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三字經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梳理和表達,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什么才算好的經典三字經讀后感?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經典三字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
放下電子書,重新開始翻看實體書,選了2本書《兩地書》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先看完的是后者,最直接的原因是后者更白話,除了生僻字,沒有太多需要翻查理解的典故歷史。
先說說《三字經》。我以前是沒有看過三字經的,所以雖然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但對這個究竟講什么是沒有概念的。特別因為熟悉的部分只有開篇的一部分,在開始讀這本書之前,我還一度以為這是古人用來勸學樹立道德表率的。而事實上《三字經》包羅很廣,讓我越讀越有趣,也就很快讀下來了(此處很快是相對于另外一本書啊)。
《三字經》開篇就是要學習,強調教育,從小開始的教育。之后是要學些什么。最后再次強調要學習,無論年齡無論地位無論處境,都要學習。
孔子成名后還要向小兒學習,雖然我覺得此小兒只會耍小聰明
最吸引我的應該是古人蒙學都學什么。《三字經》里給出的順序是:品性,數數,常識,語文基礎(識字斷句),經&子集(精讀儒家,泛讀百家),歷史。其中常識部分涵蓋歷法、地理、農作物、家禽家畜、道德倫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經子集部分,簡略的介紹了儒家經典和其他各家中的幾家代表。歷史部分更絕,從三皇五帝一直敘述到明朝滅亡。背熟《三字經》,春秋戰國的文化以及歷史朝代更替,初中都能應付一二了。
首要要學習的是品性。
接下來要學習數數和常識。
在學習識字斷句之后,開始學經子集。
最后,要學史。
古人從小學的東西對我也是有些啟發的。無論古今,孩子首先需要培養的都是好的習慣。《三字經》所說的“親師友,習禮儀”現在也適用,當然現在把品相具化成各種具體的習慣。“首孝悌,次見聞”,品性比知識更重要。雖然我是學工科的,我也很贊同《三字經》中對歷史的重視,“考世系,知始終”,民族認同感應該是從民族的歷史開始的。
我希望我家娃是個對歷史感興趣的中國娃。
選《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而不是《三字經》來讀,當然是對自己的古文知識沒有信心,有個人幫你把涉及的人和事講的更明白點,總是好的。事實上,這本書真的很口語化,有點像作者錢文忠站在講臺上,有人把《三字經》遞過去,他就四句八句的讀下來,遇到有故事有來由的地方,就引申開來,說古道今。坐在講臺下的我,就跟著學習一下,看看哪本儒家經典有興趣拿來讀讀,再重溫一下已經許久沒碰過的中國古代史。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2
人們常說:“一本好的經典就是一個好朋友。”經典對人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經典往往能改變人得一生,而執著于看書和愛書的我,到今天讀過的經典已經不計其數了,使我受益無窮。
盛夏我坐在院子里,微風輕輕地吹著,朦朧的月色,手中捧著《唐詩三百首》愜意的漸漸沉入夢鄉。小時候我懷著激動地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圣潔的陽光照進來,于是我每天吟唱著:“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從此,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懷著一份不舍我邁出了年幼。如今,《三字經》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曠神怡,一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向往,對瀑布溢滿的憧憬。
我帶著對李白的崇拜,對杜少陵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經典,也對它更多了一份期望。我深深的沉入了經典里,暢游在這知識里,其樂無窮。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會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樂趣,貯藏更多的智慧……與經典作伴,與圣賢為友,做龍的傳人。
讀經典就是讀人生哲理,經典與我有約。經典是我成長的好朋友,它不斷的孕育著我的心靈。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3
最近,我讀了《三字經》,感覺十分有趣。它講了人性的趨向。人性本善,但人性受環境的影響。它還講了“五行”相生相克,以及從伏羲開始到現代的文明發展和歷史動態,還有四書五經。因此,當你具備了里面的各種要求時,你就會成為一個文質彬彬的人,受到人們的愛戴、歡迎。
開始讀《三字經》,看不懂它在講什么,猶如置身云霧之中,看不清前方。可當我漸漸深入《三字經》、漸漸懂得《三字經》的意思時,卻靈光一閃,一下子有了辦法,才發現《三字經》的高深精湛,才發現書不是你想的那樣只是用文字和標點符號跟空格組成的一壘厚厚的白紙那么簡單。當你真正知道它的意思時,你才看到面前的龐然大物。
讀了《三字經》,我知道了很多。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4
小時候,我就會背三字經,不認識一個字兒,更不知道其中蘊含的意義。
這個寒假,我媽給我買了一本注音版的《三字經》,我自豪地發現,里邊的字絕大多數我已經認識了,即便不認識,我通過拼音也能輕而易舉地把它讀出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讀得正起勁兒時,我媽突然問了我一句話:“你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我媽一句話就把我問懵了,我連連搖頭。我媽輕輕地在我身邊坐下,耐心地幫我解釋其中的意思,還給我講起了其中的故事,如《孟母三遷》,講完故事我媽還告訴我,她為我選擇慈吉小學,就是希望這個好環境,能讓我好好學習。我特別喜歡我們的慈吉小學,心里真的很感謝我媽的良苦用心。
春節聯歡晚會上,我還聽到了趙文卓叔叔和一群少林小子一起表演武術《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我在《三字經》里也讀到過,我媽又告訴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我真喜歡看《三字經》,它讓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道理。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5
今天,我讀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經》,有人說我真是百看不厭,我想,大概是這樣吧。因為,這里的每一句都有著它深刻的道理。比如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杵;融四歲,能讓梨;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我很喜歡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杵。并且,我還知道關于這句話的一個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是調皮,由于住的比較偏僻,有很多的人都從這條路上送去世的人,孟子和他的小伙伴,就學著這些人的樣子,堆一個小土堆,立上一塊小石頭,放一些小石子在旁邊,然后不停的哭。孟母看了,便搬了家,搬到了一個靠近菜市場的地方,可孟子很快和這里的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們學著賣肉的,也吆喝起來,孟母搖了搖頭,便又搬家,這次,孟母住在了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本想這下孟子應該好好學,沒想到,孟子卻逃課,回到家中,見媽媽正在織布,孟母看到后,心很痛,拿起剪刀就把織好的布剪斷了,孟子不理解的看著媽媽,孟母對孟子說:“你就像這布,我織到一半就把它剪斷,我不就是半途而廢嗎!你也是一樣的。”孟子聽了,淚流滿面,說:“媽媽,我一定會好好學的。”便跑回了學堂。
