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
寫讀后感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動力,從而更好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小編給大家分享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參考,方便大家參考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怎么寫。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1
魯迅先生生活在中國那段水深火熱的革命的灰色的年代,混沌的國人還沒有完全覺醒,兩千年來的封建思想仍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勝利是不夠的,國人的奴性思想是社會健康發展的桎梏:辛亥革命的碩果被軍閥竊取,推翻清政府后又要建立另一種迫害壓榨窮苦人民的帝國;抗日戰爭勝利的號角即將吹響時又爆發出國共徹底決裂的危機;國_黨嚴酷的統治和持續四年之久的內戰,是什么讓即使取得勝利了的中國仍然動蕩不安?如果改變不了人們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革命的意義永遠無法實現,中國的和平時代永遠不會到來。先生翹首以盼的是一個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國人相親相愛的和諧美好的`社會,他用自己的紙筆和頑固保守勢力斗爭、和國人的愚鈍斗爭、和想要奴役國人思想蒙蔽國人意志的封建勢力斗爭,他想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和悲哀的現狀,喚醒國人清除封建殘余,躋身革命事業,對社會的不平等奮起反擊是他傾其一生所希望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到了他生命的盡頭,也未能看到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夠到來的正義的新世界。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這是小說的開篇,人物的意識首先登場了。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為什么以前的三十多年見到的“全是發昏”的呢?“我”的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我”覺得還是要小心,因為“趙家的狗”不知為何,“今天”看了我兩眼。其實主人公意識的登場,先生就預示著他的意識與常人的并不相同,否則“狂人”二字又從何而來呢?
這幾天出行“我”總覺得村人的眼神和言談舉止有些許異樣,便想起了其他村莊的人們將大惡人打死并把他的心肝挖出來吃的傳聞,“我”終于明白其中緣由,其他村莊的人會吃人,緣何自己村莊的人就不會呢,既然可以吃別人,為什么不可以吃“我”呢?“我”猛然發覺,原來這是一個吃人的世界!本文的敘述者說,“狂人”是患了“迫害癥”這類的癔癥,因此稱他為“狂人”。然而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生活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在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中猛然覺醒的知識分子。他的臆想并不是毫無理由,他以為他所生活的世界日益變成一個人吃人的世界,其實他看到的是人們獨立的思想被日益吞噬,他看到的是在這個黑暗社會下人們的人格逐漸喪失。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所看到的“仁義道德”,是封建禮教下的道德,而他已經覺醒的民主意識讓他看到這封建思想中極力提倡極力追捧與膜拜的道德,其實是活生生的“吃人” 二字!在“狂人”臆想的世界里,他看到的是在封建禮教地束縛下,一個 人與人之間互相殘害的,人吃人的可怖的世界,他認識到,原來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教給人們的實質,其實就是“吃人”二字。他感到親情的缺失、人情的淡薄,他感到孤立于世間的艱險與悲戚,人吃人的殘酷迫害正在趨近于他,其實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他。“狂人”病癥只是把封建殘余對人身心的侵害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了,然而卻沒有人能明白他的恐懼,沒有人明白他的狂與不狂, 沒有人能看到自己內心比“迫害癥”更加可怕的病癥。在這樣的情況下,真正的“狂人”被看作普通人,而覺醒的人卻被看作“狂人”形單影只地艱難而忐忑地在亂世中掙扎度日。
現在看來,“狂人”其實說的并不只是主人公本身,而是生活在那個黑暗的世界里,在封建思想的壓迫下,人性逐漸泯滅的全體國民。
“救救孩子……”
多么微弱,無奈,又悲壯的吶喊,救救孩子、救救下一代吧,被侵蝕的頭腦、被腐化的思想,到你們就停止吧,讓封建社會的假仁義假道德侵害到你們這一代就停止吧,別讓下一代的孩子們還像你們一樣,在這種可怕的、人情淡漠的年代里、在“吃人”與被吃中終其一生。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2
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他具體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為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傳統”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污。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為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注社會。
