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課外讀過的寓言故事
我課外讀過的寓言故事篇1:盲人墜橋
一個瞎子過橋的時候不慎把腳踩出了橋面。他身體一傾,幾乎栽倒在橋下。幸好橋欄桿上的橫木擋了他一下,于是他用雙手抓住了欄桿,而身體卻懸在半空中。
瞎子以前曾不止一次在這座橋上走過。尤其是在那春雨過后、山洪暴發的日子,他過橋時聽到橋下嘩嘩作響的流水聲,真有點毛骨悚然、膽戰心驚。可是這一次瞎子過橋,正值秋高氣爽、小河斷流的季節。一般的人過橋看得見橋下干涸的河床,走在橋上有走旱路的感覺。然而瞎子卻沒法看到河中的情形,他憑以往的經驗判斷,認為橋下必定是水流湍急的深淵。因此,他失腳以后使出了渾身的力氣抓住橋欄桿不放,一邊奮力掙扎著試圖爬上橋去;一邊急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救助。
當時從橋上經過的人,看到瞎子抓著橋欄桿有驚無險、盲目恐慌的情景,既好笑又憐憫地指點他說:“用不著害怕,你雙腳離地不遠,松手就可以著地。”瞎子不相信這話。他心里想:“不肯拉我一把,卻要我松手掉下去,這不是存心坑人嗎?”想到這里,他不禁絕望地大哭起來。
不一會兒,瞎子力氣耗盡,兩手一滑,身體墜了下去。出乎瞎子想像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感受空中失重、喪魂落魄的投河悲哀,頃刻之間雙腳就觸到了地。以至于他落地以后身體打了一個踉蹌才站穩了腳跟。原來這橋下真如那路人說的一樣,一點水都沒有。瞎子這時才松了一口氣。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早知道這橋不高,下面沒有水,我就不會吊在欄桿上吃苦頭了。”
瞎子因看不見路而墜橋,并不是一件可笑的事。瞎子心目中關于墜橋危險和人們會扶危濟困的合理想法被橋不高、河已干的特殊環境所扭曲,這才成了虛驚一場的笑料。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完全信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事。
我課外讀過的寓言故事篇2:照抄呈文
東漢恒帝在位的時候,有個有錢人想謀個一官半職當當,一來是為了威風威風,二來也好借權力多弄些錢財。于是他狠了狠心,拿出一筆數目可觀的錢來打通關節,果然如愿以償,得到了一個在太守衙門里當屬官的職位。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趾高氣揚地走來走去,心里非常得意。
這個有錢人得意了沒幾天,就遇到難題了:有一篇奏事的呈文必須由他寫,然后交給太守審閱。他以前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漢生活,從沒想過要去學習,什么都不會,這回要叫他寫呈文,可使他為難了。
這個人著急地在家里踱來踱去,整天都吃不下飯、喝不下水,只是愁眉苦臉地嘆氣。他妻子見他這樣,就給他出主意說:“鄰居張三念過幾年書,認識不少字,你去求他幫你寫一篇,不就行了?”這人一拍腦袋:“對呀,我怎么沒想到呢?”他急急忙忙地跑到張三家,央求張三說:“老兄啊,這回你可真要幫幫我呀!你也知道我沒認真讀過書,哪里會寫什么呈文,要是太守怪罪下來,那就不得了了!”張三聽了搔搔后腦勺,想了想說:“不是我不幫你,我實在也不會寫這種文章。這樣吧,我聽說很多年前有個叫葛龔的人,他的奏事呈文與得很好,你就去照他寫的抄一篇吧,用不著再費腦筋了。”
這個人聽了大喜過望,趕緊回去把古書翻了一個遍,總算找到了葛龔寫的文章。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抄將起來,連一個字都不改,原封不動地照抄下來。到最后,他抄順了手,竟然忘了改呈奏者的名字,將“葛龔”二字也抄上了。
第二天,他把呈文交給太守,太守看了,氣得吹胡子瞪眼,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馬上就把他給罷免了。
這個人不學無術,靠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來蒙混過關,終究是要露出馬腳來的。我們要吸取他的教訓,平時刻苦學習,認真鉆研,遇事不要不懂裝懂,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辦事,才能夠獲得成功。
我課外讀過的寓言故事篇3:廣納賢才
管仲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治國賢才,齊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強盛起來,管仲還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代霸業。這一切,使得齊桓公十分關注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國君來說是多么重要。他想,光有一個管仲還不行,還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這樣的人才行。于是齊桓公決心廣納賢才,他命人在宮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宮廷內外一片紅紅火火,一方面造成聲勢,一方面也便于日夜接待前來晉見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們經過這里時,除了發些議論或看看熱鬧外,并無人進宮求見。大臣們只是面面相覷,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竟然來了一個鄉下人在宮門口請求進去見齊桓公。
門官問鄉下人:“你有何才干求見大王?”
鄉下人回答說:“我能熟練地背誦算術口訣,我希望大王接見我。”
門官報告了齊桓公。齊桓公覺得十分好笑,背誦算術口訣算什么才能?于是讓門官回復鄉下人說:“念算術口訣的才能太淺陋了,怎么可以接受國君的召見呢?回去吧。”
鄉下人不卑不亢地說:“聽人們說,這里的火炬燃燒了整整一年了,卻一直沒有人前來求見,我想,這是因為大王雄才大略名揚天下,各地賢才敬重大王希望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遠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納,因此不敢前來求見。今天我以念算術口訣的才能來求見大王,我這點本事的確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對我以禮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禮賢下士的一片誠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能人不來呢?泰山就是因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海也因為不拒絕涓涓細流、廣納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也要經常去向農夫樵夫請教,集思廣益,才會使自己更加英明起來啊!”
齊桓公聽了鄉下人的這一番話,被深深打動,認為鄉下人說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馬上以隆重的禮節接見了他。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各地賢才紛紛前來,絡繹不絕。齊桓公大為高興。
一個統治者若真心求賢,就必須有誠意、禮賢下士,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