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
讀后感通常是指對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等閱讀材料在閱讀之后的感受和感想,是對閱讀材料的一種直觀和主觀的反應。怎樣寫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里提供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分享,供大家參考。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1
看了這部戲劇,很容易把它與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作比較。大體內容均是在兩個家族的阻礙下雙雙殉情。在我看來,兩部愛情故事的不同之處更值得玩味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是在凱普萊特家的舞會上結識的,并且很快便墜入愛河,可謂一見鐘情;而《梁祝》卻嚴格遵守了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這可以從側面映射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方含蓄蘊藉,西方顯得跳躍性強,更加直截了當。
如果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么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就有一支殘破的獨木橋。在勞倫斯神父的幫助下,朱麗葉本可通過假死藥在墓中相會羅密歐,永不分開。可陰差陽錯,羅密歐未得傳信,不幸在墓前飲鴆而亡,朱麗葉也隨夫而去。那獨木橋本可使兩人相會,卻中途斷裂,有情人難成眷屬,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2
羅密歐死了,死于一杯毒藥。
朱麗葉也死了,死于一把尖刀。
同時死掉的,還有他們的感情。他們再也不能一齊跳舞,羅密歐再也不會牽著朱麗葉的手甜言蜜語,朱麗葉再也不能趴在窗邊對羅密歐朝思暮想。
但我們還總是愿意堅信他們死后還會在一齊。在一齊讀書,在一齊看夕陽。正因他們有著至死不渝的真愛。
巴里斯是個徹頭徹尾的傻瓜,他是整個杯具中最無辜的犧牲者,他甚至到死都不知道他所謂的“妻子”不僅僅不愛他,甚至厭惡他。他甚至到死都認為自己是個英雄,是為了保護未婚妻而死的。一個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死的人還不叫傻瓜?他認為自己是親王的近親,他有權利,有金錢,他就能夠褻瀆感情,他忽略了感情,直接就想要婚姻,事實證明他這樣做的結局非但不幸福,甚至還很悲慘。一個這樣的人還不叫傻瓜?
好在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化解了彼此的仇恨,這些可憐的人們,直到看到自己愚蠢的行為釀下了多大的惡果之后才肯放下彼此的“尊嚴”與仇恨,才肯心胸開闊平靜地生活。但畢竟,他們醒悟了,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能夠讓人們心中得到些許安慰的結局。
我想,只有維洛那的那兩座純金雕塑能夠告訴我答案——所有問題的答案。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3
今天,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同學來說,不是什么特別的日子,但是對三到五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可是他們這一學期最重要的日子,那就是——期末考試!
上午因為不要排練,我在家里睡了個大懶覺,到了中午才往學校里趕。吃了午飯后,還需等他們考完語文,我們才開始排練。
看書看的有些疲勞后,我便決定和那些語文免考的人一起去演播廳看電影。
語文考試的時間可真長,完全可看一部電影!動畫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便是我有幸看到的好影片。
這部電影中,除了主角外還穿插了小矮人、福爾摩斯等人物。電影中的人物,全是用瓷器打造而成。電影情節設計精妙,通過一個一個的瓷器小人表達了電影中人物的心靈,有的空虛,有的一直追隨著夢想,同時也融合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考。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迪士尼的另一部電影《瘋狂動物城》。《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一位人物福爾摩斯的心境和心情,與《瘋狂動物城》中間的狐貍尼克的心態變化大相徑庭。電影雖說全是用童話形式呈現的,人物也都是用橡皮糖或者是瓷器做的.,但影片以它獨有的魅力吸引了孩子們,我想它也同樣值得有心的成人們來觀看。
整部電影,結局十分美滿,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值得大家一看。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4
“清晨帶來了凄涼的和解,太陽也慘淡的在云中躲閃。大家先回去發幾聲感慨,該恕的該怨的再聽審判。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這莎士比亞的經典劇目《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人們發現這對相愛的戀人死在了凱普萊脫佳的墓地里,一名主持大局的親王發出的最后的感慨。合上書的我,一種莫名的悲傷和憤怒相互糾纏著從心底油然而生。我不禁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什么樣的人心啊?
