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
今天就是冬至了,人們常說:“冬至天里吃餃子不會凍耳朵。”放學回到家,我把小手洗干凈,立刻就鉆進廚房和媽媽做起了包餃子前的準備工作。
我首先準備好了餃子餡,下面就開始和面了,我挖了幾碗面,一邊倒水一邊攪面,面從我的手指縫里擠了出來。我兩只手全被面粘住了,我對媽媽說:“媽媽還是你揉吧!”媽媽接過去幾下就揉好了。
現在我們開始包餃子,媽媽拿出一塊面團讓我試著揉,我怎么揉面團就是不聽話,還是一大塊。媽媽說:“你看,把手放中間然后往兩邊輕輕地揉幾下子媽媽就把它變成了一個長條。”媽媽讓我切面團,媽媽多我說:“來回轉著切”一個個切好了,我開始學著搟皮,我把切好的面皮壓扁,我拿著搟面杖在面皮上滾來滾去,圓圓的面團在我的手中變成了長長的。這時媽媽多我說:“你的小手捏著面團的邊,一邊轉一邊搟,你試一下。”在媽媽的指導下,我搟好了第一個皮,媽媽看著我搟出的面皮笑了。我站過去包餃子,我把餃子皮放在手心,加了好多的餡心想:多點才好吃!”可我偏偏做得不對。因為菜放多了,餃子合不上了,媽媽把它包好了放在桌子上像個懷孕的婦女。媽媽對我說:“少放得,才能包好。”這次,我把餡放少了輕而易舉地包好了,可它有站不住我有的失去信心了。媽媽鼓勵我說:“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包出漂亮的餃子來。”接著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媽媽說:“你包的越來越漂亮了!”
餃子包完了,我和媽媽去廚房煮餃子,水開了了我小心翼翼地一個個放進鍋了,媽媽對我說:“煮三四個開鍋餃子的肚子全都朝上就熟了”這時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餃子煮好時,媽媽特意把我包的餃子撈到了我的盤子里,我吃著自己包的餃子好香啊!
我忘不了20__年冬至的這一天,我學會了包餃子。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2
南陽的張仲景,醫術高超,疑難雜癥,手到病除,人稱醫圣。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奔忙的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很難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凍傷藥。舍的藥名叫“驅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等煮好之后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只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發熱,天天如此。舍藥一直舍到年三十,人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們就學著嬌耳的樣子做起過年的食物。有人把這種食物稱作“嬌耳”,也有叫“餃子”的,還有叫“扁食”的。人們吃著餃子,不忘張仲景舍“驅寒嬌耳湯”的恩情。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長沙的老百姓除病救災。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門口架上大鍋舍藥,深受長沙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后,長沙的百姓很想念他,就每年推選幾位有德行的老人,帶著百姓的心意來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染重病,看來活不長了。長沙的老人說希望他壽終的時候葬在長沙。南陽的人那里肯依,兩下就爭吵起來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的父老情,我生在南陽城,不能忘家鄉的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的方向走,靈繩在哪里斷了,就把我葬在那里”。大家一聽也就無話可說了,張仲景冬至去世了,長沙和南陽都選出精壯的小伙子,人們按照他的遺囑,抬著他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去,棺左是南陽的小伙子,棺右是長沙的后生,到了當年舍“驅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斷了。戴孝的百姓連忙擔土叻壘墳。你一擔、他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墳前修了座廟,就是現在的“醫圣祠”。
張仲景為窮人除疾,舍“嬌耳湯”的事在民間一直流傳。因此,每到冬至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包餃子吃,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3
冬至吃火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媽媽說既滋補又好吃,還暖和。但是和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我們不出去吃,而是在家吃自己煮的。
準備好所有的食材,我們一坐到餐桌旁,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邊吃邊觀察冬至夜的夜空。我突然叫道:“爸爸媽媽,冬至夜的夜空是深紫色的!”媽媽聽了有了興趣,一看,果然,冬至夜的夜空是深紫色的!
