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成語故事之孔融讓梨
小學語文成語故事之孔融讓梨
從前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懂事。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不少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們讓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中的梨,發現梨有大有小,但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這個故事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講給孩子聽后,可以告訴他們要懂得謙讓,禮讓他人。
孔融讓梨出自哪里
“孔融讓梨”典故出自《后漢書·孔融傳》作者南朝宋范曄。范曄字蔚宗,順陽人。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后,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后漢書》,遷寧朔將軍。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孔融讓梨故事的道理:人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也告訴人們,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別人。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表明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孔融讓梨的原文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融簡介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