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
通過寫讀后感,人們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人們拓寬知識面,提升學識和素質。寫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帶來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1
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戀人的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戀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濤。它又是最智慧的瘋狂、咽喉的苦味,吃不到嘴的蜜糖。
夢本來是癡人腦中的胡思亂行,它的本質像空氣一樣稀薄。
它變幻莫測,就像一陣風,剛才還在向著冰雪的北方求愛。
忽然發起惱來,一轉身又到雨露的南方來了。
凡事三思而行,跑的太快是會滑倒的。
充實的思想不在于言語的富麗,只有乞兒才能夠計數他的家私。
適當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過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
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傷疤!
我唯一的愛來自我唯一的恨。
不要指著月亮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
在命運之書里,我們同在一行字之間。
我們耽誤時光,好比白晝點燈一樣。
太快和太慢,結果都不會美滿。
在悲哀里度過的時間似乎是格外長的。
玫瑰不叫玫瑰,亦無報其芳香。
濃烈而又悲慘的愛情
——[英]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可能是喜劇的原因,文章的感情特別的充沛,一上來男女主就一見傾心,整體感情爆發的很快,雖然不符合現實,但更多地突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結局無疑是悲慘的,雖然最后兩大世家放棄了世仇,卻是以血的代價換取的。
世事的發生都是由很多的湊巧和不湊巧所疊加的。作為故事的一部分,不論主角亦或是配角都是沒有上帝視角的,這就注定沒有人可以預判結局,站在高處統籌全局。時間的推進各自安排著每個人的命運。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2
看了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感想頗深。在我的定義里,這篇戲劇自始至終都圍繞著兩大主題——情與仇,愛與恨。
“我們第一次見面,卻好像認識了一萬年之久。”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這樣,雖然兩人眼睛與眼睛的對視的那一瞬間,那一剎那,是如此的短暫,但心與心的觸動卻是永遠。
“否認你的父親,拋棄你的姓名吧……如果你愿成為我的愛人,我也不愿再姓凱普萊特了。”——朱麗葉的黑夜表白,雖然樸實但卻真摯。讓我們看到了一顆純潔的心,伴隨著熱焰的波濤在愛的名義下洶涌澎湃。
尼采說過:愛和死,永恒一致,求愛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當朱麗葉得知自己心愛的羅密歐殺死了親哥哥后,她是痛不欲生,但她的淚不是為哥哥,而是為了愛人而流。看到這里,我真的很喜歡,很欣賞朱麗葉,或許我們不應為了愛人而拋棄親情。但就我個人理解,親人中有好但也有壞的,可愛人是始終如一愛你的人,世間歌頌愛情的詩歌遠多與親情。然而羅密歐與朱麗葉正是所有愛的精髓,他們的愛是真愛。且他們的真愛也超越了個體的存在,與所愛對象融為一體,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本身。他們的愛表示了一份忠貞。當羅密歐得知自己心愛的朱麗葉的死訊后,義無反顧地奔向墓地與愛人同歸于盡。“死在自己心愛的人身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敬佩羅密歐。而當朱麗葉醒來,發現羅密歐為了自己而死,也帶著微笑撲向了羅密歐那開殼的匕首的懷中——死了。她的微笑也許是欣慰——自己的愛人為了與自己永恒,服毒自殺,就在自己的身旁;也許是安詳,終于,終于可以和自己心愛的人永遠的在一起了!
雖然他們的情化解了仇,但他們也隨愛而死。愛與死的內在統一是世間永恒的主題:只有死亡的毀滅中才體會得到令人顫栗的極度之愛!也正是在愛的狂潮中,才深切感受到死亡陰影的逼近。死賦予愛以深刻的內涵,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中,如果沒有死,愛會變得蒼白,膚淺。也正是他們的死亡提升了他倆愛的無比珍貴的價值。
或許他們在愛中的死亡,在死亡中的愛,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3
“清晨帶來了凄涼的和解,太陽也慘淡的在云中躲閃。大家先回去發幾聲感慨,該恕的該怨的再聽審判。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這莎士比亞的經典劇目《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人們發現這對相愛的戀人死在了凱普萊脫佳的墓地里,一名主持大局的親王發出的最后的感慨。合上書的我,一種莫名的悲傷和憤怒相互糾纏著從心底油然而生。我不禁想: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什么樣的人心啊?