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做什么事,不要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除了干一些壞事)還告訴了我們,不要學一些不適合我們的東西,一定要學一些好的東西,做一個好的自己,一定要學會約束自己。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6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故事:一位媽媽因為結婚,晚年紀大才生了一個兒子。因此十分寵愛他。
有一天,他發現同桌有一塊很好的寫字板。于是沒經人同意就拿回家,媽媽問他發生什么事。他一五一十的告訴她,媽媽沒有罵他,反而還說這是好事。過了不久,兒子從別人院子里拿了一件衣服。媽媽說:”我的兒子真能干,以后多那兩件。“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偷人家東西一點都不難為情。過了幾年,他的膽子也大了。偷東西判了死刑。
在他要被砍頭時,他要求和媽媽說幾句話,誰知道他要掉了媽媽的耳朵。兒子說:”當初我偷寫字板的時候,你對我又打又罵,我就不會有今天了。“
生養了兒女不加以教導,這是做父母的錯。
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7
從小爺爺就交我背誦《三字經》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的知識;
這本書里有原文欣賞、精彩解說、舉例講故事。例如第一句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別不多。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每個人受所處環境的不同影響,接受教育的不同程度,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之分,形成了有善有惡的分別。就如孟母三遷的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學下葬祭祀人的樣子,孟母就把家搬到了街市旁,可孟子又學小商販的叫賣聲,孟母又把家搬到校舍旁,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了。
《三字經》這本書讀起來朗朗上口,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7
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很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會教我們知識,也會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開篇就講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很清楚,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時候,這種天性人人都很相近,但長大后,受環境和教育的不同影響,人的性情才有了差別。我覺得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在和諧社會環境,良好的教育氛圍,做一個善良的人。“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意思是做人首先要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是多見識天下事理,懂得計算、計量,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我覺得這句話告訴我要做一個尊老愛幼,懂禮數的好孩子。
讀完《三字經》,讓我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8
“人之初,性本善”,耳邊仿佛回蕩著幾百年前,私塾里的學童正咿咿呀呀地誦讀聲,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煉、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有一次,我計劃每次寫完作業就要檢查,提高正確率。開始時我還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一遍,檢查出些小問題。三四天后,就沒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兩下,就做別的事去了。湊巧“屋漏又逢連夜雨”,有幾天作業特別多,我一寫完連看也不想看了,熱情從沸點降到冰點。后來幾天又偷懶,隔兩天檢查一次,最后還是沒能持之以恒。
《三字經》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我們是小學生,愛玩是我們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戲。學習時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茍、認認真真的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回想以前,真是慚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奧數題,每一道題就像一座座迷宮,讓人看得一點頭緒都沒有。于是,我就懊惱的丟下它們去看電視了。然而,我的腦海里卻一直沒有丟下那一座座迷宮,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電視節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緒帶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記起奧數題還沒做,心中一陣緊張,沒辦法,只能挑燈奮戰把它們做完了。后來,我才發現其實題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卻因為偷懶沒有認真思考。看來真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啊!學習不就在于勤嗎?要是學習不勤奮,再聰明也沒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斷的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里面還有許多精彩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斷的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9
從幼兒園開始,媽媽、爸爸和老師就讓我不斷地接觸了不少國學經典,如:《三字經》、《論語》、《增廣賢文》、《弟子規》、《三十六計》……
到現在我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了,這些經典的中華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貨幣,陸續存入我這個大腦銀行,伴隨著我健康成長,從中受益。在所接觸的國學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三字經》了。第一次見到它應該是從三歲多開始的,那時候我還小,什么也不懂,但是很樂意參加每天睡覺前的“親子活動”——全家誦唱《三字經》!媽媽讀一句,我就跟著讀一句,爸爸背上句,我就接下句,只覺得像在讀順口溜一樣,朗朗上口。有時我們讀著讀著,居然還搖頭晃腦地唱了起來……
那時我還不明白媽媽為什么把《三字經》作為我的“訓蒙”讀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時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布:“我會寫‘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寫胖一點就變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過了一會兒,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學的第一個寒假,班主任李老師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寒假作業——背誦《三字經》。因為腦海中有似曾相識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學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幾天的時間就全部背完了。
