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后感850字
寫讀后感有助于讀者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思考和創造,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和內在動力。三字經讀后感850字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三字經讀后感850字,方便大家學習。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1
從幼兒園開始,媽媽、爸爸和老師就讓我不斷地接觸了不少國學經典,如:《三字經》、《論語》、《增廣賢文》、《弟子規》、《三十六計》……
到現在我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了,這些經典的中華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貨幣,陸續存入我這個大腦銀行,伴隨著我健康成長,從中受益。在所接觸的國學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三字經》了。第一次見到它應該是從三歲多開始的,那時候我還小,什么也不懂,但是很樂意參加每天睡覺前的“親子活動”——全家誦唱《三字經》!媽媽讀一句,我就跟著讀一句,爸爸背上句,我就接下句,只覺得像在讀順口溜一樣,朗朗上口。有時我們讀著讀著,居然還搖頭晃腦地唱了起來……
那時我還不明白媽媽為什么把《三字經》作為我的“訓蒙”讀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時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布:“我會寫‘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寫胖一點就變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過了一會兒,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學的第一個寒假,班主任李老師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寒假作業——背誦《三字經》。因為腦海中有似曾相識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學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幾天的時間就全部背完了。
這一次,我的收獲可真不小,不但比別人認識的生字多,還閱讀了“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獻之練字”等許多勵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長輩、勤奮學習、從小立志的重要。到了今年三年級假期的一個傍晚,因為不滿媽媽的嚴厲批評而悶悶不樂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書柜里找到了它——我的良師益友《三字經》。當“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些親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簾時,心里變得十分沉靜,回想起自己的過錯和長輩們為我付出的一切,終于體會到了媽媽的用心良苦。
現在,國學誦讀已經成為了我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暢游在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里,融入到古圣先賢仁義禮信的心靈中,我明白了這些經典就像春天的種子,播種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發芽、長葉開花,始終伴隨著我的成長,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2
《三字經》里,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呢!我知道了五岳,有岱山,華山,嵩山,恒山,衡山。啊,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湖南的衡山居然還是五岳之一呢。
我知道了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得以前我才知道四個天干呢,現在,我哪個都知道了。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里面是這么說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后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后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谷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后,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為它好有趣,因為它里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里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有它的原文,而且還有注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并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知道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著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直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為他們做些什么。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發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后,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盡量讓他們少為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為”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煉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后悔的;“頭懸梁,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一定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該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閱讀者,收獲著,我樂此不疲。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4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資料十分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里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一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能夠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我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我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一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里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樣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里,掛在自我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后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當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長大后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5
一本好書能改變以人的一生,能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產生巨大的沖擊,書中的奧秘值得我們去仔細探究、斟酌。
我讀過許多課外書,其中我影響最深的當數《三字經》。書中的一字一句所還有的深刻哲理讓我受益匪淺。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表現吃了古人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這與西犯法國家認為人的天性是邪惡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仔細想一想,的確古人的智慧是多么高深。試想一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人生還是一片空白,根本不懂得去算計別人,哪來的骯臟邪念,更不會有違法犯罪的念頭。但后天的環境改變了人性也會隨之改變。在不一樣的環境中便會出現人們所謂的善人與惡人、好人與壞人。從中國古代與西方國家的比較之中不難看出古代中國人與西方人思想、文化的差異,凸顯出古代中國文化的獨特與博大精深。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折射出古人提倡尊幼愛幼的優秀品德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境界。每當讀到那里,我就有種想起了孟子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于是那許多諸如此類的文章便在我的腦還里浮動,我便產生了對古人的敬畏之心。
在生活中讓我做事父母感動的事我真的很不好意思,但如果讓我做一些微不足道但又有一點有意義的事,我心里又有一點難過與不舍。可是生活告訴我,頭時候讓父母開心又是異常有意義。于是我做了,父母真的很開心。看到父母開心的樣貌,我也異常開心、高興。當把自我的東西讓給別人,看到別人開心,自我也暗暗高興。
短短數百字的《三字經》,作為中國古代乃至近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蘊含的深刻哲理實在是夠我們去深入探究的。而他所包含的博大愛心,更值得我們去領會、去發揚光大。
細細品味《三字經》,我們能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到古人智慧的無窮與愛心的博大,領略大國學的精妙。
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弘揚中國人民的博愛之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6