命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對注定相愛的戀人卻分別出生在一對仇人的家里。長大以后的它們一見鐘情,可未滿14歲的朱麗葉在建到羅密歐后僅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敵,今日的情人,這場戀愛怕是要種下禍根。”這難道是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該說的話嗎?我想那不是,從小被家人不斷灌輸著“蒙太玖家的人是我們世代的仇敵”如此可怕的想法,就不難理解本應十分單純的少女心會變得如此憂郁和無奈。此時仇恨所帶來的極大的恐懼已經遠遠超過了她與羅密歐的愛情……仇恨?仇恨!對了,就是仇恨!是仇恨使他們悲慘凄涼的殞滅,是仇恨使得兩家原本善良的家仆們開始互相殘殺,這該死的仇恨,甚至連無辜的小城人民也不肯放過:在他們圣潔的雙手和心靈上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揮灑下了一個又一個無辜者的鮮血!這是一股強烈的邪惡力量,足以控制人的心智和理智。這該死的仇恨!
男主人公羅密歐在書中可謂是“一大堆鵝卵石中閃著光的藍寶石”。羅密歐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卻沒有繼承封建傳統和思想,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脫離了封建家庭,成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真誠、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顆博愛的心;他追求一種自由、自主、美好愛情生活,哪怕是“錯愛”了仇人的女兒也毫不退縮;他沒有門戶之見,愛上了朱麗葉,就把凱普萊脫的家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對愛情忠貞不渝,為了愛情和愛人,他甘愿被放逐他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殺,他的愛情面臨“風險”的時候,他奮不顧身的為朋友報仇,卻使自己的愛情遭遇了一場不小的劫難,顯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愛情磨難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節中,他那人文主義者的精神和氣質才得以充分的展示。而女主人公朱麗葉只是一個未滿14歲的貴族小姐,可她勇敢、堅強、智慧,沖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膽地愛上了羅密歐,這種但是在當時庸俗的上層社會的小姐們中是十分難得的。
可就是這一切的一切,在那種封建保守的社會環境中是絕不容原諒的,才促使他們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毀滅。可見封建的思想和傳統,不僅僅會控制人的內心,在某種時候它更會成為一把殺人的利器啊!
真是不知道該如何理解這個結局。如果它是個悲劇,可男女主角雖然死了,可他們的愛情卻成為了永恒,并且因為他們的死亡化解了凱普萊脫何蒙太玖兩家多年的恩怨;可如果這個完美的結局,但為了化解宿愿而犧牲一對戀人的生命,這又是否值得?但無論它是有缺憾的還是完美的,它早在400多年前就成為了傳世的經典之作,人們在乎的不是它的結局如何,而是書中的男女主角追求理想、愛情、自由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讀者,這才是這部書的魅力所在!就讓這份魅力,這份美好,永遠地傳遞下去,永遠……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5
“清晨帶來了凄涼的和解,太陽也慘淡的在云中躲閃。大家先回去發幾聲感慨,該恕的該怨的再聽審判。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這 莎士比亞的經典劇目《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人們發現這對相愛的戀人死在了凱普萊脫佳的墓地里,一名主持大局的親王發出的最后的感慨。合上書的我,一種莫名 的悲傷和憤怒相互糾纏著從心底油然而生。我不禁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什么樣的人心啊?
命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對注定相愛的戀人卻分別出生在一對仇人的家里。長大以后的它們一見鐘情,可未滿14歲的朱麗葉在建到羅密歐后僅說出了這 樣一段話:“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敵,今日的情人,這場戀愛怕是要種下禍根。”這難道是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該說的話 嗎?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6
羅密歐死了,死于一杯毒藥。
朱麗葉也死了,死于一把尖刀。
同時死掉的,還有他們的感情。他們再也不能一齊跳舞,羅密歐再也不會牽著朱麗葉的手甜言蜜語,朱麗葉再也不能趴在窗邊對羅密歐朝思暮想。
但咱們還總是愿意堅信他們死后還會在一齊。在一齊讀書,在一齊看夕陽。正因他們有著至死不渝的真愛。
巴里斯是個徹頭徹尾的傻瓜,他是整個杯具中最無辜的犧牲者,他甚至到死都不知道他所謂的`“妻子”不僅僅不愛他,甚至厭惡他。他甚至到死都認為自我是個英雄,是為了保護未婚妻而死的。一個不知道自我為什么會死的人還不叫傻瓜?他認為自我是親王的近親,他有權利,有金錢,他就能夠褻瀆感情,他忽略了感情,直接就想要婚姻,事實證明他這樣做的結局非但不愉悅,甚至還很悲慘。一個這樣的人還不叫傻瓜?