這一次,我的收獲可真不小,不但比別人認識的生字多,還閱讀了“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獻之練字”等許多勵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長輩、勤奮學習、從小立志的重要。到了今年三年級假期的一個傍晚,因為不滿媽媽的嚴厲批評而悶悶不樂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書柜里找到了它——我的良師益友《三字經》。當“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些親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簾時,心里變得十分沉靜,回想起自己的過錯和長輩們為我付出的一切,終于體會到了媽媽的用心良苦。
現在,國學誦讀已經成為了我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暢游在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里,融入到古圣先賢仁義禮信的心靈中,我明白了這些經典就像春天的種子,播種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發芽、長葉開花,始終伴隨著我的成長,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短小精悍、膾炙人口的《三字經》,可謂是家喻戶曉。這里面蘊含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這個暑假,我對它可謂是頂禮膜拜。
其中,最令我映象深刻的是“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講得就是孫敬和蘇秦刻苦學習的事。孫敬年少好學,讀書時,時間長了,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來。于是,他每次讀書時都會找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粱上,下邊這頭就跟自己的頭發拴在一起。這樣,每當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時,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一疼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一定會把《三字經》上的知識時時刻刻都牢記在心,避免一些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不該犯的錯誤,自己的學習不能放松。同樣,在做人、行事方面,《三字經》中用精簡的語言涵括的深刻道理同樣使我受益匪淺。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1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后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講的是古圣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己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么累這么認真地學習,可以留著一些知識以后慢慢學。可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著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只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并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不過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后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不過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三字經》真的讓我收獲頗多,希望大家都可以認真的讀一讀!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2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易讀、易記、易理解。《三字經》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歷史故事、道理常規。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
里面的故事都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們必須得活到老學到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后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時候,父母、老師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就是說人在小時候,性格本來是善良的,他們的性格十分相近,長大后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性格便相差甚遠。這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親人的悉心教導,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軌。這些都是教育的功勞,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經》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論理道德。謙讓就是這數不勝數的道德中的一種。只有四歲的孔融懂得讓梨,知道自己的歲數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這就是一種美德。比如黃香溫席的故事就流傳千古,婦孺皆知,每個人都被黃香的孝順感動了。
《三字經》中包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里出現的國家有:夏、商、周、秦、楚、齊、燕、趙、魏等國家,這些國家中,出現了許多賢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條,雖然在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許多深受百姓愛戴的明君,可昏君也有不少,如隋煬帝——楊廣。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顧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開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恥的,惡人有惡報,最終,隋朝毀在了他的手里,是他把父親建立起來的隋朝斷送了。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在治理國家,這個國家有朝一日一定會興起。但是國家如果國家由昏君接手,這個國家就處于逐漸衰敗的狀態,最后滅亡。這就是國家為什么有興也有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敘述完后,接著就是那些勤學苦讀的人。孫康、車胤他們倆一個利用雪的反光來讀書,一個是靠螢火蟲的光亮來讀書,他們雖然家貧,但是他們人窮志不窮,這就是那些勤奮讀書的人共同的特點,他們能如此的勤奮刻苦里我敬佩!
