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的讀后感600字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史鐵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可以母親生前和死后分為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于事,絕望與希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這里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里,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征。也因為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坝心敲匆惶?,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這里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為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一定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給“合歡樹”賦予積極的意義。它不僅是死后母親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趨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上一篇贊揚母愛的文章,盡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合歡樹的讀后感600字(篇2)
你失去了奔跑與行走的自由,卻很幸福。這幸福被媽媽不斷澆灌,長成一株合歡樹。它在成長,你在成長。上帝總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么幸福的一端也會加上同樣的砝碼。因為她的愛,你很幸福。
《合歡樹》是史鐵生先生用質樸無華的文字記錄他母親的對他無微不至的愛。每個字每句話無不透露著母親深沉偉大的愛,以及他自己的懊悔??偸呛芟矚g他的文字,覺得他筆下清淡的文字劃過心頭,如同秋水無痕,去留無意,不知不覺間,卻總能讓我難忘。
文中母親在他病后一直嘗試著各種偏方希望能對他的病有一點幫助。哪怕是醫生已經放棄了,他自己也只是不在意,這不離不棄的守護,也只有母親給得起。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那么孩子就是她另一個世界,是她生命的意義。作者心里想著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墒撬谧运降叵M麖牟⊥?、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脫時,從沒有想過,母親同他一樣痛著、她一次次在絕望與希望的邊緣徘徊,在絕望中渴求希望,在希望里得知絕望。
后來,母親終于在絕望里絕望了。她又開始鼓勵他寫小說,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她像是當初為他治腿那般熱情地為他借書、推他去看電影。人人都知道她對于他的腿曾經不知疲倦。其實,她只是不想他失望,她要他堅強,要他相信一切都還有希望。母親只是急切地想證明陽光能沖破云層,將自己那只有他的小世界照進一絲光亮。讓他的人生不再只是沉浸在病痛、不幸之中,母親總是希望的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絕望中找到希望,找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既然兒子已經有了努力的方向,自己為什么不去支持他呢?
母親去了,去一個不那么苦的地方。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間穿過,吹向那棵合歡樹。他在母親去世后一直都放不下那個心結,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方便。他不想回憶有關母親的一切,哪怕那是母親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歡樹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后悔,后悔沒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歡樹。當曾經的“含羞草”已經長成合歡樹,當曾經自暴自棄的孩子已經長成作家。母親應該是欣慰的吧。
晴云初醒,合歡未眠。朗月照花,深潭微瀾。
“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著急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p>
她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為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
合歡樹的讀后感600字(篇3)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今天讀了史鐵生的《合歡樹》。文章以平淡的語氣陳述了昔日往事,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母親的懷念,內心難以掩飾的愧疚。
經歷了生活的洗禮,有笑但對母親來說更多的是淚,有歡樂但對母親來說更多的是痛苦。但她為了兒子的志向,無怨無悔的耗盡了余生。
兒子終于踏上了成功的正途,但那時母親已經不在了,余下的除了兒子對母親濃濃的眷戀——還有那棵頑強的合歡樹。
母親的愛,母親的自責,母親的愧疚,多年以后兒子才想明白,可惜已經太遲了——“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被厥淄?,固然母親沒有好好的傾聽兒子的心聲,但兒子不也一直跟母親慪氣嗎?小時候裝不在意氣母親,殘廢后對自己毫不在乎,以致母親加倍的擔憂。母親去世后搬家,那是因為悲傷。不敢再踏入小院子,那是兒子的歉疚。因為歉疚,兒子甚至沒有勇氣獨自面對那棵曾經寄托了母親希望的合歡樹。更加遺憾的是,一直以來的沒勇氣,最終變成了不可能——“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币驗檫z憾,所以悲傷。有一種悲傷只屬于當事人——“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庇幸环N故事無須他人知曉——“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它在成長,他在成長。因為她的愛,不斷的成長。
那棵不斷成長的合歡樹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我到現在也不是很明白。還有那個不哭不鬧的小孩,只是目不轉睛的盯著樹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么?只是,我不明白。
也許我所寫的東西有些語無倫次,我無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傳達的東西。等到他回去的時候,那些可愛的鄰居,依舊喜歡他,依舊像原來一樣照顧他,卻無人提及她,怕他傷心。后來有人說那棵合歡樹開花了,心中也隨之泛起漣漪。她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為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但其實,她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求,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論是苦還是甜,是哭還是笑,不求回報,因為她是母親。
早早離開的母親,你,還好嗎?院子里的合歡樹開著花,今年,也開著花。你看到了嗎?
合歡樹的讀后感600字(篇4)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卻十分地感人肺腑。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故事:史鐵生雙腿殘疾,頭上開始有了白發,母親總找來稀奇古怪的偏方給他吃,但始終不見療效。為了讓兒子開心一些,母親挖來一株“含羞草”,種在花盆里,后來才知道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母親很高興。多年以后,合歡樹長到很高了??杀?,他的母親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么感人,多么善良的母親。每次找來偏方,洗、敷、熏、灸,忙得不可開交。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但是上帝是多么的不公平,最后一次,兒子的胯上被熏成燙傷,母親幾乎瘋了。為了兒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正是由于母親的照顧,史鐵生沒有因此頹廢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對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讀到這里,我怎能不感動?怎能不為之落淚呢?
我的母親也是這樣,為我辛苦,日夜操勞。母親還健在,但歲月的痕跡,無情地在她的前額刻上了皺紋。有一天,天陰沉沉的。放學了,我抄寫好家庭作業,磨磨蹭蹭地整理書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學樓,才知道天氣是那么寒冷。母親在寒風中等我,探著身子張望著,我很不好意思。母親怕我冷,就讓我穿上她帶來的外套,還不停地問:“冷嗎?沒凍著吧?”沒有怨言,眼神里只有溫柔。一路上,我和母親說說笑笑,再也感覺不到任何寒意。
母親曾說:“父母給了我十分的愛,如果我只能夠還一分恩的話,她也感到很欣慰?!钡蚁雽δ赣H說的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為我操勞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報答你們的恩情。
合歡樹的讀后感600字(篇5)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后分為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于事,絕望與希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這里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里,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征。也因為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這里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為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一定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給“合歡樹”賦予積極的意義。它不僅是死后母親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趨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贊揚母愛的文章,盡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于這句話: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