又過了一會兒,我再看看,哈!冬至夜的夜空又成了深紅色。媽媽和爸爸也發現了,都覺得很有趣!慢慢地慢慢地,深紅里出現一點檸檬黃,一點一點,檸檬黃慢慢變多,和深紅搭配起來,特別漂亮!爸爸說這樣的夜空是因為空中有霧,家家戶戶的燈光和路燈的燈光映襯著夜空才出現的。
吃著吃著,我想起了“二十四節氣歌”,就背給媽媽聽--“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想:節氣歌里有兩個“冬”字,其中一個冬字應該就是“冬至”的意思吧?背完節氣歌,我又問爸爸媽媽座右銘。
爸爸怎么也想不出來,媽媽讓我開個頭提醒一下。我說:“先來三個:一個‘少’,一個‘欲’,一個‘書’吧!”媽媽一口就回答上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爸爸卻一個都沒答上,反應真慢!
這時,爸爸的手機響了,原來是爸爸單位的一個叔叔發來的:“剛才買了一把菜刀,想殺你那天釣到的魚,結果第一刀就切在了自己的手上。”我、爸爸、媽媽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就在這個冬至的夜晚,從我們家不時傳來一陣陣笑聲,這頓火鍋吃的真有趣啊,在家吃火鍋果然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4
隨著冷空氣的到來,一年一度的冬至馬上就要到了,在南方的這一天,大家都要吃象征著團圓的湯圓,而北方也有吃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我為了保護耳朵,每年我都會吃下好幾碗餃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看的書越來越多,我終于知道原來不吃餃子,耳朵也不會凍掉。現在想想那時的我真幼稚啊!
今年的冬至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俗話說得好“清爽冬至邋遢年”,看來今年春節期間一定會風和日麗、晴空萬里啊。雖然下著雨,但是我們全家也和往常一樣到安吉奶奶家去過,你如果要問為什么不在杭州過,那是因為“冬至大如年,全家得團圓”。
剛到奶奶家門口,就聽見廚房一陣子“乒乒乓乓”的響聲,奶奶正忙得不可開交呢。正堂八仙桌上放著糕點、水果還有各色菜品。哦!奶奶在準備祭祖的供品呢!于是我給奶奶打起了下手,她一邊做供品,一邊指揮我端盤子、放供品。過了幾分鐘,爸爸媽媽也過來了,我們一起祭拜祖先,感謝他們一年來對全家的庇佑,并默默祈禱來年可以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就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冬至又過去了,我又開始盼望下一個冬至早日到來,我憧憬著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5
同學們,你們知道冬至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重視。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大部分地方習慣吃餃子,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餛飩,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還有,你們知道“冬至”這天為什么要吃餃子嗎?為什么不吃餃子會凍耳朵嗎?不知道吧。嘿,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這里面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吃“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煮,撈出來剁碎,用面 皮包成像耳朵樣子,再放進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祛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呀,每逢冬至人們邊模仿做著吃,這便是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的原因了。
冬至這一天吃餃子,還是為了不忘“醫圣”張仲景的“祛寒矯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在大家知道冬至的來歷了吧!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6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湯圓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氣更冷了,數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一放學,我就三步并作兩步飛奔到家里。我看見媽媽和阿姨正在火鍋旁邊撮湯圓,我也過去幫忙撮。湯圓撮好了,媽媽把撮好的湯圓到進鍋里炸。過了一會兒,一盤香酥可口的“空心炸湯圓”就“新鮮出爐”了。我一聞到湯圓那香噴噴的味道就垂涎三尺,立刻夾了一粒放進嘴里。突然,我“哇”地叫了一聲。“怎么了?”媽媽連忙問道。我伸出燙得發紅的舌頭給媽媽看,媽媽才明白過來,心疼地說:“小心點,別再燙著了!”
這時,火鍋開了。阿姨把肉丸和羊肉放進鍋里。不一會兒,羊肉熟了,阿姨幫我撈出羊肉,我立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一眨眼的工夫,一碗羊肉被我吃個精光。媽媽還怕我吃不飽,又給我撈了一大碗肉丸。我不顧三七二十一,捧起碗就吃。阿姨看到我這副狼吞虎咽的模樣,便開玩笑說:“我的小饞貓,吃慢點,當心噎著。”我回答說:“貓的喉嚨大,整條大魚都能吞下,哪會噎著呀。”阿姨聽了我的這番話,哈哈大笑起來,媽媽也被我給逗樂了……
冬至很重要,家家戶戶都要過的,尤其北方。媽媽說,冬至以后就開始數九,三九天是最冷的,冷的會凍壞耳朵的。所以每年冬至,大人都會給孩子們湯圓吃的,吃了湯圓,耳朵就不會凍壞了,真有意思!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7
今天是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的習俗根據地方不同而不同。在北方,餃子已經成為冬至的代言人了;而赤豆粥,則是冬至的常見食物。據說,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生張仲景。張仲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把羊肉等用皮包成耳朵的形狀,百姓吃后耳朵不再紅腫,不再疼痛,因此便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赤豆粥則是為了防瘟疫而制作成的。噍!我們學校的包餃子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了呢!
