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
通過讀后感的寫作,學生可以回顧和總結所讀內容,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進行歸納和概括。怎么寫好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方便大家學習。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1
《羅密歐與朱麗葉》約寫于16世紀90年代中期,代表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創作的高潮。該劇主要講述男主人公羅密歐與女主人公朱麗葉的凄美感情故事,在一連串的機緣之下,兩人最后雙雙殉情。
本劇不論于古于今,都有著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是杯具創作史上的一塊不朽的豐碑。
先不說劇中的伉儷情深、繾綣纏綿,單看莎翁對跌宕劇情的精巧構思,尤其是將“藥”作為一個影響劇情發展的極具杯具色彩的點,就不得不嘆服莎翁浩瀚的想象力——它讓羅密歐殞命,讓朱麗葉被埋進象征死亡的墳塋,也最終送葬了他們的感情。
在莎翁的筆下,朱麗葉所飲之藥,只是一種讓生命在42小時內假死的藥,當朱麗葉在墳墓中醒來,看見的卻并不是新郎伴她奔向完美的世界,而是羅密歐倒斃一旁的殘酷現實,原來羅密歐以為朱麗葉已經香消玉殞,他亦飲下烈性毒藥,此烈性毒藥“縱使有二十個人的氣力,也會立刻殞命”。
但“藥”本身豈會釀成杯具,只有人才會啊!藥的背后,其實交錯的是一幕幕愛恨情仇、人情世故,這對有情人最終也是因此而雙雙奔赴黃泉……
這不得不談到當時勢力強大的封建勢力。在那樣的時代里,自由婚戀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可說是舉步維艱,更何況羅密歐與朱麗葉雙方的家族本是世仇,當兩人在勞倫斯神父的支持下最后成婚,兩個家族之間的世仇也許能夠就此消解,可一場突如其來的械斗卻如洪水猛獸般將羅密歐推向了被放逐的境地,“唉!我是受命運玩弄的人”。這真是驚天動地的嘶吼哀號啊!新婚的羅密歐,方才還是春日般的風和日麗,霎時刻,卻被一場飛沙走石、狂風驟雨,卷走了一切期望與幸福。之后,親王的親戚巴里斯向朱麗葉求婚,朱麗葉被逼出嫁,在被逼出嫁的前夕,朱麗葉服下了神父勞倫斯配置的假死藥,可一切卻變的陰差陽錯,四十二小時后,期望全都化成了泡影,兩人生命的篇章也這樣永遠的完結了。
仇恨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杯具的根源,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杯具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2
對于這本由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所創作的悲劇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我早有耳聞,故事故事也略知一二,但真正的閱讀還是在這個寒假中完成的,帶著一點好奇與不耐煩閱讀這本書后,不耐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對于這對戀人的敬佩和同情,這份凄涼傳承了四百多年,令人也深受感染。
書中的故事應該都聽過了吧,講述的是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個存在宿仇的家族。蒙太古家族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家族的女兒朱麗葉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兩在聚會上一見鐘情,都明白了對方是我想要的人,于是在勞倫斯神父的見證下秘密的舉行了婚禮,后來羅密歐為了幫朋友報仇,殺死了朱麗葉的堂哥,結果被驅趕了出去。后來朱麗葉被強迫嫁出去,勞倫斯神父出謀劃策,讓朱麗葉假死躲過婚禮,結果羅密歐信以為真,在朱麗葉的墳墓前殉了情,朱麗葉假死之后,看到了殉情的羅密歐,也跟隨所愛的人的腳步,走了。最后兩個世仇家族放下了恩怨,和好了。
愛情,在這個稚嫩的年齡,我讀不懂,但借用元好問的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話正符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情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不朽的,是恒古不滅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3
