其中包含對統(tǒng)治集團的絕望,和既不肯與之同流合污也不愿獨善其身的復雜情感。這首詩正是這種復雜感情的集中反映。
《將進酒》是一首抒情詩。李白抒情詩打破了傳統(tǒng)的溫柔敦厚的詩教,詩中所表達的感情多是十分強烈的。詩人善于用力透紙背的語言把強烈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例如說愁,“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寫恨,“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寫高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此詩也是如此,寫人生短暫之可悲,暢飲抒情之可貴,對于未來的自信與絕望,飲酒產生歡樂與悲哀……這些有的是互相矛盾的,但詩中一律把它們推到極端,并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此詩豪邁奔放,感情充沛而富于變化,悲歡交迭。但此詩的歡樂只是悲憤的變奏,具有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悲”的效果,給讀者的感染極深刻。又,此詩以酣暢淋漓的筆墨,變化莫測的筆法反復表現自己內心的痛苦與矛盾,既有黃河奔騰萬里、直瀉東海的氣勢,也有黃河九曲、千折百回的波瀾;其句式錯落,七言為主間用雜言,音韻流暢而富于變化,凡此均與詩中所表達的感情和諧一致。
將進酒 李白情感賞析三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 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因此,應及時 行樂,莫負光陰。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 “且為樂” 。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 寂寞” ,只有“飲者”才能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fā)了詩人內心的不平。最后六 句結尾,寫詩人酒性大作, “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 、 達的胸懷。
“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 世的積極思想感情。
整首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緒悲憤狂放,語極豪氣磅礴,大起大落, 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jié)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但這首詩并不僅僅表現消沉情緒, 它在悲憤中也表達出了依然慷慨樂觀, 自信向上的心 態(tài)。這首《將進酒》正是詩人一生性格遭遇的鮮明體現。其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主要源于 詩中所表現出的壯闊氣象豪放情懷和自信精神。首先,詩以黃河之水起興。氣勢恢宏,境界 開闊。黃河源遠流長,一瀉千里,如從天而降,排山倒海,不可抵擋。一來一回,極目之所 及,力之所及,非心胸博大者不能有如此之視野,非目標遠大者不能有如此之氣魄! 其次,全詩至始至終張揚著詩人那種震憾古今的豪放情懷。讀來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如詩中對盛宴場面的描寫,忘乎所以的詩中之歌, 以及后來指揮典裘當馬的狂熱等等。詩句雖極盡夸張手法,屢用巨額數字,如:千金、三百 杯、斗酒十千、萬古愁等,但又不給人以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情 感, 那潛藏在胸中的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 在豪放的外殼下包裹著的是詩人那顆憤激不平 的內心。
再次,詩篇雖表面上看來是李白人生失意時借酒消愁的放縱,但聯系詩人的經歷,他從 來沒有放棄過對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一百樣消極的情緒言也掩蓋不了他蘊在骨子里的自信 和豪邁,也磨滅不了他對生命對自我的肯定。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是他全部精神價 值的體現,他深信自己的才能總有施展的時候。這種樂觀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氣概,是 李白面對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礎, 是引導他不斷進取的一盞明燈。
他雖然沒有實現他為自 己設計好的理想化的人生藍圖, 但他用詩歌千百倍的證實了自己! 就連無數吟誦此詩的后來 者也深深地體會到了自我的人生價值。他的精神營養(yǎng)才是他對后世的不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