那么在今日的社會中存在怎樣的問題呢?現在是科學發達的社會,受全球化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傾向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與理解。特別在中國,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時他們也受社會的暴力現象影響,讓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感到壓抑的心理,心態扭曲,缺乏道德意識,自控力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以暴力傷人,甚至以殘忍的手段殺人。可怕的是他們沒有認識到這后果的嚴重性,不知道他們所作的是犯罪的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像魯迅那樣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
一方面要盡量減少未成年人接觸暴力媒介的機會,避免他們去學習模仿;另一方面,幫助他們認識真正的仁義之德,關注他們心靈的充實和健康,使他們成熟和成長起來,增強對不良文化和環境的抵抗力。這樣他們才不會成為現代的狂人,去與社會同流合污,吃人或被吃。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3
我依稀記得當年是學過狂人日記這篇課文的,可是印象全無了,又或許是一貫的刪減版吧,這次重讀之后心里的震撼程度不亞于明白原先小時候學的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磨出腳印的事情是假的。
最重要的一點發現,那個人似乎是得了精神病,當然其實是千百年來少數沒有的病的人,魯迅假借這個精神病的口說了很多話,例如吃人、兇狠、趙家的狗,于是大家都說他瘋了。
可是《狂人日記》的開頭是這樣說的,那人得了病之后好了,還補了道臺也就是當了不小的官,所謂狂人日記是得病期間寫的,于是我被徹底震驚了,原先這個人以往醒來過之后居然又昏沉沉的睡去了——魯迅萬難毀壞的鐵屋子里又多了一個沉睡的人。他必須是故意睡去的,因為他發現醒著很累睡著卻很舒服,他發現的一切都被別人說成是精神病于是他干脆就把自我變得跟大家一樣有病,于是乎這個人居然就能去補了個道臺。
吃人不可怕,不要說這是比喻就算是真的吃人我們也做過不少,易子而食居然是出此刻中國最古來的典籍上,黃巢大軍隨時把隨行的農民舂成肉泥當軍糧,李自成也曾把了明朝的福王和鹿一齊煮了吃,名曰福祿宴。這些雖可怕但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狂人自我說也許自我也吃過妹妹的肉,讀到那里我算是真正領略的魯迅拿筆做鋼槍,他這話真的是戳到了每個人心里。吃人者也被吃,自我不經意的時候或許也吃過人,只是自我沒有仔細去想過。
狂人的下場是最好的,不但沒死還做了官,很多人都死了,孔乙己死了阿Q也死了,連那個吃了血饅頭的也死了,魯迅從不畏懼死亡,他直面的是最血淋淋的人性和最丑陋的劣根性。也許這世上本該有很多狂人,只是之后那些狂人的病竟一一都被治好了。
秋有肅殺之氣,人類的許多病都被治好了,尤其是矯情這病,我竟許多年沒見過矯情這病了。林黛玉有擇席之病葬花之行焚稿之心命斷之淚,恐怕這矯情也算是冠絕古今了。歐陽修也矯情,聽到刮風于是寫了《秋聲賦》。我的矯情病早被窮這種更強大的病給以毒攻毒給治好了,可是秋風瑟瑟我雖不會寫秋聲賦,寫點讀后感還是能夠的。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4
清冷的月光下,一切竟顯得那樣古怪,趙貴翁那便怪的眼色;臉色鐵青的孩子……
世界似乎都顛倒了,人吃人的詭計蔓延開來,沒有了所謂的理……
家里人的目光同樣異樣,想起曾在狼子村的佃戶與大哥談“吃人”時插了一句嘴,便肯定了他們要吃人!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看似平靜的一句話下實際隱匿了多少兇惡的眼睛,隱匿了多少血盆大口……
多可怕的社會,多冷血的人,“易子而食”,“食肉寢皮”見怪不怪,天經地義。
五歲的妹妹可憐可愛,卻被大哥吃掉,母親也無奈何以;大哥說爺娘生病,做兒子的需割肉煮熟了請他吃才算“好人”,母親不敢多言,吃得自然……
揭露了偽善的真面目,冠冕堂皇,令人不寒而栗。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這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呼喊,這是社會底層唯一漏出的'微弱光芒,淡又明亮,照透了人的真心!
救救孩子……救救這墮落的社會……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5
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于向傳統挑戰的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于向現實的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征形象。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并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反抗社會現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發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
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6
讀了《狂人日記》我思潮起伏:那個年代,真可怕!
《狂人日記》選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文章以“狂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敘述了“狂人”在回鄉看望朋友時,被別人盯上想要吃掉“狂人”的事,狂人日記讀后感350字[專題]。
那個年代,真是可怕!竟有人吃人的事情出現。可這人吃人的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因為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并不注重人民的思想發展,才導致這種非人性的現象出現。思想落后的,這無非是吃了快肉罷了,這種人真是悲哀;思想不落后的,不吃人,自然也成了前者的口中餐,須時時警覺,處處小心,唯恐斷送了性命,這種人一定也不是快樂的。
看看那個年代,再看看現在,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的啊!