愛情是文學作品亙古不變的主題。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用炙熱的情感譜寫出一曲曲愛的贊歌。盡管我們都是發自內心的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文學史上還是留下了許多魂銷腸斷的愛情故事。如果說有哪一個故事能讓我反復品讀咂摸,我想應該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的作品,敘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宣揚了年輕一代追求愛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精神。這本書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膾炙人口的文學著作。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在不同的&39;年齡段閱讀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回想起我第一次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時候還是個中學生,正所謂“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時被其中波蕩起伏而又不失天真浪漫的愛情打動,他們對愛情堅貞不屈,不惜一切,同封建思想的傳統禮教和壓迫封建的家長做著勇敢機智的斗爭。同時,也為書中最后的悲劇結局感到惋惜。如果莎翁筆下送信的神父能早一點通知羅密歐或者朱麗葉能早一點醒來,那將是一個多么美好的結局。
后來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對于他倆的愛情有了與往日不一樣的看法。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一見鐘情式的。當他們在舞會第一次相遇的時候就互相被吸引。倆個天性浪漫的人一見鐘情,互相傾述,縱然說些甜蜜的話,但沒有經過時間的沉淀,經歷柴米油鹽的生活,何談廝守終身。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如果情感大于理智,選錯了對象,家庭也就無幸福可言,這才是更大的悲劇吧。
當再次捧起這本書時,從羅密歐追求自由的愛情生活,為了愛情寧愿被流放,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朋友被殺時,奮不顧身的為了朋友報仇,到朱麗葉驚鴻一瞥便決定生死相許。莎翁用他的超現實主義戲劇手法,讓我們看到了愛是一種信仰,從情不知所起到一往而深,再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這是一種至真、至善、至美的愛情。在王權統一和家族仇恨延續的背景下,他們的愛情在兩個家族不可調和的矛盾和重重阻力下,仿佛注定以悲劇收場,但兩人的自我犧牲,促成了兩家世仇釋嫌修好,也暗示著美好的愛情沖破了封建思想牢籠,想必這也是莎翁最想帶給我們的一種價值導向。
對于生活,我們都有追求愛情、理想、自由的權利和執著,那份簡單的純粹和渴望,正是這份力量讓我們能勇敢的走下去,支撐我們走的更遠。愛情友情都一樣,久處不厭才是真情。最后祝大家:長夜漫漫有TA陪你說話,晚燈不滅有TA等你回家。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4
以前,我曾讀過不少觸動人心的書籍,但它們無法跟《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本能震撼心靈的圖書。
自從那一次狂歡節舞會,上帝很頑皮地讓羅密歐和朱麗葉相遇,還讓愛情之劍不知不覺射中他們。命運總是那么那么殘酷,他們的家族竟是仇家,這種愛是不能允許的。最后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起牽手永遠離開了這世間。
我覺得羅密歐是一個癡呆的人,癡癡愛著朱麗葉,癡癡地忘記自己家族和她的家族是仇敵……可為了她,自己不顧殺生之危險去看她。為了她,自己不怕被驅逐而殺了想要把自己和朱麗葉剝離的朱麗葉哥哥……
而朱麗葉確是一個傻人,傻傻喜歡羅密歐,傻傻的答應羅密歐與她秘密結婚……但為了他,自己時時刻刻擔心他會不會招來殺生之禍。當羅密歐被驅逐之時,自己卻被逼婚,朱麗葉為了他,不怕那一瓶“假死藥”是神父給的毒藥喝了下去……
可付出那么多都是沒有用的,在朱麗葉假死這一段時間,羅密歐悲痛無比,生不如死。他來到她的墳塋中,服下毒藥,倒在了朱麗葉的身旁。當朱麗葉醒后,趕來的神父告訴她了一切,朱麗葉臨終前的一句遺言是感人的:與其讓我活在這個沒有羅密歐的世界,還不如直接去那一個世界吧,死便是上天的恩賜,羅密歐,我來了!
這篇小說在我心中已經不再是小說了,它是我保留在記憶里的珍藏回憶。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5
這是一個古老而簡單的感情故事: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了,柔情蜜意,山盟海誓,可惜命中注定,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疾風暴雨般的感情并沒感動宿怨已久的雙方家庭,反而導致他們雙雙殉情,譜寫了一曲忠貞和愛的挽歌。然而,這又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自發表之日起,歷經400多年的歲月洗禮,它仍如鉆石般獨自發著璀璨而耀眼的光芒;無數人把它搬上舞臺,無數人為它癡狂,為它流下滾燙的熱淚;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一代又一代人所傳頌。
為什么如此簡單的故事會讓人如此震撼,又會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再讀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感觸頗深,好的故事如上等香茗,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琢磨,讀得久了,你便會發現它遠非一般意義上的感情故事,它一點也不簡單!
