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最后的常春藤葉讀后感600字
學生最后的常春藤葉讀后感600字【篇1】
《最后的常春藤葉》告訴了我:什么是活下去的希望?是信念。
《最后的常春藤葉》講述的是一個極其感人的故事。兩位年輕畫家中的一位,叫做瓊珊,患了肺炎,幾乎完全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醫生對于她這種極端消極的態度根本無法治療。瓊珊卻不聽的勸阻,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了常春藤上正在不斷飄落又屈指可數的葉子上,等待著最后一片葉子落下,也就是自己離開人世之時。樓下善良的默默無聞的老畫家,得知這個情況后,決定幫助瓊珊找回生活的希望,沒有顧及自己也患上肺炎。風雪交加的夜晚,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即將落下之際,托著自己沉重的身軀,畫下了自己夢想中的杰作——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幫助瓊珊找回了活下去的希望,使得瓊珊已脫離危險,而老畫家自己終于承受不了病魔的打擊,犧牲了。
老畫家在墻壁上話下了一片常春藤葉,拯救了一位年輕畫家的生命,這也許聽起來令人無法相信,但我相信,信念的力量是真實存在的,信念的力量就是這樣偉大。
年輕畫家瓊珊認為最后一片常春藤葉飄落之際就是自己離開人世之時,她幾經完全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念,這根本就是一個大錯,但善良的老畫家貝爾曼抓住了這個關鍵點,使出全部的精力,畫出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杰作,再用生命喚起了瓊珊活下去的信念,使瓊珊堅強地活了下來。用愛喚起了信念,用信念拯救了生命。愛的力量與信念的力量相加;將是無窮的,信念就是活下去的,希望這就是《最后的常春藤葉》讓我所明白的。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美,人美,景美,事美,情美,我們要去發現美。
學生最后的常春藤葉讀后感600字【篇2】
這個星期,學了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叫瓊珊的女孩身上,她得了肺炎,對生命絕望了。她的朋友蘇艾找貝爾曼去幫助她。然而貝爾曼聽說了瓊珊將常春藤葉當做生命的寄托時,他在凄風苦雨的夜晚,在最后一片葉子凋落前,畫了一片葉子在墻上。瓊珊得到了生的希望,而貝爾曼因得了肺炎而去世。
學完這篇小說,我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關心,愛護,友誼,都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同時,我明白的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意義。
我無法理解瓊珊為什么會如此絕望。弗蘭林克曾經說過:“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活就會枯萎。”每個人都應該充滿希望地活著,即使是面對死亡,也應坦然。無限的恐懼與絕望,會關上未來的大門,讓你在黑暗中徘徊。瓊珊啊瓊珊,為什么你這樣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
如果沒有貝爾曼,瓊珊是否會像她說的那樣,在常春藤葉落下的那一刻,自己的生命也會凋零呢?我無法猜測,也無法想象,如果真會這樣,我會同情瓊珊,但只有同情,因為是她的絕望與恐懼扼殺了她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的生命也不可復制,瓊珊死后,就不會再有第二個瓊珊了。現在電視里播放的自殺新聞,里面花樣的少男少女們,你們在天堂嘗到親人咸澀的淚水了嗎?你們碰到親人心里的紅色河流了嗎?你們真的不后悔嗎?我感嘆,也像個老人一樣遺憾,面對生命如此偉大的奇跡竟然如此輕率地做出所謂的“選擇”,我只能搖頭,對生命之神的哭泣感到心涼。
請珍愛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人的真諦就是愿望和希望。
學生最后的常春藤葉讀后感600字【篇3】
讀了《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文章后,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動了,我都知道了:長春的葉子,一到秋天就會一片挨著一片的掉下來。
在這種季節,葉子掉落是很正常的,對于普通人來說:葉子的掉落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用關心。
有些人還會用點優美的詞語來形容葉子飄落下來的樣子。
然而在本書中,對這個生病的病人來說,幾片葉子,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支撐點。
所以說,在生活中,每一個平常的事物很可能就是一個人唯一的希望和唯一的支撐。
所以這樣,我們應該注視平常很小的事物。可能一個小小的動作或一句話,就能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在《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文章中,老畫家為了幫助病人,脫離危險,拼盡畢生的繪畫經驗,畫出了一片葉子。終于,病人脫離了危險,但老畫家離開了人世。
我們應該幫助別人,關心他人。盡量去做一些能幫助大家的事情,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學生最后的常春藤葉讀后感600字【篇4】
讀了《最后的常春藤葉》,我深深地被其中的主人公感動了。更為作者的神筆而狂歡。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巨匠,我認為他比德萊塞更偉大。德萊塞的《嘉麗妹妹》的確是一部宏偉巨著,但與歐·亨利對黑暗社會無情的鞭撻相比,這部書就算不了什么了。
