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內容
寫讀后感需要運用到平時所學的語言知識,通過思考和表達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改進自己的寫作能力。怎樣才能寫好弟子規讀后感內容?這里給大家提供弟子規讀后感內容,方便大家學習。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1
《弟子規》很好看。讓我們體會古人智慧,不僅可以學習古文,還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懂禮貌……
這本書主要說了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該怎么做人。
我覺得弟子規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父母去世后,守孝期間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密切”。這句話讓我學習到了要注意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帽子要戴正,衣服扣好,襪子穿好,鞋穿好。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不喜愛我們,或者對我們管教得過嚴厲的時候,我們還是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最難能可貴的。
這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的壽命有多長,都只不過是人們命中的河。生活似酒,人生如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編織美麗的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讓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比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
類似的言簡意深句子在《弟子規》中隨外可見,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真誠的告訴人們應該怎么與父母朋友相處,怎么與其他人相處。有確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好書,對我們以后的發民是有很大的好處。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2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堅信,也會堅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堅信的,也再不敢堅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信”這一章,古人這樣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教育我們開口說話時,誠信為先。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必須要遵守承諾。當我們沒有潛質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我們更不能用來騙人。《弟子規》的“信”篇還教我們怎樣說話:“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切戒之。”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和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決對不能說。在我們跟他人交談時,談話的資料要實事求是、口齒清晰。不好聽信花言巧語,正因
這些話雖然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下流骯臟以及無賴粗俗的語言,都盡量不好沾染。誠信并不難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認真去做,那么誠信的世界離我們還會遠嗎。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后人際關系,夫妻關系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后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萬事以孝為先。《弟子規》里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教育我們每一個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虛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項意見,并積極改正錯誤,聽從父母的指揮,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只有這樣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非常慚愧。調皮的我,個性倔強,不聽父母的教導,做了很多錯事,令老師和父母傷透腦筋,令他們傷心,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規》里的各項準則衡量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教導,各方面要求進步。
我覺得這本《弟子規》很值得我們去看去讀去做,如果一個人,大部分的日常行為規范都依照《弟子規》里面的做,將來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風。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4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呢?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后,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5
“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往今來,書一直是人最好的朋友。人們從書中增長知識,從書中懂得人生百態。書就像一道美麗的色彩,讓人生多姿多彩;書就像一種美味的調料,少了它,人生的酸甜苦辣就會變得不完美。讀書好,讀好書,讀一本好書能讓人受益終生。從我認字起,就開始了閱讀之旅,然而我讀的眾多書中,最令我受益匪淺的書是一本經典誦讀——《弟子規》。
它告訴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么還能做什么呢?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教導我們。漸漸,我們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高。然而,他們卻越來越老,背也彎了,他們不再英俊,不再美麗,然而飽經滄桑的臉上卻寫滿了對子女的愛。
它告訴我們不僅僅是父母,兄長老師們也對我們充滿了關心愛護。所以我們應該去回報他們,尊重他們。對于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們,我們也應該去呵護他們。此外,現在社會上的人越來越冷漠。在金錢的誘惑下,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歪門邪道。也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拜金主義,誠信變成了一種珍貴資源。所以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誠實守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這本書告訴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多多。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6
平常我有很多不足,可我今天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這本書教育我要當一個勇敢,聰明,誠實,孝順的人。對照《弟子規》的教育,再想想自己以前的行為,情不自禁的低下頭一陣面紅耳赤,
