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葉子讀后感600字
這個星期,我讀了《最后一片葉子》。它的作者是歐·亨利,被人們稱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筆下的小說結局都十分出乎意料,可想想也在情理之中,語言中充滿詼諧幽默。
《最后一片葉子》中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瓊西和蘇在一家飯館認識,交談之后發現彼此趣味相投,便合租了一間畫室。一天,瓊西被肺炎這個不速之客擊倒了,把對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那常青藤的葉子上。蘇去請樓下的老畫家貝爾門做模特時,順口告訴了貝爾門這個壞消息。暴風雨后的一個早晨,蘇和瓊西居然發現常青藤上居然還有一片葉子,瓊西終于打起精神拾起了生的希望。原來那片葉子是貝爾門冒著風雨畫上去的,而這風雨加速了貝爾門肺炎的爆發,他去世了。
《最后一片葉子》
老畫家貝爾門一生都很少畫畫,卻在生命的最后畫出了這挽救了他人生命的葉子,這何嘗不是一副杰作呢?雖然他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但是他用他滿腔的愛心,同情心救了瓊西。他這種默默奉獻,無私幫助他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呀。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默默奉獻的人。比如城市的美化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還有我們的家人和朋友。這種無私幫助他們的行為是不論身份的。無論你是高高在上的總統官員,還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平凡人,都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的時候給予一個誠摯的微笑,在他人需要安慰的時候給予一個擁抱。在別人遇到麻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也許我們的幫忙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卻默默地讓別人知道你會一直鼓勵且站在他們身邊。我們的這些和老貝爾門比不算什么,也沒有那么強大的力量。但是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們會迎來一個更加美好并且充滿希望的未來。
最后一片葉子讀后感600字(篇2)
即使是再渺小的生命,也注定會展現屬于它特別的風采。 ——引子
曾以為,世界很大,大到可以在昏暗中無人知曉地把我吞噬;我曾以為,自己很小,小到一頭扎進人群中也不會被人認出。無論如何,兩者的大小關系配合的恰到好處,它們之間的比賽,注定是前者勝出,不可逆轉也無法逆轉。
但貝爾曼與世界之間的大小比賽,若我是裁判,那我必將會毫不猶豫地舉起貝爾曼的手臂,請大家為他的勝出擊掌歡呼。是的,當他冒著暴風雨在殘墻上繪下那抹濃重的綠時,我就知道他贏了。
贏得光明正大。
貝爾曼只是個小人物,小到毫不起眼,微乎其微。他只是個窩在廢舊公寓內的一個窮畫畫的。他甚至都不能被稱為是一個畫家,因為他的藝術生涯是極其失敗的。但是他擁有一顆真心,里面蘊藏著無數的善良,真誠與愛。
最后一片樹葉
也許那墻上的綠葉同他一生中創作的其它畫作一樣失敗——當然,我是從藝術角度上來進行評論的。但是它足以挽救一顆正在緩緩墜落的心靈。這顆美麗的心屬于一個少女,她叫瓊西。她也是一個從事美術工作的人,但是肺炎卻狠狠地劫住了她,讓她的生命就此終止。她將自己柔弱的生命比喻成窗外正在經歷暴風雨的常春藤葉。葉子什么時候落完,她的生命也就到此為止。
于是貝爾曼便用自己的真心在暴風雨肆虐的夜晚,在瓊西視野內最顯眼的地方,畫下了一片翠綠的常春藤葉。它帶給了瓊西無窮的希望,使她頑強地活下來了。
但是真正帶給她希望的人,卻永遠的走了。
貝爾曼雖然是個小人物,但是他的生命,有著大價值。
說不定會有人在聽說了他與瓊西的故事后,慕名來到這堵墻前,望著那依然鮮艷的綠色嘖嘖贊嘆著他畫技如何如何高超,如何鬼斧神工。
即使是再渺小的生命,也注定會展現屬于它特別的風采。
最后一片葉子讀后感600字(篇3)
這幾天,我讀了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后一片葉子》。故事很短,卻真實地贊美了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了他們對人性世界的向往。
一個秋天,瓊姍生了肺炎,她知曉自己時日不多,于是望著窗外的一棵樹,認為最后一片葉子的凋零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瓊姍失去了生的意志。而她的室友蘇艾為了讓她有活下去的希望,懇求鄰居畫家貝爾曼想想辦法。于是貝爾曼就在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迎著暴雨,用心靈的畫筆畫下了一片永不凋零的葉子。但因此他自己也患上了肺炎,不久便去世了。瓊姍因為這一片葉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肺炎慢慢的痊愈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感觸良多。瓊姍、蘇艾和畫家貝爾曼的深厚友誼讓人羨慕。畢竟,為了朋友而愿意冒著生命危險,去給予他人希望的人還有多少呢?守護友情最重要的是勇氣,勇敢地幫助朋友,勇敢地信任自己,才會得到回報。歷史的滔滔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真正的永垂不朽,都需要做出一些犧牲。
瓊姍的痊愈取決于她對生命的渴望,只有她內心有了“去畫那不勒斯海灣”的念頭,再加上那片葉子,她才能真正康復,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
這個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小故事,讓我品味到了人生的美好、友情的偉大、人性的無私。而三個主人公的共同點在于——他們都沒有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這是小說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所帶給我們的美好的真諦。我一直認為,一篇好文章,取決于它帶給讀者的靈感,而這些靈感,如果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它便是一篇美文佳作。而這篇小說,恰恰做到了。
我想,未來人生我也不會讓自己留下遺憾,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滿懷熱情的、面帶笑容的,迎接生活的一切如意亦或是不如意,為了這些事而努力奮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朋友,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中獲得幸福!
