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童話寓言故事推薦
當童話賦予了寓言的色彩會給兒童帶來很大的視覺享受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兒童童話寓言故事推薦篇,歡迎大家閱讀。
兒童童話寓言故事推薦篇1: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游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只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只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干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松開你的嘴,明天也不松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里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只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于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里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么區別呢?”
于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斗,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兒童童話寓言故事推薦篇2:法如深澗
有一位名叫董閼(e)于的人被派往趙國的上地去任地方長官。
董閼于初來乍到,他深入民間調查,訪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這一天,他來到石邑山,只見山中有一條深澗,澗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墻;澗深百丈,十分險要。于是董閼于找到在當地居住的人,問道:
“這里有沒有人掉進過這深澗?”
那里的人回答說:“沒有人掉進過。”
董閼于又問:“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癡、聾啞、瘋癲及反常的人,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那里的人回答說:“也沒有。”
董閼于繼續問:“牛馬豬狗,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人們還是回答說沒有。
董閼于想了想,說:“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進這深澗里去呢?”
那些人回答說:“這深澗十分陰森危險,誰要是進去了,那還能有性命嗎?因此無論誰,走到這深澗附近時,都萬分小心,要么繞道而行,誰也不敢去碰這個危險,連牲畜看到這深澗也止步不前的。”
董閼于豁然開朗,他深受啟發地拍手嘆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嚴格的法制,又嚴厲地執法毫不寬容,讓人們知道違法就如同掉進這萬丈深澗一樣有生命危險,那就誰也不會去觸犯法律了。這樣,我還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聰明人總能從身邊的小事中受到啟發,獲得智慧。掌權的人從危險的深澗聯想到執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后必定政績卓著。
兒童童話寓言故事推薦篇3:三個人爬山
有那么三個人,共同去爬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他們可也正像你說的呢:各人有各人的作風。
那第一個人,喜歡爬一步回頭看一步。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相當看重自己的成績,所以他隨時都想知道自己究竟已經爬到什么地方啦。這樣,他爬了一段,覺得的確已經很高了,心里想道:“大概離山頂也差不多了罷。”就仰起頭來向上看看,可是山頂簡直看都還看不見呢。這個人忽然覺得很無聊,好像自己是在做些毫無意思的事情。他說:“我爬了這半天,還是在山腳,那么我什么時候才能爬到山頂呀?既然如此,我又爬它干么!不如及早回頭罷。”所以他就回頭下山了。
那第二個人,可是一口氣就爬到了半山;這真是不容易的,不但別人羨慕他,就是他自己也有點驚訝自己會爬得這樣快。所以他就坐了下來,向下半山看看,也向上半山看看,心里著實有些滿意。他說:“乖乖,老子一下子就爬到了半山!總還算得不錯罷。然而老子已經爬得這樣多了,也夠辛苦的;說到功績,老子自估了一下,也不能算少。那么,這以后的一半山,老子就是要你們用小轎子來抬,也不算過份罷。這點資格,老子是應該有的。”這話并非開玩笑,他是真的這樣想,并且這樣做了,所以他老坐著休息,等人家用小轎子去抬了他上山頂。可惜的,似乎并未有人去抬他;假如他自己沒有上山去或下山來,也許他今天都還坐在那兒等呢。
只有那第三個人,似乎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大概因為他是平常人罷,他覺得爬山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然而也并不太艱難,而以為別人能夠爬,他也就能夠爬,所以不必把自己看得一無用處,也不必忽然又把自己看得如何如何地了不起。這樣,我們看見,他只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那山頂;而最后,他可真的爬上了山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