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篇讀后感600字
名人名篇讀后感600字精選篇1
平凡而偉大的父親
大多數人都在描寫和贊頌母愛,而極少寫父愛。我們是否忘記了父親那深沉而嚴峻的愛?《背影》一文用了極為樸素的言語卻勾勒出一個平凡卻偉大的父親。
我的心總是在這一段文字有了很深的感觸: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在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只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來北后,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有膀子痛得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再與他相見!游子在外,父親牽掛,文中的父親一直就在惦記著他的兒子。正所謂:“有父愛盡不在語,惟有信中顯真情。”
生病時父親背我去醫院;考試考砸時父親的痛斥;遇到難題時父親悉心的教導;氣餒時父親親切的鼓勵;送我上學時父親那親懇的目光;走上岔路時父親及時的巴掌。父愛是需要細心觀察和用真心感受才體會得到的,我們都被父親深深地愛著。
父愛如山,往往深沉嚴格。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報答父母對我們如春雨般綿綿濕潤的愛,這哺育著我們的愛。珍惜明日,努力學習,學會一身本領。我們是父母手中的雛鷹,為了明天更好的展翔而努力吧!
名人名篇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
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文科,好象是大學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
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學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生。語文和數學,兩大最最基礎的學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學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秋天的懷念》
文章很短,但是卻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于史鐵生來說,應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沒發現。 “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我的夢想》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 ——《我與地壇》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
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活著不是為了寫作,活著不是為了功名,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當作目的吧,它也不應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好運道。”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 ——《設計好運》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快樂的好,在于曾經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
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生命在于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于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獲,都在于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獲,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名人名篇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
你是否聽聞過北島?透過時光的罅隙,回溯我的文學啟蒙史,北島是最重要的一位。
在孤獨的深淵邊緣,北島守護著每一個孤獨的夢。這好比深海缺氧的人重浮水面,黑暗獨行的人望見微光,在我們孤獨迷茫悵惘的成長途中,北島給無數人點亮青燈,靜候城門開。我們大多數都曾被現實掣肘,而在追夢的幽徑中腳印鮮少,清晰可辨。北島所言便很好的詮釋了這一現象。“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青春年少時,我們都曾懷著美好的憧憬,對一切新奇未知的事物滿懷期待,可經過生活的打磨,縱是利刃亦早已銹鈍,锃亮的刀鋒,銀光的刀身早已被歲月磨朽,光芒銳減,泯于時間的長河。而時至今日,隱于塵世間的夢想還可尋回嗎?沉默的自然是大多數,而留下的少數更彌足珍貴。
“走吧,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北島的詩叫你在這煙火人間中仍不失尋找浪漫,回歸故鄉的勇氣。人生本便是不斷尋找的過程,我坐上時光列車,倚窗見車外四季之景,所到之處,既有荒草萋萋,亦有暖陽春草。途中的顛簸不過云煙,可貴的是不知去往何方的向往與旅行的意義。廖偉棠評論“香港是特別引起鄉愁的地方”,而北島亦點頭應和。這不禁為“生命的湖”的含義蒙上朦朧的輕紗,我思索良久,終悟。那大概亦是指生于斯死于斯仍想魂歸的故里吧。
北島的詩,短小精辟,平凡中卻又無不透出些哲學意味。“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北島曾因此詩而名聲大噪。在《回答》中,有吶喊,彷徨,但更多的是堅定發聲的勇氣。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合理需要反抗,他連用四個“我不相信”在吶喊,這些事物也許是存在的,但我不認可。這與王小波所言“我思故我在,我活著就不能假裝自己不活,無論如何要對自己負責。”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世界正因有人站出來,發出“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的挑戰,愿意做出“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的奉獻,才有了不一樣的聲音,思想之花才可盛綻。
在極具反叛精神的詩集中,我亦有幸尋找到他的詩情畫意。“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便是離別的意義”。北島的詩是“冷抒情”,生動有畫面的。因其源于生活,而后也必將歸于生活。但若僅憑寥寥數語便斷定他只會寫詩,是位略帶現實主義,多情柔腸的浪漫詩人,我亦是不認可的。他動筆寫散文與其早年經歷有關,于我心中,他的散文更像是朦朧的詩。
在敘事不馬虎的同時還夾雜詩意,駕輕就熟,給讀者帶來了新的北島。靜坐于咖啡店的一隅,依稀憑借這三兩文字去揣摩,思索他的內心,置地處之,他的言語不可謂不妙。“我終于體會到資本主義的厲害,像老虎”。他如此道。在那個紙醉金迷,資本橫行的時代,他迫于生計,用英文教寫作,出去朗誦。逾是艱苦,便越造就能人,他被逼出了寫散文的能力。于是《青燈》《城門開》等散文集問世。文字周正沉穩,遠于天空近于大地。若你錯過了北島的時代和詩,請你別放開北島的散文。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世界的另一端,也許有人跟你一樣為同一句詩而思索、感慨,從而踏上了尋找美好事物的征途。在冥冥之中,我們早有聯系。我們似那婆娑世界中的拾荒者,在琳瑯滿目的書籍中拾來磚瓦,構筑屬于自己思想的城。而北島,我想他是大多數人的磚。
