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的讀后感作文
我今天看了《范進中舉》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范進年年考舉人,到54歲時,才考到舉人。
范進本來就家境貧寒,所以因為他堅持要每年去考,所以家里變得越來越窮。當聽到范進決定要考舉人時,他的丈人就罵了他一頓,范進就悄悄的去考了,回去之后他丈人知道就又罵了他一頓。
當范進考上舉人時,家里人的態度對他轉化了,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丈人不敢打罵他了。說他是天上的星宿。相鄰們說他是新貴人,還從說叫他范進到叫他范老爺。他我看到范進高興瘋了的那一點,我覺得很好玩。范進是個虛偽的人,當張鄉紳給他銀子時,他再三推辭,最后還是收了,然后立即叫渾家打開看看,可見剛才的再三推辭是假的。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封建社會對讀書人的毒害。我對范進丈人的評價是他對范進毒害一開始還罵他現世寶,可當范進中上舉人時,對他態度就不一樣了。我突然想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一個人出名,連他家的雞和狗都會出名。就像孔乙己那樣,偷了丁舉人家的書,被打折了腿。丁舉人家的書,在那個社會是不同的。
范進和孔乙己的命運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我們目前的社會比那好多了,那時考試叫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都是寫一篇文章。現在考試都是語數英、物理化等。這就是社會的進步,這就是考試科舉的進步。
范進中舉的讀后感作文【篇2】
我國的諷刺文學有著久遠的傳統。早在先秦諸子的散文中,就已有頗具諷刺意味的作品。《儒林外史》繼承并發展了我國諷刺文學的優良傳統,《范進中舉》就是《儒林外史》中比較出色的一篇文章。
《范進中舉》講述的是一個叫范進的老書生在他五十四歲那年考上了舉人,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親人,由先前的冷嘲熱諷到對他熱情恭維起來,就連平時動不動打罵他的丈人也對范進獻起殷勤來。
當我看到,范進對他的老師說,他年齡五十四,已經考了二十次科舉時,我不禁嚇了一跳,怎么考到這么老,難道沒有別的出路了嗎?如果是我,兩考不過就別的活了,不可能考幾十年還這么固執。媽媽告訴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時期的大家都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功成名就。考過了,就能當官,當官就有了權,有錢人再和有權人進行錢權交易,名和利就雙豐收了。所以,范進張進李進王進等書生才拼命地考試。
果然,范進考過沒多久,就有地主鄉紳給他送錢送物,不久他就過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場,學著別的官員借視察的名到處打秋風了。
這就是諷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還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識。
范進中舉的讀后感作文【篇3】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范進中舉后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丑惡靈魂,同時通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范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范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后來,他去考鄉試,卻被家里人拒絕,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后,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為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為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只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里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看得出來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么區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么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為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后來科舉制度的廢除。回到現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于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
范進中舉的讀后感作文【篇4】
范進從可以開始考秀才起,一直考到了五十歲,每次都沒考中,所謂屢考屢敗。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周進。那一天,范進去考秀才,寫答卷時,身上的衣服意外被撕破。周進看到了他,見他很蒼老的樣子,便把他叫上來問:“你今年幾歲?”范進上前叩了個頭說:“今年三十歲。”“你考過幾次?”“考過二十次,都沒中,沒人知道我的才華。”“你下去吧。”“好”范進本是五十歲,可因為年紀太大不能當小官了。考后,周進叫范進留下來,問清楚了他的經歷。范進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周進很同情范進:“你的身世和我很相似。”說罷便拿來一件衣服給范進換上,把那件穿了幾十年的破爛不堪的衣服換下來了。周進檢查考卷的時候,把范進的考卷讀了三遍,終于讀懂了他的文章的含義,并把范進提上了秀才。
范進回家,他的岳父說要慶祝他中了秀才。來到范進跟前,說:“我后悔死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你這個書呆子,只會些嘴皮功夫。我前輩子積了德,才讓你當上了秀才。”于是吐了一口口水到范進臉上。
這哪是慶祝,明顯是諷刺!
過了一段時間,范進要去考舉,他的岳父說:“你哪考得上舉人呀。”岳父不但不給盤纏,還打了他一巴掌。
考完后回來,范進看了皇榜,上面有熟悉的兩個大字“范進”。范進竟然高興得瘋了。周進新送的衣服被刮破了,布鞋也被刮破了。他的鄰居把他岳父找來告訴他這件事情,并要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岳父(胡富才)把手舉起來可又慢慢地放下去,心想,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聽說打了要下八十層地獄。可岳父還是狠下心來打了一巴掌,并說他根本就沒考上。岳父的手打完后根本就動不了,伸不直。好不容易找一個中醫,貼了膏藥才好。相對之前的隨便諷刺和使喚范進,有了很大的差別。成了恭恭敬敬的下人——吹牛拍馬。
中舉之后,他們家買了大房子,戴了金銀手飾,招了下人。岳父還常出去炫耀自己的女婿中了舉人,是天上的文曲星,平常人是比不上的。岳父豬也不殺了,周圍的鄰居也跟著享福。
從一開始,罵范進書呆子,到中間說自己積了點德讓范進當了秀才,再到后面原本被自己隨便打的人現在不敢打了,好不容易打了一下,還心里作用手伸不直。這是多么大的差距呀!突出了清朝后期政府的腐敗及人們的無知和無恥。
范進中舉的讀后感作文【篇5】
學完《范進中舉》之后,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的科舉制度,從而也讓我略懂學習為何。
文中的范進開始已是秀才,后又中了舉人,期間發生了一穿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從這些事情中讓我看到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的欺貧愛富與麻木。
范進54歲才中的秀才,接著還要考,為的就是做大官,做大官的好處大概是從老百姓身上貪銀子比較容易。這一點文章也表現出來了,范進剛一中舉,胡屠戶的態度立刻改變了,眾鄰居趕緊拿來雞,米,錢,張鄉紳又送房子又送車,真是收獲不小啊!我想當時大部分讀書人是為官清廉,愿為民請命的,可是這種人必定是少數,又怎么改的了當時的風氣。所以當時的科舉制度足以使知識分子的精神受到摧殘,變的麻木,只知為官為財而學習考試。
本篇文章寫的是明朝之事,但事實作者吳敬梓用明時的事情來反映當時清朝的現狀。后來我通過查資料得知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他主要是從《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中選定寫作作為題目。而文章的格式也是有規定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句子稱作四比。后來又叫八股。按當時來看,為了考上大官,就只要練好八股文了,連作文都要定格式,不知自己的想法有沒有表達出來,可要是這樣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
我們現在,有時也在為考試學習,象作文會有幾種模式,它或許能保險些,讓你在考試中少扣幾分,比如寫作開門見山,當然這是最好的方法,可以讓你的主題更加的明確,但總不能寫的所有文章都是這樣吧?我承認我這篇文章就是開門見山的,所以寫作時我們要有所選擇,掌握一定的技巧,模式是為了讓自己的文章更精彩,而不是為了讓老師覺得更貼近那張死的評分標準而給分的。
我們學習一定是為了自己學,而不是像范進那樣為了做官,貪大財,當然也不只是為了考大學,找工作而學。有時我們真該自私些,為自己的喜好,為使知識更加實用,更精去學,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學習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文學使人善辯”,可見不管學什么,對我們自身都是有好處的,而且并沒有什么名人說過學習只為考大學。
科舉制度沒了,但有些風氣還在,我們萬萬不可被它們所迷惑,一定時刻記住我們為什么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