我經常跟父母頂嘴,不聽他們的教導,他們讓我往東,我偏要往西,我沒做到《弟子規》中得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一次,媽媽叫我吃早飯,可我心中有一百個不愿意,所以就隨便應付了一聲馬上到,然后繼續睡覺了。等到我醒來已經是11點30了。我飛奔到客廳,見媽媽已經早早的吃完了早飯等著我起床。我愧疚的低下了頭,盡管臉再紅也沒有用。
還有一次,我上英語補習班晚回家了半個小時,媽媽說我是不是不會背書留了下來?可我沒有一點耐心,站在那的我暴跳如雷,于是,媽媽便去找老師問一下,老師說我英語課文不會背,于是我又火冒三丈,媽媽再一次問老師,可是老師說的還是原話。我只好承認了。后來回想一下,這件事不應該欺騙媽媽,我應該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我真對不起媽媽。
《弟子規》是我啟蒙我好老師,教會我很多,讓我學會了怎么做人。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7
上個學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弟子規》,我從中得到了一些收獲,也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嚴于律己……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說:我們出去做什么事情時,要提前告知父母一聲,在征求他們同意后再出去,這樣以免他們擔心。我們外出回家中之后,要立即通知父母一聲,以免他們牽掛。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南昌老家探親,就發生了一件事令我終生難忘的事。
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表姐正在她家里玩,姑姑正好有事情要出去,就叮囑我們在家里玩。我和表姐在家里玩了一會兒,覺得沒什么意思,表姐就提議說:“我們出去玩吧。”就這樣我們兩個人就跑到大街上去玩了。就在我們兩人在外面吃著各種美味的小吃,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姑姑回到家不見了我們倆的蹤影,大吃一驚,趕緊打電話到奶奶家問:我們倆人有沒有去那邊。我爸爸和奶奶聽說我們倆人不見了,也十分著急。大家等了一會兒,見我們還沒有回來,爸爸就趕到姑姑家,準備和姑姑一起出去找我們,后來在姑姑家樓下碰到我們倆回來了。爸爸和姑姑嚴厲地批評了我們倆人:只顧著自己出去玩得開心,一點也不考慮大人們會擔心。我和表姐不得不低頭認錯,表示以后出去玩一定會和家里人打招呼,以免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擔心。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會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8
大家好,我是來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來為大家演講。
珍惜,這個主題,是我第二遍講了,但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的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們要珍惜時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著她的價值。
最后請大家跟我一起念一遍“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謝謝大家!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9
最近我讀了媽媽推薦的國學經典書籍《弟子規》,雖然沒有馬小跳有趣,但是卻讓我覺得深受教育,幫我長大了許多呢!《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依據孔子的教誨改編成的生活規范,講的都是樸實的做人道理。
《弟子規》中的“弟子”指的是學生,也就是家庭里的子女,廣泛地講,弟子可以視為每一個人。“規”就是范、道理,即做人應有的道理、應守的規范。統而言之,是教導人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做一個愛學習的人。我覺得這幾個方面自己做得比較好的是關于誠實守信和有禮貌。因為爸爸媽媽從我呱呱學語的時候,就教給我主動跟認識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們問好、聊天,學習禮貌待人。
聽媽媽講我兩周歲前常跟奶奶在村里串門,因此認識很多鄉親們,因為很有禮貌,習慣用“您好”“請問”等禮貌用語,大老遠就跟人家問好,大家看到我都很喜歡跟我玩。媽媽帶著我常常驚訝我比她認識的人要多呢。這個好習慣的養成讓媽媽感到很自豪,我也從中獲得很多快樂!
“弟子規”里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想到了媽媽給我講的故事《狼來了》、《曾子殺豬》,因為對于小孩子來說,誠實守信是最起碼的好品德。有時候,我犯了錯誤,明知道會被媽媽批評,但是還是堅持沒有撒謊,因為媽媽從來就對我說話算數,我不能騙父母。看過《弟子規》之后,我更加知道,如果我們小孩子撒謊了,或者品德方面不好,父母會比我們受了傷生了病更加傷心、羞憤。在孝順父母和愛學習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我慢慢長大了,也變得更加貪玩了,有時候很任性,不體諒爸爸媽媽,會跟他們頂嘴,很多時候,媽媽都很平靜地跟我講道理,可有些時候我很過分,她氣得唉聲嘆氣,也會說寫發狠的話。
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對學習不夠勤奮,學習習慣也不是很好,有時候媽媽會自我批評,勸我好好學習,不然會“老大徒傷悲”,可是我總是當時懂道理,一轉身就管不著自己了。現在讀《弟子規》,發現孝順父母這方面談得很多,古時候對子女孝順父母要求很高,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頂嘴也要態度和順,可媽媽都給我這么大的自由,我還這么不知道想想自己的錯誤,真不應該。我讀完這本書,發現自己好像長大了許多,覺得像《弟子規》這樣的好書我們要多讀,她帶給我們快樂,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們應該代代相傳的瑰寶,我們要努力學習,長大才能有本領回報祖國。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10
平時讀書總覺得書上內容跟生活沒有太大關系,但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
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 想到這里,我就回憶起那件事。
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么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桿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桿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桿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說:“小純,爸爸媽媽說過的話以后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這本書我現在還經常拿出來翻讀,它一直鞭策著我。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11
金秋十月,我們培新小學舉行“書香校園”活動。老師不僅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還要會背誦。回家后,我讓爺爺幫忙找到《弟子規》這本書,每天中午,都堅持讀一小段。
《弟子規》在古代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是古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講孝順、講禮貌……書中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我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我們應當聽他們教誨,應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傷心生氣。我清楚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盆水,天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它深深體現了小男孩對媽媽最真摯的愛。我更想到烏鴉反哺這個故事,連小烏鴉都知道孝順父母,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喂父母食物。而以前,父母讓我做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或者找借口不能按時完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后悔,以后我要變得勤快,父母叫我,立刻就能答應;長輩說我,我也能安安靜靜的聽,讓長輩們開開心心。
