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語故事簡短10篇
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人們不用坐車乘船到遠方去;沒有戰爭,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穩;與相鄰的國家望得見,但不相往來。
[注釋]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穩。樂業:喜歡自己的職業。
[提示]形容人們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2)
有一天,“至圣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墻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注釋]反:推及,推論。
[提示]形容善于類推,能觸類旁通。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3)
魯班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頭砍削木器,所以人們認為在他的門前舞弄斧頭是不自量力的行為。明代詩人梅之渙譏諷在李白墓前題詩的人,寫過這樣一首詩:“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注釋]班:魯班,我國古代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4)
從前,有個人在路上邊走邊吃梨。這時候,迎面走來一位醫生。醫生對他說;“吃梨對牙齒有好處,卻會傷脾。”那人從口袋里掏出幾顆棗,問道:“那么吃棗呢?”醫生說:“棗補脾,可是會傷害牙齒。”那人說:“我有辦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說完,他把棗一口吞了下去。
[注釋]囫圇:完整,整個兒。
[提示]多用來比喻學習時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籠統地全部接受。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5)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 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 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么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后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申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提示]比喻由于行為不慎而使對方有覺察與防范。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6)
東晉時,秦王苻堅率兵百萬南下攻打東晉,而東晉只有八萬兵馬應戰。沒把對方放在眼里的苻堅卻在首戰落敗,士氣大傷。一天晚上,心中煩躁的苻堅登高觀察晉軍,只見晉軍布陣整齊,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他對弟弟苻融說,敵兵很多呀。后來,在淝水的決戰中,秦軍大敗。
[注釋]皆:都。
[提示]比喻失敗者恐懼、多疑的心理。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7)
元朝,有個叫陶宗儀的人,考進士落榜,并不氣餒,繼續刻苦讀書。他在下地勞作間隙時,總是讀書。田野里沒有紙,他就把心得記在樹葉上,回家后裝進瓦罐里,十幾年時間裝滿了十幾個瓦罐。有人不理解,他說:“學習就應持之以恒。”后來,他整理樹葉,編了本《南村輟耕錄》的書,很受歡迎。
[注釋]持:堅持。恒:恒心。
[提示]指有恒心地堅持下去。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8)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說:“麒麟和一般走獸是同類,鳳凰和普通飛禽是同類,圣人和百姓也是同類;而孔子作為圣人,遠遠超越同類人中的佼佼者,沒有人比他更偉大了。”
[注釋]出:超出。類:同類。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9)
古時候,邊塞有位老人,人稱塞翁。有一天,他丟了一匹馬。別人來安慰他,他說:“這不一定是壞事。”后來,丟失的馬帶回來一匹好馬。大家來祝賀,他說:“這不見得是好事。”不久,他兒子騎這匹好馬時,摔瘸了腿,他說:“沒準是好事呢。”后來爆發了戰爭,他的兒子因腿瘸沒有當兵而活了下來。
[注釋]塞:邊塞。翁:老頭兒。
[提示]比喻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幼兒成語故事簡短(精選篇10)
東漢末年,劉備廣納人才,想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他聽說在隆中臥龍岡隱居的諸葛亮是個奇才,就去請他出山。一連去了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諸葛亮正在屋里睡覺,劉備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諸葛亮醒來。諸葛亮被感動了,答應出山相助。后來,劉備在諸葛亮幫助下建立了蜀國。
[注釋]顧:拜訪。茅廬:草屋。
[提示]比喻真誠地再三邀請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