愛真的需要勇氣,這是誰都懂的。然而,愛需要的勇氣也有大小之分,有人只要跨越年齡的界限就行,有人卻要沖破時代和家庭的束縛,為愛奉上祭奠。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情就屬于后者。他們不幸生于16世紀末17世紀初,毀滅人性的黑暗的中世紀剛過,人文主義美麗的曙光還未徹底照耀大地,他們便相戀了。自由,感情,多么完美而誘人的字眼,它們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面前閃閃發光,可惜這不屬于他們,在封建社會,沒有人能夠自由呼吸新鮮空氣,自我的婚姻大事,是父母做主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天經地義。更不幸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活在兩家古老的世仇家庭,仇恨的心已蒙住人們明亮的雙眼,打架斗毆已成為兩家見面打招呼獨有的方式。他們的兒女是萬萬不能相愛的,愛了則是背叛,則是罪人。尤其是朱麗葉的父親,蠻橫、專制、自私,他對朱麗葉說:“你倘然是我的女兒,就得聽我的話嫁給我的朋友;你倘然不是我的女兒,那么你去上吊也好,做叫花子也好,挨餓也好,死在街道上也好,我都不管。”天底下竟有如此冷酷絕情的父親!
羅密歐與朱麗葉應對的是兩堵無法逾越的墻。一般人會知難而退,委曲求全。可他們偏偏不顧一切地相愛了,不僅僅如此,他們還偷偷地結婚了,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魄力!不是愛到極致,愛到骨髓,絕不可能拿出如此大的勇氣!作為現代人,我們感到汗顏,因為我們已經不需要為自由而奮斗,可我們中有多少人為了金錢而放棄了完美的感情?放棄也罷,還要美其名曰:“貧賤夫妻百事哀!”所以,我們贊美羅密歐與朱麗葉,單單是勇氣,便是別人無法比擬和企及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6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著名杯具,它寫了一對忠貞的戀人用他們年輕的生命換來了兩個家族世仇的和解。
這是個異常感人的故事。在古代意大利的維洛那城里,有兩個世仇大家族,蒙太古家和凱普萊特家。蒙太古的獨子羅密歐在凱普萊特家的盛大舞會上,見到了主人的獨生女,維洛那城最美麗的女孩朱麗葉。于是兩人一見鐘情。不顧家族的仇恨,墜入愛河。他們不顧兩個家庭的強烈反對私定終身。最終因羅密歐失手殺人,被逐出維洛那城。朱麗葉為逃避家人安排的婚約,于是在好心的芝倫斯神父的幫忙下假死。偷偷回城的羅密歐不明白真相,為朱麗葉的死悲痛不已。便喝下毒藥死在朱麗葉的身邊。當朱麗葉醒過來時發現羅密歐已經死了,毅然用短劍結束了自我的生命。
第一次讀這個故事時,我已經淚如雨下。羅密歐與朱麗葉那堅毅的感情,悲慘的結局,無不能夠打動每一個人,正是他們那金子般善良,冰雪般純潔的心把兩個家族的世仇化解了,雖然他們為愛殉情,可是那段唯美的感情故事卻傳為佳話,永遠流傳在人間。
那個時候子女成婚的年齡是那么小,在本該是最無憂無慮歡樂的花季年齡就要承擔生活的負擔,坦然應對死亡。羅密歐他們為捍衛感情在街上拼死搏斗,而那些旁觀者只會煸風點火,不曾研究過別人的痛苦與死活,只要事情與自我無關又能夠讓自我從沉悶的生活中解脫一下又何妨呢?那時的人們好無知,竟然為了一時私欲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他們可曾想過這對忠貞的戀人心里是怎樣想的?父母不顧朱麗葉的感受就給她私定終身,不就是為了金錢,榮譽嗎?不就是為了找個有錢的女婿出去風光嗎?可是最終,他們最終覺醒了,和有著世仇的對方和解了,這也算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他們之間的那段情,是我所不能體會的。而我也為他們感到惋惜。因為他們并沒有真正的在一齊度過幸福的一天。
莎士比亞是用劇本形式展現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故事。所以我認為這本劇本能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此書獨特的語言魅力。而這獨特的語言魅力是莎士比亞的劇本所特有的。譬如此劇中眾多精妙的比喻,令讀者一讀就心領神會;眾多的排比句,增強了語勢,令讀者身臨其境……
古往今來多少悲歡離合,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啊!