講完了所有的故事,我選一句語句來鞏固鞏固,比如說:曰仁義,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穩。就是說仁義理智信這五常是不允許混亂的。書中說仁義禮智信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但在現代社會上,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數,所以我們要有禮貌,做新時代的少年。
《三字經》里面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學好《三字經》,傳承優秀的中華精神,并發揚光大!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3
這個學期通過讀背《三學經》這本書我知道了: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這句話的含意是:只要勤勉積極就會成功,嬉戲懶惰是沒有好處的。好好記住,積極上進。
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叫《鐵杵成針》。內容是: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傳說他小時候讀書并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到外面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奶奶在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李白很奇怪,問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不理解,這么大的鐵棒什么時候才能磨成針呢?可老奶奶卻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深受啟發,從此以后開始發奮學習,終于成為天下著名的詩人。
我成到:讀書必須勤奮,千萬不能因為貧玩而荒廢了學業。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4
我從小就喜歡讀《三字經》。我也一向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筆記觸。
“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此刻要勤奮好學,不懂九月不恥下問,讀書務必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透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明白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務必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著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經過讀《三字經》讓我明白了:“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為明白了這些職責,明職責,負職責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每個人都就應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秘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期望與奮斗的結合,那么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透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滿足。
讀了《三字經》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能夠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5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三字經》。我想大家對這本書都不陌生吧!這本書是我兩歲的時候,媽媽給我買的。那時候的我也只能說會背,還不能理解每個故事的意義。現在重新認真的讀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濃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書中的故事讓我知道古人是如何尊師重道,知錯能改,勤儉節約的。
我最喜歡李白的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干什么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后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后來成為了大詩人。
故事雖短意義卻很深刻,我堅信通過我的努力學習,我會比古人做的更出色。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6
今天媽媽讓我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進遠“……這句話小朋友們都知道,這就是三字經的經典”臺詞“。
背誦三字經,是我們這學期剛開始的,可三字經的含義,誰又都能理解呢?他寫的是人的善、惡、孝禮,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他一直告訴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親近老師和同學,并且要不恥下問。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礎。
趕快拿起《三字經》,相信你的收獲比我更多喲!!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7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人人都讀書,如果方法不對,就會讀不懂,越讀越糊涂。要有方式方法的讀書,才能理解快書中的意思,從中有所收獲。歐陽修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每天定量計字,積少成多,學到了大量的知識。
在我的學習中,就有一些好的方法,讓我事半功倍。比如呂老師教我們在寫作文之前,先做思維導圖,捋清思路再寫作文就很容易了。首先要確定寫作的主題,之后要圍繞這個主題分成幾個部分,再對這幾個部分詳細的描寫。對一個部分詳細描寫時,還要做幾級細分,用什么樣的詞語,用什么樣的修辭方法,更能把這部分寫的生動形象。就這樣,從寫作主題分支到詞語,一級一級,構成了一個框架,注入血液,填上皮膚,一篇生動形象的作文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種學習方法讓我的思路更加清晰,使我能更快更好的寫出文章,提高了我的習作水平。作者:吳朋霖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8
我從幼兒園開始就讀了《三字經》了。當時,我讀來讀去就只為了一個目的:好玩。現在到了小學,我們學到了國學,我才慢慢的看起《三字經》來……
其實許多人說《三字經》是很無聊的,我剛開始也這么認為,可到了今天,我認真的讀了讀《三字經》,發現了里面許多的知識。
我最喜歡里面的一句:“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因為這句話的意思令我很受感染,意思就是:“狗在晚上看家,雞在早晨叫醒人們,人如果不學習,怎么能成人呢?”
也是,如果不學習,就連一個做人的資格也沒有,何談在社會上發展呢?
接下來的這句,是上一句話的后面一句:“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的意思也讓我深受感染:“蠶會吐絲,蜜蜂會制造蜂蜜,人不學習的話,還不如這些動物。”是呀,許多動物會為人類制造東西,而有些人呢,只是社會上的廢物。還不如這些辛勤勞動的動物們呢。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19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后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里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篇20
寒假中我讀了國學經典《三字經》這本書,感受頗多,下面和大家說說。
我覺得古人很聰明,別看那一組組句子只有三個字,可卻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大道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趁著年少時用功學習,不要等老了無所作為而后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的句子和道理還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句話。它講述的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令家長們驚訝的故事,這么小的年紀就已經知道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知道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再想想自己以前都是只想著選最好的吃,感到很是慚愧,媽媽對我說:“你現在能體會這個道理也不遲,相信你也會慢慢改變進步。”我心里想:“以后我要向孔融學習,更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的收獲真不小,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我感覺自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