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散文詩 感覺
顧城的詩歌以其天馬行空的想象、純凈簡約的語言、自然優美的意境為人所津津樂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顧城散文詩 感覺,以供大家閱讀。
顧城散文詩 感覺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顧城散文詩 感覺鑒賞:
感覺是如此重要,對于詩的受者(即讀者),如別林斯基所說的:“詩歌是這樣一種東西,要理解它,必須從感覺開始,而不是從反省開始;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后者必須是前者的結果。”(1)對于詩的與者(即詩人),則如艾青所說的:“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于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2)由此可見,沒有詩的與者和受者的感覺的交流,就不能使詩最終實現“完成”階段。
顧城的《感覺》,捕捉感覺入詩。要讀懂這首詩,一定要破除一個習慣的成見,即每首詩都必須要有主題。事實上,詩可以有主題,也可無主題。一種意念,一種感受(包括感覺),一種情愫,一種趣味,都可以單.獨.織就詩。正如朱自清所說的:“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香氣,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為此他強調指出: “發現這些未發現的詩,第一步得靠敏銳的感覺,詩人的觸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的底子里去。”(3)顧城童年時代被十年動亂的風雨趕出文化的伊甸園,放逐到農村,與白云、沙灘、野花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聲,洗凈了他的感覺能力,一旦發而為詩,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顧城的這首小詩,是將感覺語詞化的結晶。
詩裁為兩節,每節四行,格式齊整。首節驅灰色天地撲入讀者眼簾:天、路、樓、雨是灰色*的——這是鋪墊,在色彩上是欲揚先抑;第二節別見洞天,豁然開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詩人從調色*盤里,僅擷取灰、紅、綠三種顏色*,卻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畫景!平淡質樸、樸曝無華的語言組織成的詩的畫面,之所以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其奧秘誠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的,詩人把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征”變成詩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計中淹沒一切,使其它特征處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印象”,這正是詩人必須持有的“獨特的感覺”。顧城成功地將這獨特的感覺銘刻在了詩內。
世界是由顏色構成的。顧城卻獨獨拈出三種(其間“雨是灰色的”更是詩人的主觀印象),而棄其它于不顧;這些感覺是未經理性*過濾的感覺,僅徘徊于感性認識的門口就被詩人敏銳地逮住,帶有強烈的直觀感。《感覺》有意回避對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僅僅凍結感官攝取的直覺,如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所說:“我的愿望是再現我聽到的東西,這是一個寧要感覺而放棄情節的課題”,(4)但作品卻獲得了成功。當讀者步入詩人所描繪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領略鮮紅和淡綠的明麗色調,突兀感、新鮮感、舒暢感不是象通電一樣搖撼心湖嗎?
讀者從《感覺》一詩中獲得的決非僅僅是純感官刺激。換言之,詩人僅捕捉瞬間感覺入詩,讀者從中卻可收獲知性的認識。那從灰色天地的樊籠里掙脫出來的鮮紅和嫩綠,不也是對亮色,抑或是對青春和力的贊美嗎?即便是“走過兩個孩子”這一細節,細細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現的不正是詩人對童心的酷愛嗎!顧城是以童心為詩的生命的呵!詩的畫面仿佛告訴人們,在一片灰濛濛的天地間,“鮮紅”的孩子和“淡綠”的孩子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顧城經典語錄:
1) 星月的來由: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成了幾個微小的窟窿,他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煙囪猶如平地聳立起來的巨人,望著布滿燈火的大地,不斷地吸著煙卷,思索著一種誰也不知道的事情。
2) 一瞬間--崩坍停止了,江邊高壘著巨人的頭顱。戴孝的帆船,緩緩走過,展開了暗黃的尸布。多少秀美的綠樹,被痛苦扭彎了身軀,在把勇士哭撫砍缺的月亮,被上帝藏進濃霧,一切已經結束。
3) 一間房子,離開了樓群,在空中獨自行動。藍幽幽的街,在下邊游泳。我們坐在樓板上,我們挺喜歡樓板,我們相互看著,我們挺喜歡看著。
4) 現在,我們去一個夢中,避雨傘是低的,也是紅的。你的微笑格外鮮艷,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身后的黑楊樹,上邊落著鳥,落著一只只閃電。這是雨后,一個人兩邊是失神的泥沼地正在枯萎,中間是一條河一條水路,它涼涼的血液閃動著涼涼的,浮在嘴邊。
5) 等我站著,身上布滿了明亮的淚水,我獨自站著,高舉著幸福,高舉著沉重得不再顫動的天空棕灰色的圓柱頂端安息著一片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