“現在,我們就開始包餃子”,宋老師一聲令下,包餃子活動終于開始了!我抓起一張餃子皮往里面填了點兒餡,把皮的口一個個用手捏緊,封好。本來我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可是我仔細看了看,餡都從皮里露出來了。于是我向阿姨請教:“阿姨,我包餃子包不好。餡老是從餃子皮啦露出來。您能教教我嗎?謝謝!”阿姨說:“做這件事不能心急,要慢慢來。”說著,一張餃子在阿姨的手中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水餃。我試著按照阿姨說的去做,果然,餃子包得越來越好了。
這次包餃子活動,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不能急,要靜下心來,這樣才能成功。還有,看似簡單的餃子卻飽含了濃濃的心意和真誠的祝福。祝大家冬至快樂!冬天不冷!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8
我今天感到特開心,因為外婆家要做冬至圓,那我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開始做了,外婆先把粉揉成粉團。媽媽再拿了一小塊兒放在手里搓,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掰了一些放在手掌心上搓呀揉呀。哎呀,湯圓上怎么出現了一條小裂縫呀?媽媽說:“別著急,慢慢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她一邊說,一邊給我做示范。我心平氣和地揉了起來,不一會兒,我就把手上的湯圓揉圓了。
媽媽等我揉好之后,就進行了下一個步驟一放餡。媽媽先用手指挖了一個洞,然后放進了一些紅豆沙,再把這個口合攏,說:“你不能看輕最后一個步驟,因為如果你把口合偏了,那這個湯圓就不好看了。“我先挖了個洞,放了些黑芝麻豆沙,再小心翼翼地合攏口,一個湯圓就做好了!我和媽媽一鼓作氣,就把所有粉團都做成了湯圓。
不一會兒,香噴噴的湯圓就出鍋了。一個個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湯圓,像快樂的一家子,有的在睡覺,有的在聊天,還有的在……真是太可愛啦!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9
今天是冬至,是冬眠的動物要回家睡覺,一直要到明年春天才睡醒。冬至也吃餃子的日子。
今天回到家,看見姥姥在包餃子,我看著一個個小餃子在姥姥的手里誕生了,于是我跑過來說:“姥姥,你教我包餃子吧。”姥姥說:“好呀,你學會了就去寫作業,”我連忙點點頭。姥姥先讓我把手洗干凈,我看姥姥把一個餃子皮平放在手心里,然后再把一些餡放入餃子皮里,再把餃子皮的張口捏住,一個餃子就包好了。
我感覺餃子好像一條小魚哦。我學著姥姥的樣子包了一個,可一點也不像小魚。于是我多捏了幾個,捏的越來越像。姥姥說:“捏的差不多了,你寫作業吧。”我洗了洗手就去寫作業了。
我正在寫作業時,姥姥喊了一聲:“吃餃子嘍。”我一蹦一跳跑過去,聞著餃子散發出的香氣口水都出來了。這是姥姥把一個小碗遞給我說:“這是你包的餃子,嘗嘗吧。”我吃了一個還不錯,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10
當雪花飄落在寂靜無聲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一個純凈的冬季已經來臨?或許大多數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熱的激情帶走,而搬來了寒風和飄雪。但是,誰又注意過冬日的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呢?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一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一個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為重視。
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人們認為: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吉日,應該慶祝。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用糯米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后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并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說是無影無蹤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著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著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沖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圣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每個人時刻銘記著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才不會中斷。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11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小年”,這一天北方有吃餃子,南方有吃湯圓的習俗,在我們義烏除了要給祖先掃墓外,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吃湯圓,而這當中又怎么能少了我這個小饞貓的身影呢?
