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語
寓言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它以短小精煉的語言表達和富于哲理性見長。關于表示寓言的成語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語篇,歡迎大家閱讀!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語篇1: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后人稱為“書圣”。
他寫的字既秀麗,又很蒼勁,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麗的字會顯得柔軟,而蒼勁的字則顯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脫塵出俗,二者兼善,可見得他書法的功力之深,這恐怕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靠后天勤學苦練而得來的.
有一天,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個人先用刀削木板,卻發現筆跡竟然透進木板里有三分深度,這件事情可是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語了。用毛筆寫字在木板上,而筆跡還能透進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懷絕技的人還有誰會有這種能力呢?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見這位“書圣”所寫的字,筆力非常雄厚,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于是,后來的人便根據這段故事的情節,直接把“入木三分”,用來形容人們寫文章,或者是說話的內容非常深刻。
以后只要說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節說得生動逼真,我們也可以夸贊他說故事說得“入木三分”.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語篇2:三寸之舌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后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后,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后,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里,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系…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后,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后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語篇3: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