當我讀到“出必告、返必面”時,我深深的感覺到,以前不管是我早上出門不打招呼,還是放學時遲遲不出校門,讓父母在校門外焦急等待這些行為是多么槽糕。父母的心始終聯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以后出門,不夠有多么著急,也要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放學不管有多少事,一定要及早出校門,讓父母看見我都身影,不再為我擔憂。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 它告訴我學習中、生活中許多做人的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百善孝為先”,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里的話,做一名懂道理、講孝順的好學生,把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12
晚上,伴著一陣陣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注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床上,思緒隨著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夸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著是否有尊嚴關鍵在于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現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后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么啦?我們的孩子怎么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現在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么10年后,20年后,甚至100年后的今天,我們的子孫后代將變成怎么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回蕩,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13
這個暑假,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很有感受。《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古代弟子的行為規范,它告訴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做人要守信、慷慨。
先說守信吧,我可是一個很守信的人哦。暑假里的一天,我和一位同學約好晚上七點鐘在羽毛球館見面,可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沒來。我急得讓媽媽打她媽媽的手機,可是一直沒人接。媽媽勸我別等了,先自己玩吧。我不肯,我想起《弟子規》里的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我要講信用,我要遵守諾言!我家和她家離得很近,于是我央求媽媽陪我去她家樓下叫她,我在她家樓下大聲喊了好幾遍,都沒人應。當時我就像一只泄氣了的皮球一樣,很失望。媽媽安慰我說:“你是個守信的好孩子,她也許有急事去了吧。”我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我平時雖然不是那么慷慨大方,但對于橡皮、鉛筆之類的小東西,我是十分樂意借給別人的。但因為我是一個很愛看書很愛買書而且很愛惜書的“小書迷”,所以我不怎么愿意將自己最最喜歡的書借給同學,生怕同學把自己心愛的書給弄臟弄壞了,因此有時就不太愿意把書借給別人。但是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后,我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變化:我認識到這是一種很自私很小氣的行為,我為自己過去的表現感到羞愧。我準備開學以后把自己喜歡的一些書都帶到班里,和同學們分享。我要做到《弟子規》里說的那樣:人借物,有勿慳。這樣,大家在一起都可以相處得很快樂,很開心,看著別人開心快樂的樣子,我想我一定會比他們更開心!
守信、慷慨的人會更受大家的歡迎,還會有更多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守信、慷慨的人吧!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14
同學們,你們讀過《三字經》中的《弟子規》嗎?如果你能了解它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弟子規》可以教會我們孝、義、禮、仁、忠等許多做人的道理。除了這些,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在《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人則孝中的一句: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在現今社會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嬌生慣養。父母教誨的話都不情愿去聽,有時還跟父母斗嘴。這樣的態度會使用父母非常的傷心。
我告訴你們一件真實的事吧。有一次,我一個星期都沒有練鋼琴,星期天上鋼琴課時,被鋼琴老師教訓了,晚上回家后,爸爸知道了這件事,也責備我一頓,我很后悔沒有練鋼琴,但是我嘴上還不承認錯誤,反而和爸爸頂嘴,晚上全家人都睡了,我聽見了爸爸對媽媽說:“孩子她媽,我很擔心女兒的學習,今天她與我頂嘴的事我很傷心,唉,她什么時候才能懂事一點呢?”
聽到爸爸這么說,我真的后悔和爸爸吵架,爸爸是多么的疼愛我,而我卻總是意氣用事。爸爸罵我也是為了我好,希望我將來能干一番事業。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更明白了父母對我的愛。所以,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須從地接受。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內容篇15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后,我深受啟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并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弟子規》讀后感。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為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為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后,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后跑回去繼續干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后”,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么,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后,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才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小學生作文《《弟子規》讀后感》。
長輩們都夸我變得懂禮貌了,聽著他們的夸獎,我心里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為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并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