好在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化解了彼此的仇恨,這些可憐的人們,直到看到自我愚蠢的行為釀下了多大的惡果之后才肯放下彼此的“尊嚴”與仇恨,才肯心胸開闊平靜地生活。但畢竟,他們醒悟了,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能夠讓人們心中得到些許安慰的結局。
我想,只有維洛那的那兩座純金雕塑能夠告訴我答案——所有問題的答案。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7
看了這部戲劇,很容易把它與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作比較。大體內容均是在2個家族的阻礙下雙雙殉情。在我看來,兩部愛情故事的不同之處更值得玩味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是在凱普萊特家的舞會上結識的,并且很快便墜入愛河,可謂一見鐘情;而《梁祝》卻嚴格遵守了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這可以從側面映射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方含蓄蘊藉,西方顯得跳躍性強,更加直截了當。
如果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么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就有一支殘破的獨木橋。在勞倫斯神父的幫助下,朱麗葉本可通過假死藥在墓中相會羅密歐,永不分開。可陰差陽錯,羅密歐未得傳信,不幸在墓前飲鴆而亡,朱麗葉也隨夫而去。那獨木橋本可使兩人相會,卻中途斷裂,有情人難成眷屬,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在《羅朱》中,戲劇沖突描寫得也十分到位。當朱麗葉得知哥哥提伯爾特被羅密歐殺死后,慶夫之生、悲兄之死的感情同時而來,讓她不知是喜是悲。“滴滴細流本是悲哀傾注卻呈獻給喜悅”,這分明是朱麗葉內心的哀號。不過最終羅密歐被放逐的痛苦仍占了上風,進1步表現了朱麗葉對羅密歐的愛。
看書并不是單純地看書中人物的卿卿我我,或打打殺殺。這是1種很不成熟的閱讀方式。一部書籍之所以能夠萬古流芳,不只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更在于它的歷史意義。莎翁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凱普萊特夫人對帕里斯的贊美,羅密歐對放逐的感慨稱,可以充分地看出莎翁對人性與人的價值的肯定,這在當時對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是極有價值的。而我想羅朱的死,也是莎翁對封建勢力的代表—蒙太古與凱普萊特2大家族扼殺人性扼殺愛情的控訴吧!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8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重要代表作品,也是莎翁愛情悲劇的經典作品。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分屬維羅納的蒙太古與凱普萊特這互相敵視兩大家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因此而歷盡艱辛。他們一位是家中的少爺,另一位是深閨的小姐。命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對注定相愛的戀人卻分別出生在一對仇人的家里。長大以后的它們一見鐘情,可未滿14歲的朱麗葉在建到羅密歐后僅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敵,今日的情人,這場戀愛怕是要種下禍根。”這難道是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該說的話嗎?我想那不是,從小被家人不斷灌輸著“蒙太玖家的人是我們世代的仇敵”如此可怕的想法,就不難理解本應十分單純的少女心會變得如此憂郁和無奈。此時仇恨所帶來的極大的恐懼已經遠遠超過了她與羅密歐的愛情……仇恨?仇恨!對了,就是仇恨!是仇恨使他們悲慘凄涼的殞滅,是仇恨使得兩家原本善良的家仆們開始互相殘殺,這該死的仇恨,甚至連無辜的小城人民也不肯放過:在他們圣潔的雙手和心靈上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揮灑下了一個又一個無辜者的鮮血!這是一股強烈的邪惡力量,足以控制人的心智和理智。這該死的仇恨。
羅密歐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卻沒有繼承封建傳統和思想,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脫離了封建家庭,成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真誠、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顆博愛的心;他追求一種自由、自主、美好愛情生活,哪怕是“錯愛”了仇人的女兒也毫不退縮;他沒有門戶之見,愛上了朱麗葉,就把凱普萊脫的家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對愛情忠貞不渝,為了愛情和愛人,他甘愿被放逐他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殺,他的愛情面臨“風險”的時候,他奮不顧身的為朋友報仇,卻使自己的愛情遭遇了一場不小的劫難,顯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愛情磨難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節中,他那人文主義者的精神和氣質才得以充分的展示。
