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寒假讀后感600字
首先,最令我感受強烈的是于連自始至終的一種情緒和姿態:貧窮而且地位低賤,卻有不甘這樣的命運;抵抗蔑視的眼光,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丑惡,但是又壞著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于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他的一切經歷,幾乎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觀察,自勵和忍受,一日得道,而一切又毀于一旦。這樣的于連令我贊嘆,對他的結局感到惋惜卻又充滿敬佩。
從于連身上,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在某一個方面面臨著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或是貧窮,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于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說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并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為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讓它叫做野心吧,策馬奔騰。
書中給予于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讀著這些話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在我自己的心里也在響著同樣的聲音。為了他的,是的,野心,他幾乎可以說是步步為營,但是我想他的心地終究是善良的,所以又時而呈現柔軟的一面。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勛章的后,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終于知道,這世上總有著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這里不得不提及于連與德.雷納夫人,和他與瑪蒂爾德之間的愛情。初讀的時候我就在想,他對她們,或者是其中的某一個是否有真正的愛情呢?他對她們,難道只是為了尋求一種挑戰,或者一種對抗蔑視的報復的手段?到了最后,我想,在兩份感情最開始的時候,他多少帶著一些挑戰的心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覺得那是他的責任。但是,愛情是真真實實地產生了,也存在了。但他與德.雷納夫人和瑪蒂爾德的愛情卻是不一樣的,用小白的話說是,一種是心靈上的,一種是頭腦上的。當然,前者更震撼人心,但當看到瑪蒂爾德親吻他的前額,親手埋葬情人的頭顱的時候,后者也同樣另我動容了。這時候,愛情,仿佛讓人升騰出了一種信仰。于連自小到大都缺少愛的關懷,而正如他所說,德.雷納夫人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如脈脈暖流滋潤了他的心田。瑪蒂爾德青春年少,有著優雅的高貴和輕快的朝氣,注入到于連心中的是愛情的激動和熱情,是如他這樣的年齡的愛情的方式。雖然我們總覺得更傾向于前一份愛情,但我也實在不能說孰輕孰重。于連最終在心里做出的那樣的選擇給他的是永恒的溫暖。但他也知道,兩個愛他的女人誰也沒有錯,所以選擇讓她們兩個一起在馬車的顛簸中暫時忘記失去他的痛苦。于連~~~我想說的是,我想這兩份愛情報以同樣的敬意。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的這些看法也會受到許多的反對,但這是我心中實實在在的感受。能體味到什么,能學到什么,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這本書在我心中將是一個永恒的經典,永遠的激勵。
紅與黑寒假讀后感600字(篇2)
首先整本小說搞笑的地方很多,這與其中的悲劇部分一同把小說的檔次拉的很高。司湯達有典型法國人的幽默,如果是本土的法國人閱讀想必能找到更多笑點。
其次人物性格塑造極為成功。德。萊納夫人身為有夫之婦的心理把控十分準確,馬蒂爾德小姐的任性也極為真實(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女人)。司湯達在文中有一大段括號插入,向讀者表明馬蒂爾德小姐的性格純屬虛構,世上絕無僅有。這實際上是怕熟人誤以為是在影射自己。
再者主人公于連很爭氣,靠著自己的能力一步步高升,讓讀者感受到了“爭強好勝”“自尊心強”,這兩點可是說是優點也可以說是缺點。作為優點時確實能激勵自己不斷學習,努力超越他人。但作為缺點時也會因為一時沖動斷送前程。
于連不僅記憶力超群,還很愛讀書。靠著大段背誦拉丁語圣經,受到了許多高級僧侶的喜愛。所以說仕途靠貴人,但能得到貴人的真心相助也要看能力。
于連把握了所有的機遇,在每次有人試探他學問的時候,都能應付自如。當然人也不是全能的的,于連畢竟出身世俗,能夠接受到的書籍有限。所以當別人問道拜倫騷塞等現代詩人時,他就無法應對。不過這時他想必是用真誠化解了這方面的無知。
和文人之間交談就是這樣。上來不能給人期待太高,總是裝作無所不知的神態,早晚會出丑。最好的辦法就是真誠面對彼此。當一個人開始裝逼時,周圍人因為情緒感染可能都會無意識抬高姿態。而一個人真誠到讓自己都感覺害臊,那么周圍人也都會謙遜得如圣徒一般。
于連為了成為人上人,一開始想依靠在軍隊里的功績。但后來發現比較現實的是成為僧侶,從事宗教事業。當然,主教的謙遜與和善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于連感受到了高層次的人的品格。當然這些儀態都是表面的現象,但是對于出身粗魯平民家庭的主人公來說,似乎只有向上攀登才能找到和他類似的文明人。
這讓我想起了許多副科級不作為的官員。他們謙遜和藹,不卑不亢。處事圓滑順暢,讓人感覺和這樣的人打交道一種享受。當和這種人交流時,即使話題在不感興趣,對方也能用堅定的目光迎合你。
不過我們知道,所有的這些表象都是在官場被馴化的結果。不過不得不說,這些虛偽的表現,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反正起碼比張口閉口生殖器,馬路上隨地啐痰的底層市民好的多。
于連總是感嘆命運的不公。和小說中的貴族相比,他從出生就幾乎一無所有。即使連家庭的關愛也得不到。所以說如果是個易于滿足的人(比如我),就會在市長家跟女傭結婚。但于連恰恰屬于野心極大的那種,再加上年輕有姿色,所以可以輕易。
紅與黑寒假讀后感600字(篇3)
看《紅與黑》,當然最先被書名吸引。
紅與黑,紅色和黑色,似乎跟書中的內容沒什么關系,但仔細讀來,這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紅色代表軍人,渴望跟隨拿破侖為祖國建功立業;黑色代表教士,只求上帝給自己一個安穩的生活,而主人公于連正痛苦于這個選擇,但最后他一個也沒選,而是獻出了生命報復這個虛偽的社會。
為什么他要這樣做呢?因為那個時代的背景,1814年拿破侖倒臺,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貴族和教會沉浸在過度興奮中,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于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里的人,那個階級不會容忍于連那樣的人實現宏愿,為了贏得他們的尊重,于連變成了一個野心家,對他們實施報復。
同是復仇小說,同一時期的作品,于連不同于《基督山伯爵》中的唐太斯,唐太斯年輕不懂政治,更沒有什么政治抱負。對于自己登上厄爾巴島并且拿到拿破侖密信這件事,并沒有什么擔憂,也沒顧慮過這封信會給他帶來滅頂之災。被抓進監獄后,仇恨的只是檢察官沒有給他一個公正的審判,仇人對自己的栽贓陷害。