最后一片葉子讀后感600字(篇4)
有時候我在想,人的一生究竟怎樣才有意義,有沒有一種形象的事物可以來比喻我們的一生?
偶爾,我覺得人生像蠟燭,要燃盡自己的每一束光芒,光明磊落的活著。偶爾,我覺得人的一生像道路,有暢通也有擁堵,有平坦也有坎坷。
不過,讀完《最后一片葉子》,我覺得,人生更像一片葉子,正如文章里說的一樣“看呀!經過了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墻上還掛著一片藤葉。它是長春藤上最后的一片葉子了。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貝爾奧是一片博愛的葉子,他用心靈的畫筆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西從絕望中看見希望,再次點燃了瓊西生命的火焰,自己卻掉落,枯萎。瓊西是一片堅強的葉子,在貝爾奧的關心下,她也一定會成為那片在風雨中搖曳,但永不屈服的那片葉子。
人生是有缺憾的,而不是完美的,一片葉子,哪個不曾有污點。貝爾奧就是一個失敗的畫家,火氣十足,瞧不起別人,但他在自己生命將終的時候,卻用那份深深的愛讓另一個生命獲得了重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人生是主動地,不是被動的,遇到困難何不放手一搏,瓊西就是在這生與死的抗爭中,樹立起信心,作出努力,果然枯萎的生命終于又重新勃發了生機,她完完全全康復了。一片葉子,如果害怕烈日,風雨,怎能遮風擋雨。: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是看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對它,克服它。
雖然時間是個冷漠的東西,它不會為了某一個人而停留片刻。
但它還是很公平,給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定的時間,有些人無法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只是渾渾噩噩地得過且過,才使得時間悄悄地溜走,最后落得虛擲年華的一聲長嘆。
浪費時間的人為什么往往只有等到那時才懂得‘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呢!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么請珍惜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古語有云:草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還有人曾經說過:“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這幾句話使我受益匪淺,真的很有道理。
我覺得,既然上天創造了人,讓人變得有思想,就該把光陰牢牢抓住,不要虛度。利用這么多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更加好嗎?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價值。
朋友們,讓我們都來珍惜時間吧,做時間的主人,不要做時間的奴仆。不要等到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若你現在正面臨生死考驗,請你跟時間賽跑,不要學畫家瓊西那樣浪費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吧!
最后一片葉子讀后感600字(篇5)
《最后一片葉子》它描寫患肺炎的窮學生瓊西看著窗外對面墻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說,最后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為了讓喬安西燃起活下去的信心,老畫家貝爾曼在最后一片葉子飄落的夜晚用畫筆在墻上畫上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長春藤葉,讓喬安西重新有了活下去的信念,最后活了下去。但是貝爾曼卻被病魔無情地奪去了生命。
讀罷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這篇小說之中的主人公貝爾曼老人是一個極富愛心的人,他也知道喬安西已經喪失了與病魔作斗爭的勇氣,當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時,喬安西一定會絕望而死。為了挽救這條年輕的生命,貝爾曼老人不顧自己已經被病魔侵蝕的身體,在風雨之夜為喬安西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葉子,從而幫喬安西找回了希望。這幅畫,是貝爾曼老人一生最美的作品,是貝爾曼老人用心靈的畫筆畫出的絕世佳作。劉歡的一首歌中唱到:天地之間,還有真愛。是啊,天地之間,會有真愛。真愛是無處不在的,像貝爾曼老人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所以,當我們面對困境時一定不要害怕,因為,天地之間,還有真愛!
讓我們一起努力起來,為自己的生命畫一樹綠葉,也為別人的生命畫一樹綠葉,讓愛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地傳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