這不吃完午飯,洗好手我就迫不及待的催著媽媽和我一起做湯圓,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先往盆子里舀上滿滿3大勺糯米粉,然后媽媽邊幫我加溫水邊指導我和面,我使出渾身解數用力的來回揉搓,只見原本松散的面粉像一個個聽話的孩子漸漸的聚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光滑潔白的大團子,揉好面團就可以做湯圓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從面團里揪下一小塊,放在手里邊捏邊轉,柔軟的面團慢慢變成了一個有個凹洞的面粉球,我再在里面填上媽媽事先做好的芝麻餡再把口封上,這時媽媽說:“我們冬至吃的湯圓也叫“冬至圓”。“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我們要把湯圓搓的圓圓的。”話剛說完,結果我一下用力過度,湯圓裂開了一條口露出了里面的餡就仿佛在嘲笑我的無能,但我并不氣餒接著再來,慢慢的我就找到了感覺,湯圓也做的越來越好,不一會滿滿一砧板白胖湯圓就被我和媽媽做好了。
這時水也開了,只見媽媽把砧板上的一顆顆白白的湯圓往水里送,湯圓們有的像個練習了千萬次的跳水運動員優雅的躍入水中,有的像個勇敢的士兵雄赳赳氣昂昂地往前沖,有的又像個嬌嬌弱弱的小姑娘躲躲閃閃地也入了水,轉眼湯圓就煮好了,我急不可耐的盛了一碗,看著碗里一顆顆又大又圓的白胖湯圓,我舀出一顆輕輕的咬了一口,一股糖水伴著芝麻流了出來,好香好甜呀!一直甜到了我的心里。我調皮地眨眨眼對媽媽說:“媽媽書上說了吃了湯圓大一歲,我要快快長大,所以今晚我要多吃幾個湯圓啦!”
這就是我的冬至節雖然天氣很寒冷,卻讓我感受到勞動的快樂,也讓我體會到濃濃的愛。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12
冬至給我最深的印象是“糯米丸”。
兒時,母親總會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鋪開一張小桌子,做糯米丸。母親將糯米粉與水倒在盆子里,揉成一個面團。白色的面團在母親手里被揉成球狀,又壓成餅狀。她很懂得控制水分與力道,不一會就揉好了面團。而這面團在我眼里,就是一團橡皮泥,于是向母親軟硬兼施要了一塊面團,便歡歡喜喜地坐在一邊玩。面團被我揉成小兔子、小鴨子、雪人……捏好了我便拿給母親看,小小的我把手揚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地叫喊著:“媽媽!媽媽!送給你!”母親于是停下手中的活,笑著接過去,眼里滿是如水的柔情。
再大些,我也學會幫忙。不再嚷嚷著要面團,而是搬了小凳,也坐在母親周圍跟著做“糯米丸”。那小小的糯米丸被搓得圓圓的,一顆一顆安靜地躺在盤中,像白白胖胖的初生嬰兒,給人一種說不出的可愛。那牛乳般的顏色顯得有些樸素,卻有一種原始般的單純與清淡。我的手笨,總是沒法搓得像母親那么圓,像一個雞蛋。母親只得把我搓的丸子再搓一遍。我連忙說:“謝謝媽媽幫我收拾爛攤子!”她看了我一眼,無奈地笑了。
第二天祭完祖后,就可以吃糯米丸了。放學回家,母親從鍋里舀出一碗糯米丸放在我面前。那顆顆凝膚似的糯米丸,有些像珍珠,又有些像白玉。在燈光的照耀下有些晶瑩,白白的,嫩嫩的,甚為可愛。“快吃吧!待會涼了。”母親對我說。
我舀了一顆,輕輕放進嘴里,一絲絲甜意便蔓延開來。輕輕一咬,糯米的清香瞬間溢滿口腔,QQ的,糯糯的,十分有彈性。沒有任何配料,卻十分清新。一碗糯米丸很快就被我解決掉,我意猶未盡地舔舔嘴唇,一抬頭,正對上母親含笑的雙眼。
今天是冬至,吃著學校的糯米丸,感受著糯米的清香,我又陷入了那甜甜的回憶中……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13
北方有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而這一習俗,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在農歷的二十四個節氣中,除了清明,冬至大約是最重要的節氣了吧。
民間把冬至稱為“過小年”。對于農民來說,冬至開始了,也就有忙不完的農活了。相傳在冬至這一天耕田,就可以把草根永遠地除掉,于是,這一天又叫“草王會”。