女主人公朱麗葉只是一個未滿14歲的貴族小姐,可她勇敢、堅強、智慧,沖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膽地愛上了羅密歐,這種但是在當時庸俗的上層社會的小姐們中是十分難得的。可就是這一切的一切,在那種封建保守的社會環境中是絕不容原諒的,才促使他們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毀滅。可見封建的思想和傳統,不僅僅會控制人的內心,在某種時候它更會成為一把殺人的利羅密歐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卻沒有繼承封建傳統和思想,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脫離了封建家庭,成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真誠、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顆博愛的心;他追求一種自由、自主、美好愛情生活,哪怕是“錯愛”了仇人的女兒也毫不退縮;他沒有門戶之見,愛上了朱麗葉,就把凱普萊脫的家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對愛情忠貞不渝,為了愛情和愛人,他甘愿被放逐他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殺,他的愛情面臨“風險”的時候,他奮不顧身的為朋友報仇,卻使自己的愛情遭遇了一場不小的劫難,顯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愛情磨難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節中,他那人文主義者的精神和氣質才得以充分的展示。而女主人公朱麗葉只是一個未滿14歲的貴族小姐,可她勇敢、堅強、智慧,沖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膽地愛上了羅密歐,這種但是在當時庸俗的上層社會的小姐們中是十分難得的。可就是這一切的一切,在那種封建保守的社會環境中是絕不容原諒的,才促使他們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毀滅。可見封建的思想和傳統,不僅僅會控制人的內心,在某種時候它更會成為一把殺人的利器。
小說畢竟是小說,它可以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它絕不可能會是現實生活的復制。現實生活畢竟是現實生活,沒有書中的故事那么動人與甜蜜,也沒有書中的世界那么地溫馨和可怕,生活中能夠說得出這種肉麻的甜言蜜語來的會讓人感到是那么的可怕,蜜里藏刀讓人躲閃不及在無形中、不知不覺中成為愛的奴隸,成為愛的犧牲品。我們可以想象甜言蜜語,可以享受書中、電視劇中、電影中的甜言蜜語,可以和主人公們共同分享他們甜蜜的愛情生活,可是現實中并不讓我們擁有著太多的甜蜜生活,只會讓我們在剛嘗到甜頭的時候,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再加上酸甜苦辣或其他的味道,讓你不知所措,甚至是迷失在愛的港灣,成為一只孤獨飄泊的小舟,也或許正是因為這些混雜的味道才能讓我們更加地感受到愛的甜美吧!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9
對于這本由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悲劇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我早有耳聞,故事故事也略知一二,但真正的閱讀還是在這個寒假中完成的,帶著一點好奇與不耐煩閱讀這本書后,不耐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對于這對戀人的敬佩和同情,這份凄涼傳承了四百多年,令人也深受感染。
書中的故事應該都聽過了吧,講述的是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個存在宿仇的家族。蒙太古家族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家族的女兒朱麗葉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兩在聚會上一見鐘情,都明白了對方是我想要的人,于是在勞倫斯神父的見證下秘密的舉行了婚禮,后來羅密歐為了幫朋友報仇,殺死了朱麗葉的堂哥,結果被驅趕了出去。后來朱麗葉被強迫嫁出去,勞倫斯神父出謀劃策,讓朱麗葉假死躲過婚禮,結果羅密歐信以為真,在朱麗葉的墳墓前殉了情,朱麗葉假死之后,看到了殉情的羅密歐,也跟隨所愛的人的腳步,走了。最后兩個世仇家族放下了恩怨,和好了。
愛情,在這個稚嫩的年齡,我讀不懂,但借用元好問的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話正符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不朽的,是恒古不滅的。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10
以前,我曾讀過不少觸動人心的書籍,但它們無法跟《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本能震撼心靈的圖書。
自從那一次狂歡節舞會,上帝很頑皮地讓羅密歐和朱麗葉相遇,還讓愛情之劍不知不覺射中他們。命運總是那么那么殘酷,他們的家族竟是仇家,這種愛是不能允許的。最后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起牽手永遠離開了這世間。
我覺得羅密歐是一個癡呆的人,癡癡愛著朱麗葉,癡癡地忘記自己家族和她的家族是仇敵……可為了她,自己不顧殺生之危險去看她。為了她,自己不怕被驅逐而殺了想要把自己和朱麗葉剝離的'朱麗葉哥哥……
而朱麗葉確是一個傻人,傻傻喜歡羅密歐,傻傻的答應羅密歐與她秘密結婚……但為了他,自己時時刻刻擔心他會不會招來殺生之禍。當羅密歐被驅逐之時,自己卻被逼婚,朱麗葉為了他,不怕那一瓶“假死藥”是神父給的毒藥喝了下去……
可付出那么多都是沒有用的,在朱麗葉假死這一段時間,羅密歐悲痛無比,生不如死。他來到她的墳塋中,服下毒藥,倒在了朱麗葉的身旁。當朱麗葉醒后,趕來的神父告訴她了一切,朱麗葉臨終前的一句遺言是感人的:與其讓我活在這個沒有羅密歐的世界,還不如直接去那一個世界吧,死便是上天的恩賜,羅密歐,我來了!