命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對注定相愛的戀人卻分別出生在一對仇人的家里。長大以后的它們一見鐘情,可未滿14歲的朱麗葉在建到羅密歐后僅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敵,今日的情人,這場戀愛怕是要種下禍根。”這難道是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該說的話嗎?我想那不是,從小被家人不斷灌輸著“蒙太玖家的人是我們世代的仇敵”如此可怕的想法,就不難理解本應十分單純的少女心會變得如此憂郁和無奈。此時仇恨所帶來的極大的恐懼已經遠遠超過了她與羅密歐的愛情……仇恨?仇恨!對了,就是仇恨!是仇恨使他們悲慘凄涼的殞滅,是仇恨使得兩家原本善良的家仆們開始互相殘殺,這該死的仇恨,甚至連無辜的小城人民也不肯放過:在他們圣潔的雙手和心靈上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揮灑下了一個又一個無辜者的鮮血!這是一股強烈的邪惡力量,足以控制人的心智和理智。這該死的仇恨!
男主人公羅密歐在書中可謂是“一大堆鵝卵石中閃著光的藍寶石”。羅密歐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卻沒有繼承封建傳統和思想,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脫離了封建家庭,成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真誠、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顆博愛的心;他追求一種自由、自主、美好愛情生活,哪怕是“錯愛”了仇人的女兒也毫不退縮;他沒有門戶之見,愛上了朱麗葉,就把凱普萊脫的家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對愛情忠貞不渝,為了愛情和愛人,他甘愿被放逐他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殺,他的愛情面臨“風險”的時候,他奮不顧身的為朋友報仇,卻使自己的愛情遭遇了一場不小的劫難,顯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愛情磨難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節中,他那人文主義者的精神和氣質才得以充分的展示。而女主人公朱麗葉只是一個未滿14歲的貴族小姐,可她勇敢、堅強、智慧,沖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膽地愛上了羅密歐,這種但是在當時庸俗的上層社會的小姐們中是十分難得的。
可就是這一切的一切,在那種封建保守的社會環境中是絕不容原諒的,才促使他們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毀滅。可見封建的思想和傳統,不僅僅會控制人的內心,在某種時候它更會成為一把殺人的利器啊!
真是不知道該如何理解這個結局。如果它是個悲劇,可男女主角雖然死了,可他們的愛情卻成為了永恒,并且因為他們的死亡化解了凱普萊脫何蒙太玖兩家多年的恩怨;可如果這個完美的結局,但為了化解宿愿而犧牲一對戀人的生命,這又是否值得?但無論它是有缺憾的還是完美的,它早在400多年前就成為了傳世的經典之作,人們在乎的不是它的結局如何,而是書中的男女主角追求理想、愛情、自由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讀者,這才是這部書的魅力所在!就讓這份魅力,這份美好,永遠地傳遞下去,永遠……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4
在前幾天的課堂中,我們有幸的拜讀了莎士比亞的大作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并且還看了同名電影。 上完課之后感觸頗深,在此小小流瀉一下。
在那無憂的純真年代,我們嬉笑著,奔跑著,追逐著沒有男女授受不清的顧忌,沒有懵懵懂懂的愛戀,有的只是對快樂的向往,和一往無前的天真。花樣的豆蔻年華,花一樣的年紀,我們的內心世界開始萌動了,仿佛剛出土的小草,開始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年少無知的我們有著非凡的熱情和勇氣,敢于去做任何想做的事,因為年輕。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初戀。
在學生們之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十八歲前一定要談一場戀愛。仿佛十八歲就是青春的界限,而戀愛就是這場年輕的戰場上的最好的證明。這樣,對么?莽撞地輕信,沖動的舉措,短暫的甜蜜,一切都是浮云罷了。幾日前還熱戀著羅瑟琳的羅密歐,在見到美麗的朱麗葉之后,一見鐘情,不能自拔了。不禁讓人置疑這是否就是所謂的愛情。才見面一日,便約定婚姻,次日成親。躁動的沖動因子,荷爾蒙的刺激,在此刻顯露無疑。
年輕的沖動引領羅密歐品味了愛情的甘美,也讓他犯下了不可彌補的過錯。最終兩人以死來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試想一下,朱麗葉不是正值芳齡的美麗女子,羅密歐會傾心于她么?如果不是因為一張美麗的容顏,又豈能贏得年輕少年的愛慕呢?如果他們相遇是在30多歲呢,還會以殉情來紀念他們的愛情嗎?