讀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不能為了私心而剝奪他人自由選擇的權利。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7
看了這部戲劇,很容易把它與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作比較。大體內容均是在2個家族的阻礙下雙雙殉情。在我看來,兩部愛情故事的不同之處更值得玩味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是在凱普萊特家的舞會上結識的,并且很快便墜入愛河,可謂一見鐘情;而《梁祝》卻嚴格遵守了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這可以從側面映射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方含蓄蘊藉,西方顯得跳躍性強,更加直截了當。
如果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么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就有一支殘破的獨木橋。在勞倫斯神父的幫助下,朱麗葉本可通過假死藥在墓中相會羅密歐,永不分開。可陰差陽錯,羅密歐未得傳信,不幸在墓前飲鴆而亡,朱麗葉也隨夫而去。那獨木橋本可使兩人相會,卻中途斷裂,有情人難成眷屬,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在《羅朱》中,戲劇沖突描寫得也十分到位。當朱麗葉得知哥哥提伯爾特被羅密歐殺死后,慶夫之生、悲兄之死的感情同時而來,讓她不知是喜是悲。“滴滴細流本是悲哀傾注卻呈獻給喜悅”,這分明是朱麗葉內心的哀號。不過最終羅密歐被放逐的痛苦仍占了上風,進1步表現了朱麗葉對羅密歐的愛。
看書并不是單純地看書中人物的卿卿我我,或打打殺殺。這是1種很不成熟的閱讀方式。一部書籍之所以能夠萬古流芳,不只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更在于它的歷史意義。莎翁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凱普萊特夫人對帕里斯的贊美,羅密歐對放逐的感慨稱,可以充分地看出莎翁對人性與人的價值的肯定,這在當時對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是極有價值的。而我想羅朱的死,也是莎翁對封建勢力的代表—蒙太古與凱普萊特2大家族扼殺人性扼殺愛情的控訴吧!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篇8
在這個寒假中,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此書是著名的戲劇大師威廉。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之一。書的名字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
本書講述了在一座城市中,身為世仇的兩大家族中的兩位繼承人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了。月下定情后,羅密歐到附近的修道院中請求神父為他們主婚。與兩大家族交好的神父想借此婚姻消除兩家的恩怨。但他卻沒想到,次日中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堂兄泰伢爾爭吵,并拿出佩劍刺死了泰伢爾。這令公爵勃然大怒,將羅密歐趕出境,并應允了伯爵對朱麗葉的求婚。于是,驚慌失措的朱麗葉向神父要到了一瓶四十二小時即可蘇醒的安眠藥。不料羅密歐誤會了此事,認為朱麗葉已經死了,買好了毒藥,飲藥自殺。神父聽到此事,匆忙趕救,但為時已晚。朱麗葉見此,也自刎身亡。最后,因為這場悲劇兩大家族握手言和。
這本書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生在勢力強大的封建大家族中,所以最后才雙雙奔赴黃泉。造成這個悲劇結局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自由婚戀,主要的原因是雙方家族本是世仇,所以神父的支持對他們來說,也便沒有了絲毫的用處。我認為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換來了兩個大家族的和解,他們如同是兩大家族緩和態度的犧牲品,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握手言和又有什么用處呢?那兩個深愛著彼此的人也不會回來的。如果在矛盾剛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兩家人可以互相寬容、互相體諒,那么結局還會像現在一般嗎?
這本書令我明白了: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人。我們要知道仇恨永遠不會使人快樂,只有擁有寬廣的心胸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