現在國家注重人民的思想教育,前一種悲哀的人不會在出現了。或者也不用擔心被吃。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例如:我在上學路上不用大人陪著,也不用提心吊膽,怕被別人一把抓住,去當做點心吃點;單獨一個人去旅行,也不用擔心由于吃人肉被別人取了性命,那種人是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的……我們的生活很幸福,我們要珍惜,努力學習,不要浪費了這幸福的時光。
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讓未來的生活更加幸福。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7
初讀狂人日記,沒有完全看懂,再次閱讀方才體會到狂人之意。
狂人的狂,指的既是病理上的神經錯亂,語無倫次,措辭荒謬;還指了狂人在心態上的一種病態變化——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
《狂人日記》寫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學的第一篇杰出作品。發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故事梗概:一個年輕人由于腦筋出了毛病,所以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愈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
傳統觀念認為,魯迅借狂人之口,抨擊吃人的社會制度,事實上,也只要狂人敢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語,可是,我和媽媽共同認同這部小說的是對狂人精神狀態的描繪,確實是精到、準確,媽媽說以前課本很多革命小說都如過眼煙云一般消散在歷史塵埃中,而狂人卻不會,我是第一次讀這篇文章,而媽媽則是重讀,她認為,因為這篇小說和魯迅以往學過醫有關,這篇小說準確地寫出了一種有迫害癥和強迫癥的精神病人的形象,這篇作品成功不是其立意多么高,而是其形象把握之準而名流文壇。
我此刻不懂不要緊,過幾年后,回過頭再看看,也許會讀出不一樣的感覺!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8
該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小說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
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為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所有人都想著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著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群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然而一個文本在它被創作完成之后,便脫離了作者成為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解讀出現。正如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記》可以解讀出的第三層意義:這就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層批判”。
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于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現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并且已經成為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于是狂人呼吁人類和睦相處: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然而: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伙,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么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么都不顧,只是去想著如何去吃人。
聯系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就社會,了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9
前天知乎上看人說魯迅小說到底行不行,底下有人舉例"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小時候也是看過的,所以對這句話有點印象,他一提,忽然想再看一遍,這想想不要緊,一看嚇一跳。
我雖說是仍然看不懂魯迅先生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單看那些最膚淺的文字表面都讓我膽戰心驚。
通篇看完,發現確實是"我"有病,是狂人,即現在的精神病,最顯著的是幻象和幻想,看什么人都是青面獠牙,張口就要吃人,聽什么話都是三句不離吃人。而從日記中提到的那些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確實只是一群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大概是因為"我"一開始就有病,被他們知道了,所以從第一天起所有人,包括小孩,都來故意看我。后來病越來越重,而眾人的反應也都是屬于現實中合情理的行為。我這樣看過去,好像《狂人日記》真的只是狂人的日記。但隱約感覺還有一些東西。
如果"我"說的是真的呢?這就有意思了。事實上"我"所說的看上去也是真的,關于吃人的話題與故事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這里不討論其隱喻)。當然,大哥吃了妹妹,母親還知道,大哥可能和在飯菜里面讓"我"也吃了,這里看著真的滲人,比鬼故事還可怕,自然只是幻想。但是,易子而食,鬧饑荒吃人肉,吃人內臟壯膽,人血饅頭(《藥》)等等等等,這些事情都是有傳說根據的。所以"我"的瘋并非沒有來由,懷疑也不無道理。那么這樣說來,我倒是很想問一個問題,"我"最后有沒有被吃?
說完這些,再來淺談一些真正的東西。魯迅先生要批判的無非就是日記里提到的四千年的吃人史。至于里面的諸多隱喻,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大概大多數人也只能是猜測,也許魯迅先生自己也說不清楚哪個點指的是哪個現實。總之,《狂人日記》對現在的我們依然具有意義。也許那些吃人的東西已經沒了,也許還有殘余,也許新的吃人的東西越來越多,也許再也不會有吃人的存在。誰吃人,誰被吃,誰也說不清楚。
但是里面有一件事說的是很清楚的,只要不吃人,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就沒事了。而不是本來不吃,也不知道該不該吃,最后卻跟著別人一起去吃。這樣一來,首先不吃人的會被吃,被動吃人的也會被吃,喜歡吃人的還是會互相吃,誰也不能幸免。不過有的人深受其害,恐怕難再改變,所以魯迅先生勸娘老子不要教一些吃人的念頭,"救救孩子……"
我曾希望自己是孩子,現在卻又希望能救救孩子,可能再不久,誰知道呢。
讀狂人日記150字有感篇10
《狂人日記》這是一篇白話小說,最初發表于1918年5月。是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它從“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揭開了新的一頁,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篇小說。
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么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么都不顧。聯系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實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反抗之力。人們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來反抗,可是國人的心都早已沉睡。于是,魯迅便拿起手中的筆,寫出如《狂人日記》一般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反抗。
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整篇小說讀完,給人一種扼腕嘆息的感慨,魯迅的小說真是對現實的批判到了極致。作品構思巧妙,語言直白簡潔,故事內容發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說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