名人名篇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我經過讀朱自清的《背影》,明白了不僅僅母愛偉大,父愛也同樣偉大。
《背影》是一篇散文,主要描述了多年前,作者因得知祖母去世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便跟著父親回徐州奔喪。結束了喪事后,父親到車站送作者回北京念書時,翻過石欄為作者買橘子的情景,從文中體現出了父親對作者的關愛。
文中并沒有什么華麗的語句,也沒有“關心”這類字眼,但卻滿篇透出父親那無微不至的愛。都說父愛如山,但我覺得,父愛不僅僅如山,也能夠如水,細膩柔和,能無聲流淌,浸透萬物。就像我的父親,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出差在外,陪伴我的時間很少,但他只要在我身邊,就會跟我一齊做我喜愛的手工,和我一齊玩家庭游戲,還搞笑地扮演各類動物逗我開心,給我講趣味的睡前故事,陪我慢慢地成長。
父親的愛通常都是默默奉獻的,但他為孩子的付出,一點一滴積水成淵,一顆一粒積土成山,一朵一片積云成雨!或許平日里你已習以為常,無從察覺;亦或他的嚴厲與威望讓你屏蔽掉了其中隱含的關心。但當他不在你身邊,是不是有那么些個瞬間,你會覺得若有所失,茫茫然張望著他可能到來的方向……其實,你心中對他那沉甸甸的愛,就是父親為你做的那些平常又非凡的事。
讀了這篇散文,我告訴自我,必須要珍惜并牢牢記住父親陪伴自我的時光,還要努力學習,不辜負他的期望!
名人名篇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上帝奪去了他的雙腿,卻從未擊碎他堅強而善感的心;歲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澀,卻從未消散那份柔軟與純凈——題記
讀了史鐵生的文字,你會覺得是品過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長,在某個時刻,也許會應景地涌上心頭,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地催人淚下。因為文字充斥著感性,更因為理性的敘述,更讓人的心顫然一抖。
多舛的命運讓本就心細的他更加感性。翻開書,你會發現那字里行間,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醬面,醬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條……原諒我的俗氣,對于清貧的我來說,炸醬面確實很美味。不,也許這文字真的就如炸醬面,平白,卻深入人心。
靜夜時,閱讀著《插隊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沒插過隊。但讀著讀著,我似乎覺得那個年代同我并不遙遠,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灣,仲偉,小彬……這些景和人是我見過且親身經歷過的。那種啃著摻麩的窩頭想著燒雞味兒的日子,那種見了心愛的男孩女孩卻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澀,那種忍受著十足的青春干勁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凈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評論那個時代,因為畢竟我沒真正經歷,更多的苦痛細節我無法理解。也許,即使我經歷了那個時代,我也無資格評論,因為我于那段時光,只是一個平凡的經歷者,一個普通的記敘者。
更疼的是回憶。《插隊的故事》里,多年后,當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時,那種物是人非的蒼涼,冰了心。面對癱瘓,文字已經有些銳利。而在《原罪·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將無望表達了出來。這是小說,文中的“我”、那個“莫非”并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訴自己。但是,每個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況,他們的經歷如此相似。事故發生后的冥想,不是痛極后的麻木么?
我認為史鐵生感性,是因為還有他對母親的一份心。經典之作《我與地壇》中,他覺得自己沒能早些理解母親,沒能盡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親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來,想必也是一種安慰吧。母親的愛永遠是博大無私的,她甚至可以為孩子心細地著想一切而忘記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與理性并存的,這才構造成一個完整的人。能將二者處理得十分得當的,便是一個識大體、有大愛的人。史鐵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來表達的。《兄弟》《午餐半小時》里,便是對現實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長矛,直指社會最陰暗亦最易被人忽視的一面。《兄弟》里,以一個善良女孩子的視角,表達了對貧苦家庭的一對兄弟的同情,更有對世事的無可奈何和對條條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時》的文字則充分展現了史鐵生先生對光影和聲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談話的場面映入眼簾。描寫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辛勞與期冀,以及社會的不公與欺壓。
……
其實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但我覺得還是感性在前。因為里面有打破常規的想法,譬如說:愛情是兩個人相互理解,在理解之上而獲的自由;婚姻也許會讓有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的美好;人活著,就是因為有個信念在支撐,不得不承認,只是每個人的信念不同罷了。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復存在,這和肉體無關,說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歡史鐵生先生的文筆,覺得純凈柔軟,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貧瘠鋒利的土——這是現實。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否則就是無病呻吟。這說的也是理性。
當今,很多年輕的寫手愛堆砌華麗的辭藻、賣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沒有質量。對此,我想說:去閱讀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純凈、柔軟而現實,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沉穩。相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凈而有質量。
因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