而于連報復的不是唐太斯那樣的一兩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個統治階層,一個剝削百姓自己卻富得流油,大肆揮霍而又腐朽的上流社會。雖然書中沒有具體說明,但從小說字里行間,我們依舊可以被于連的正義野心所震撼。
由此可見,唐太斯報仇是為了個人尊嚴,而于連報仇則是要推翻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唐太斯最終成功,而于連卻以斷頭臺為背景宣告失敗,但這卻不失為一次對黑暗現實有力的刺痛。
但真正讓我欣賞他的,是他在牢中的沉思,以及在法庭上那段自殺性的發言。在死神面前,他終于想起自己的靈魂從未真正皈依過宗教。一個人要是愛過真理卻從未尋找過真理,未免太遺憾,所以作者構思主人公在臨刑前醍醐灌頂。于連的愛不是《圣經》里的天主,而是他多年來渴望一個能創造平等社會的人。天主的確令人失望,于連卻沒有背棄自己的責任,他可以說:"我并沒有被打敗。"他感到孤獨痛苦,于是又思考起所有哲人、非哲人都愛觸及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他明白了死亡、生存和永恒,都是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一只蜉蝣在烈日當空的夏季,早上9點出生,晚上5點死去。它怎么了解"黑夜"二字的意義呢?再讓它延長5個鐘頭的生命,它就會看見且了解什么是黑夜了。一個人強烈地熱愛某樣東西的時候,往往就是快要失去它的時候。這樣對生命有熱情的人,真要面對"從來處來,到去處去"的現實時,他很虔誠地懺悔自己的偽善,我們有理由認為他不偽善,而他祈求天主把雷納爾夫人還給他,恰恰證明了他對愛情至死的忠誠。
如果沒有無畏浪濤的擊打暗礁,又哪來韌如磐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沒有無畏無懼敢于攀登的人,迄今又有誰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如果沒有荊棘的道路,人世的險惡,又哪來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明珠,又怎能揭露這個虛偽的社會?
于連拒絕茍且偷生逃過死亡,當他的鮮血灑滿斷頭臺時,我心中開始景仰這個在理想和現實沖突中掙扎的于連。一葉在浪尖上顛簸的扁舟,至少擁有弄潮兒的勇氣,即使葬身海底也總比坐以待斃強。
紅與黑寒假讀后感600字(篇4)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于連的故事。于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于連說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于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說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后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于連確實是野心家。于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于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于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侖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于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并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后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于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復,曾使于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于連的時候,于連在臨死之前卻說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于連,可是更塑造的于連背后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著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秘密的活動著。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于連深層意識的活動,并開創了后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對于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征拿破侖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征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征人生的游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征于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紅與黑寒假讀后感600字(篇5)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于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說雖以于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于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于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云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后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于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于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并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侖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于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于連這樣富于朝氣的平民青年。同于連結成伉儷,既富于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于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于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里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于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愿。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于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致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復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