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成語故事之自相矛盾
歷史成語故事之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于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自相矛盾的意思
自相矛盾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難一》。
該成語比喻行事或言語先后不相應、互相抵觸。在句中常用作謂語、定語,不能用于兩方以上,只能用于單方自我抵觸。
自相矛盾的道理啟示
自相矛盾告訴我們做事說話皆應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自相矛盾帶來的啟示是,不要夸過頭,免得喧賓奪主。
一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若是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的客觀世界,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展。
自相矛盾課文主題
本文寫了一個賣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夸他的矛什么東西都能穿透。當別人問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結果會如何時他便無法應答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過分夸大其詞,更不能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原文劃分節奏、斷句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無不陷也 。”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