據說,那一天,拜師傅、拜尊長,討得一年的福財、一年的安康。師傅、尊長這時也盡揀好詞兒送出口,讓說的聽的,心里都暖融融,這叫“賀冬至”;同僚之間相互拜賀,預祝來年有個好運氣,平時的勾心斗角,一切的恩怨情仇都拋開去,這叫“拜冬至”;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甚至出動全家,到野外去掃墓,儀式大約和清明差不多,這叫“上冬墳”。周圍同姓的人家多了,還要舉行“冬至會”,就是一大家族的人共同祭祖先。
家庭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就在這一天宰豬腌肉。有句俗語:“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走。”因此,有錢人家都在這一天腌臘肉、灌香腸,準備過年的年貨。誰都明白:冬至這天腌的肉,不腐壞,不流油,放的時間久。
這些活兒忙完了,還要到田地里采一些桑葉,拿回家,不能曬太陽,不能用火烤,讓它自然陰干,這就是“冬桑葉”。可以用做中藥,有祛風的藥效;或者將采回的桑葉蒸9次,再露9次,以后才能配做藥引子。每到冬至,村莊早已籠罩在淡淡的薄霧中了,人影悠悠,淌向各自的住房,將那一副好心情帶回家去,晚上還要和一家人吃狗肉呢!這習俗聽說是從漢朝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來,不僅吃狗肉,還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品,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到后來,又狗肉就慢慢轉變成了羊肉,是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于是,冬至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
小學生以冬至為主題的作文精選篇14
暑去寒來,現在到了寒冷的冬天,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來啦。冬至是冬天最冷的一天也是白天最短的一天,說到冬至,令我最難忘的還是冬至的習俗——吃餃子,嘿嘿,我這個小吃貨當然不會放過這次的餃子大餐啦,下面讓我給你們說說從我家做餃子到吃餃子的過程吧!
冬至的前一天,媽媽就開始籌備“貨物”了。天還沒亮,我就跟著媽媽向菜市場出發。
任務1買菜。看著那么多新鮮的蔬菜我也不知道買什么啦,還是讓媽媽來買吧。前幾年我家吃的都是白菜蘿卜肉餡的,現在爸爸想換換口味,吃蓮菜肉餡的,媽媽帶著我走到賣蓮菜的攤子前,經過一番精挑細選,選出了7、8個“最美蓮菜”,如果讓我選,我肯定是亂拿一番啦。然后,又去了賣肉的市場,買了幾斤土豬肉就回家啦,
任務2調餡,包餃子。到了當天的晚上,媽媽給了我第二個任務,包餃子,媽媽把餡調好后,爸爸開始搟皮,我坐著包餃子,姑姑走來告訴我為什么要吃餃子,因為過了冬至天氣就會逐漸變冷,餃子是熱的東西,可以御寒,不讓耳朵凍爛,相傳以前有一位名醫,去當地看病,那里的每個人耳朵都被凍爛了,所以那位名醫說冬至要吃餃子,餃子可以御寒。當我包第一個的時候,可真是漏洞百出,包這頭,那頭漏了,把那頭補好了,上面又漏了,一個餃子用了三層皮才包好了啊,媽媽過來教我怎樣包餃子,不一會我就學會了,雖然包的形狀不是太好,但還是包了許多。爸爸媽媽看到我包的餃子不由得笑了起來,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
任務3嘗餃子。媽媽把我包的餃子下到了鍋里,之后就是慢慢的等待啦,10幾分鐘后,餃子熟啦,當吃到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后,那叫一個香啊,這也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用汗水付出和勞動得來的東西,那叫一個字——香。雖然包的不好看,卻讓我知道了一個大道理,吃著自己包的餃子,別提心里啥滋味了,真快樂啊。餃子雖小,但意義是不同的。
這就是令我難忘的冬至——吃餃子,希望同學們以后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去付出,去收獲,那這樣的付出就是有意義的,收獲到的時候也會感到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