用小人物來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是短篇小說家常用的方法,歐·亨利也不例外。在他的筆下,你見到的只有形形色色的騙子,一個又一個的正掙扎在貧困線下的社會底層的人們。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與上層人物的假、惡、丑相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保持了人類的真、善、美。《最后的常春藤葉》講述的便是這樣的故事。
紐約西區(一個著名的貧民窟集中地,《西區故事》描述的就是這個鬼地方),兩位年輕的女畫家蘇艾和瓊珊租住在這里的一幢公寓中,這兒的許多房客是藝術家。一年冬天,酷寒帶來了它那令人恐懼的朋友——肺炎。整個西區陷入了恐慌中,瓊珊也不幸被傳染上了。多天的醫治不見效果使瓊珊逐漸失去了信心,她放棄了對生命的希望。蘇艾對她的室友感到十分擔心。瓊珊在病中反復地說:“我將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墜落后去當天使。”蘇艾找到了住在樓下的貝爾曼——一個60多歲嘮嘮叨叨的老頭。當然他同樣是位畫家,可是離繆斯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他總是信誓旦旦地說會有那么一天他將作出一幅驚世駭俗的作品。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后不住地罵著瓊珊,最后他還是和蘇艾上樓去看了她。這是一個冷風凄雨的夜晚。一夜風雨后,前夜只剩五片葉子的常春藤上還有一片孤單的葉子傲然挺立著。瓊珊很驚訝,她以為葉子早應該掉下去了,隨后她的病也好了許多。醫生對蘇艾說瓊珊闖過了鬼門關,他還有另一個病人,上了年紀,也是肺炎,鬧得挺兇的,就在樓下……過了一天,蘇艾告訴了瓊珊貝爾曼的消息,他去世了,為什么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會巋然不動呢?因為這是老貝爾曼畫上去的。
一個感人的故事。樸實的筆法彰顯出歐·亨利駕馭文字的能力。貝爾曼雖然沒有傳世的杰作,一生窮困潦倒,為溫飽而奔波,但是他具有崇高的品格,他的心靈是美麗的,他對年輕藝術家瓊珊的關懷感人至深。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為老貝爾曼那漫長的藝術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蒼涼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那不能被遮掩的人性的光輝,令人唏噓不已!歐·亨利對這篇小說傾注了不少心血,讓作為讀者的我感慨萬千。
最后的常春藤葉——最美的絕筆!
學生最后的常春藤葉讀后感600字【篇5】
以前不曾看過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不料這一看就看上癮了。《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我一篇一篇都看完了,每篇的結尾都讓我感到十分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這就是傳說中的歐亨利式結尾吧。
看了這幾篇小說后,我感到歐·亨利是個批判型作家,他的文章十分幽默,他的文章多為窮人寫的,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很好地反映出底層人民的心聲。
這篇《最后的常春藤葉》,講述了一個窮畫家瓊珊得了重病,便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覺得自己會隨著常春藤葉的凋零而死去,但一個當時窮困潦倒的畫家貝爾曼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珊重拾起了生活的意志,而自己卻得重病去世了。
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兩點:關愛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試問,如果沒有蘇艾的悉心照料,如果沒有蘇艾的擔憂和勸說,如果沒有蘇艾去找老貝爾曼幫忙,如果沒有蘇艾的苦苦堅持,瓊珊的病怎么能好?如果沒有老貝爾曼先生的幫忙,沒有老貝爾曼先生冒著暴雨去為瓊珊畫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瓊珊的病怎么能好?瓊珊是幸運的,她有那么關心她的一個朋友,有用生命換回她的希望的貝爾曼,她才能重拾信心,克服病魔。
瓊珊之所以可以克服病魔,最主要的還是她心態的轉變。前面醫生也說了,“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可見信念的重要。舉個例子吧,在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忘與兒子的諾言“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兒子學校的廢墟上不停地挖,即使有人勸他,他也毫不動搖。因為他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他的兒子的,他相信他的兒子也在等待著他。果不其然,在挖了38小時后,他聽見了兒子的聲音!兒子的確沒有忘記與老爸的誓言!而且還以此鼓勵另外14名同學活下去!是對兒子的愛讓父親不停地挖38個小時,是對父親的信任讓兒子在煎熬中等待了38個小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收獲頗多。我發現,原來有信念、有希望是可以創造奇跡的!原來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愛是可以創造奇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