我讀過很多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有歷史書,有科幻書等等。這些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還使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每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蘊含著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從小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許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經》真是中華文化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當我讀起《三字經》時,便會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句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席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時,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媽媽告訴我,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
黃香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父母的點點滴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呵護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著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干家務活……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學習、去努力做好!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孝順,什么是學習,什么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不斷成長、無所畏懼。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7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并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里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來環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后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于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對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游戲、逃學、說臟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于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么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么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8
放下電子書,重新開始翻看實體書,選了2本書《兩地書》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先看完的是后者,最直接的原因是后者更白話,除了生僻字,沒有太多需要翻查理解的典故歷史。
先說說《三字經》。我以前是沒有看過三字經的,所以雖然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對這個究竟講什么是沒有概念的。特別因為熟悉的部分只有開篇的一部分,在開始讀這本書之前,我還一度以為這是古人用來勸學樹立道德表率的。而事實上《三字經》包羅很廣,讓我越讀越有趣,也就很快讀下來了(此處很快是相對于另外一本書啊)。
《三字經》開篇就是要學習,強調教育,從小開始的教育。之后是要學些什么。最后再次強調要學習,無論年齡無論地位無論處境,都要學習。
孔子成名后還要向小兒學習,雖然我覺得此小兒只會耍小聰明
最吸引我的應該是古人蒙學都學什么。《三字經》里給出的順序是:品性,數數,常識,語文基礎(識字斷句),經&子集(精讀儒家,泛讀百家),歷史。其中常識部分涵蓋歷法、地理、農作物、家禽家畜、道德倫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經子集部分,簡略的介紹了儒家經典和其他各家中的幾家代表。歷史部分更絕,從三皇五帝一直敘述到明朝滅亡。背熟《三字經》,春秋戰國的文化以及歷史朝代更替,初中都能應付一二了。
首要要學習的是品性。
接下來要學習數數和常識。
在學習識字斷句之后,開始學經子集。
最后,要學史。
古人從小學的東西對我也是有些啟發的。無論古今,孩子首先需要培養的都是好的習慣。《三字經》所說的“親師友,習禮儀”現在也適用,當然現在把品相具化成各種具體的習慣。“首孝悌,次見聞”,品性比知識更重要。雖然我是學工科的,我也很贊同《三字經》中對歷史的重視,“考世系,知始終”,民族認同感應該是從民族的歷史開始的。
我希望我家娃是個對歷史感興趣的中國娃。
選《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而不是《三字經》來讀,當然是對自己的古文知識沒有信心,有個人幫你把涉及的人和事講的更明白點,總是好的。事實上,這本書真的很口語化,有點像作者錢文忠站在講臺上,有人把《三字經》遞過去,他就四句八句的讀下來,遇到有故事有來由的地方,就引申開來,說古道今。坐在講臺下的我,就跟著學習一下,看看哪本儒家經典有興趣拿來讀讀,再重溫一下已經許久沒碰過的中國古代史。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9
“人之初,性本善”,耳邊仿佛回蕩著幾百年前,私塾里的學童正咿咿呀呀地誦讀聲,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煉、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后,就沒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后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后還是沒能持之以恒。
《三字經》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小學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茍、認認真真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回想以前,真是慚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奧數題,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于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里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節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記起奧數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后來,我才發現其實題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卻因為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啊!學習不就在于勤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斷的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里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的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后感850字篇10
朋友們,你們聽過“三百千”嗎?它是三本中華第一啟蒙讀物,分別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三字經》又位居其首,自然是最重要的了。令人發笑的是我第一次見識這本偉大的書,既不是在學校,也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暑假的英語夏令營中接觸的。老師告訴我們《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了廣大人民,這不止是因為它有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四句一組。讀起來瑯瑯上口。 它的詞藻樸實無華,并能夠深入淺出地了解到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禮儀。
在文學講座課上,我們拜讀了這篇文章。我對其中一些句子的印象特別深刻,比如說 “首孝弟,次見聞。”,它的意思是: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我認為,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否則,你就不是一個大寫的人,而是一個外表是人,內心冷酷的冷血動物。還有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包含的意義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想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就像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在告訴我們蠶吐絲來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給人們吃。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來體現自己的價值,那就連小動物也不如了。
《三字經》告訴我們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和風、雷、雨、電,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這個世界。人類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知識,并以此來開拓更深、更廣泛的知識領域,不斷地改善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環境。《三字經》讓我懂得了為人處事的道理,了解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與濃郁的文化底韻.在同時也讓我結識了五千年來的名人。《三字經》包羅萬象,真不愧為中華兒童第一啟蒙讀物!
朋友們,如果你還沒有拜讀過這本著作的話,趕快到書店解解眼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