雖說年齡不是問題,可年齡卻主宰了他的思考方向。氣血方剛,大腦來不及運轉,手腳早已做出了行動,如口無遮攔般,不經大腦,早已脫口而出。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見一個人的思想成熟時期遠遠遲于生理成熟時期。而真正能冷寂思考的年齡,早已失去了年輕時的沖動,熱情及精力。試想,一個40多歲的男人在追求一個30多歲的女人,雖說還可以接受,但又有多少人會嗤之以鼻,嗤笑他們年輕時的錯過。
年輕是資本,但腦子才是關鍵。血涌心頭,不代表激情澎湃,面紅耳赤,不代表春心萌動。
熱情永遠等不到冷靜。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5
對于這本由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悲劇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我早有耳聞,故事故事也略知一二,但真正的閱讀還是在這個寒假中完成的,帶著一點好奇與不耐煩閱讀這本書后,不耐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對于這對戀人的敬佩和同情,這份凄涼傳承了四百多年,令人也深受感染。
書中的故事應該都聽過了吧,講述的是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個存在宿仇的家族。蒙太古家族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家族的女兒朱麗葉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兩在聚會上一見鐘情,都明白了對方是我想要的人,于是在勞倫斯神父的見證下秘密的舉行了婚禮,后來羅密歐為了幫朋友報仇,殺死了朱麗葉的堂哥,結果被驅趕了出去。后來朱麗葉被強迫嫁出去,勞倫斯神父出謀劃策,讓朱麗葉假死躲過婚禮,結果羅密歐信以為真,在朱麗葉的墳墓前殉了情,朱麗葉假死之后,看到了殉情的羅密歐,也跟隨所愛的人的腳步,走了。最后兩個世仇家族放下了恩怨,和好了。
愛情,在這個稚嫩的年齡,我讀不懂,但借用元好問的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話正符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不朽的,是恒古不滅的。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6
這周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四本書,《哈姆雷特》、《麥克白》、《仲夏夜之夢》、《羅密歐和朱麗葉》。莎士比亞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是一名文學巨匠,他很會編故事。
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故事講的是:羅密歐和朱麗葉互相愛慕,但是朱麗葉的父親不讓他們在一起,讓朱麗葉和別人結婚。朱麗葉吃了假死的毒藥逃婚,羅密歐卻以為她真的死了就自殺了。朱麗葉醒來看到死去的羅密歐,悲痛欲絕,也拿起匕首刺死了自己。
為什么他們不能在一起呢?因為兩個家族有世仇,是仇恨把他們害死的。他們為什么會這么相愛呢?是因為一個宴會上的一見鐘情。他們用最快的速度結婚了,約定一輩子都不分開。羅密歐卻因為決斗時殺人被逐出了城市。
我覺得故事的結局很悲慘。但是我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如果他們愛的程度不是那么深,他們可以分開。可是他們太相愛了,這種情況就只能一起死了。
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7
對于莎士比亞的這部描繪了純潔感情,轟動了全世界的經典名著,我雖然早有耳聞,也略知故事梗概,真正拜讀卻是最近幾天的事情。帶著一股崇敬的心理,我從頭至尾,詳詳細細,一個字不落地欣賞完畢之后,卻有了一種跟別人不一樣的理解和感觸。
有心人自戲劇的開篇,就能夠得出一個結論,羅密歐的初戀情人,并不是朱麗葉,而是一個名為羅瑟琳的女子。文中對羅瑟琳的著墨并不多,只是從羅密歐對班伏里奧的描述中,約略道出了她的美艷不可方物,以及他對于羅瑟琳的感情。
在此時,羅密歐的心目中,除了羅瑟琳,再也裝不下其他女子,僅有羅瑟琳才是最圣潔,最美麗,最能夠深入他內心的人。他甚至為了羅瑟琳而郁郁寡歡,冷落了親人和朋友,并以她已經立誓割舍感情,我活著也就等于死去一般。來答復班伏里奧,可見他對羅瑟琳的愛有多么深了。
其后,班伏里奧以凱普萊特家的舞會來誘惑羅密歐,期望羅密歐能夠結識到比羅瑟琳更加美麗,更能令他傾心的女子。不出班伏里奧所料,羅密歐果然一眼相中了朱麗葉,與她一見鐘情,把羅瑟琳忘得了一干二凈。他驚攝于朱麗葉的美貌,并用這番說辭否定了他以往對于羅瑟琳的感情,我從前的戀愛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見絕世的佳人。
羅密歐與朱麗葉秘密相見之后,又打算秘密完婚。深知羅密歐感情經歷的神父勞倫斯,指責他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他以我此刻所愛的她,跟我心心相印,不像前回那個一樣。來反駁勞倫斯。勞倫斯為了讓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家,能夠因為兒女結盟,而冰釋前嫌,重修舊好,最終主持了他們二人的婚禮。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情雖然十分真摯感人,也確實至死都忠誠于對方。可是,他們當初相互之間并不了解,只是單憑一張美麗的容顏,便輕易將感情拋灑。這種草率的態度,即便他們最終有了完美的結局,能否幸福到永遠,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就如童話故事一樣,公主和王子總是在結合在一齊后,嘎然而止,是同一個道理。感情,浪漫和美麗,總是經受不住平淡生活的考驗,故事如果繼續下去,恐怕會令所有的人都為之失望和意外。
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杯具,跟他們的不夠冷靜,過于沖動,缺乏生活的閱歷,脫不開干系。倘若他們不是那么急于殉情,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相伴終身,一切都將是另外一個結局。或許這就是戲劇的藝術效果吧,非我這等俗人能夠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