這篇小說在我心中已經不再是小說了,它是我保留在記憶里的珍藏回憶。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11
看了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感想頗深。在我的定義里,這篇戲劇自始至終都圍繞著兩大主題——情與仇,愛與恨。
“我們第一次見面,卻好像認識了一萬年之久。”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這樣,雖然兩人眼睛與眼睛的對視的那一瞬間,那一剎那,是如此的短暫,但心與心的觸動卻是永遠。
“否認你的父親,拋棄你的姓名吧……如果你愿成為我的愛人,我也不愿再姓凱普萊特了。”——朱麗葉的黑夜表白,雖然樸實但卻真摯。讓我們看到了一顆純潔的心,伴隨著熱焰的波濤在愛的名義下洶涌澎湃。
尼采說過:愛和死,永恒一致,求愛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當朱麗葉得知自己心愛的羅密歐殺死了親哥哥后,她是痛不欲生,但她的淚不是為哥哥,而是為了愛人而流。看到這里,我真的很喜歡,很欣賞朱麗葉,或許我們不應為了愛人而拋棄親情。但就我個人理解,親人中有好但也有壞的,可愛人是始終如一愛你的人,世間歌頌愛情的詩歌遠多與親情。然而羅密歐與朱麗葉正是所有愛的精髓,他們的愛是真愛。且他們的真愛也超越了個體的存在,與所愛對象融為一體,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本身。他們的愛表示了一份忠貞。當羅密歐得知自己心愛的朱麗葉的死訊后,義無反顧地奔向墓地與愛人同歸于盡。“死在自己心愛的人身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敬佩羅密歐。而當朱麗葉醒來,發現羅密歐為了自己而死,也帶著微笑撲向了羅密歐那開殼的匕首的懷中——死了。她的微笑也許是欣慰——自己的愛人為了與自己永恒,服毒自殺,就在自己的身旁;也許是安詳,終于,終于可以和自己心愛的人永遠的在一起了!
雖然他們的情化解了仇,但他們也隨愛而死。愛與死的內在統一是世間永恒的主題:只有死亡的毀滅中才體會得到令人顫栗的極度之愛!也正是在愛的狂潮中,才深切感受到死亡陰影的逼近。死賦予愛以深刻的內涵,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中,如果沒有死,愛會變得蒼白,膚淺。也正是他們的死亡提升了他倆愛的無比珍貴的價值。
或許他們在愛中的死亡,在死亡中的愛,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讀后感羅密歐與朱麗葉篇12
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戀人的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戀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濤。它又是最智慧的瘋狂、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夢本來是癡人腦中的胡思亂行,它的本質像空氣一樣稀薄。
它變幻莫測,就像一陣風,剛才還在向著冰雪的北方求愛。
忽然發起惱來,一轉身又到雨露的南方來了。
凡事三思而行,跑的太快是會滑倒的。
充實的思想不在于言語的富麗,只有乞兒才能夠計數他的家私。
適當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過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
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傷疤!
我唯一的愛來自我唯一的恨。
不要指著月亮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
在命運之書里,我們同在一行字之間。
我們耽誤時光,好比白晝點燈一樣。
太快和太慢,結果都不會美滿。
在悲哀里度過的時間似乎是格外長的。
玫瑰不叫玫瑰,亦無報其芳香。
濃烈而又悲慘的愛情
——[英]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可能是喜劇的原因,文章的感情特別的充沛,一上來男女主就一見傾心,整體感情爆發的很快,雖然不符合現實,但更多地突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結局無疑是悲慘的,雖然最后兩大世家放棄了世仇,卻是以血的代價換取的。
世事的發生都是由很多的湊巧和不湊巧所疊加的。作為故事的一部分,不論主角亦或是配角都是沒有上帝視角的,這就注定沒有人可以預判結局,站在高處統籌全局。時間的推進各自安排著每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