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教學板書設計
《雨巷》是現代派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雨巷的教學板書設計,希望對你有用。
雨巷的教學板書設計一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第二課。朱光潛先生曾說過:“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學習詩歌,對學生而言,無疑是對其認知體系以及情感、想象力所進行的一次美的洗禮。我們的教學設計應立足于詩歌的審美和情感這一維度,覆蓋到從內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队晗铩返慕虒W設計也是圍繞這個教學主旨,擬探討以下兩個大層面的問題:一是從詩歌的憂郁情懷中去感悟詩人情感個性的幾種具體體現,如孤獨、幽怨、迷惘和執著的追求等。二是分析詩歌形式的獨具匠心,如意象選擇的朦朧傷感、意象構成的獨特性和語言的形象生動、含蓄蘊藉等特點,最后可以組織學生就詩歌的深層內蘊進行討論,讓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全方位體會詩歌的美,并學會一些基本的鑒賞方法。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對于中國古代詩歌,高一學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多半學生可以做到爛熟于胸。他們對中國現代詩歌也并不陌生,一些學生還寫過一些自由體的小詩。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一些時下流行的唯美抒情文字也有所偏好,這些都將成為《雨巷》教學的基礎依托和興趣點所在?!队晗铩返墓诺湟饩趁篮透袷揭繇嵉暮椭C美,學生在誦讀及教師的點撥下應該不難領會,但對于《雨巷》意象的朦朧隱曲以及深層意蘊的理解,可能會因學生的情感稟賦和語文基礎的差異出現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這部分內容在教學設置上應該靈活開放一些,可創設各種情境,利用相關資料進行印證融通,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導學生置身其間,疏通學生的思維路徑。
三、設計思想
“沒有生命元素就沒有詩”,詩歌是人類生命體驗最凝練的表達,因而詩歌教學不可單純從文章學角度對詩歌進行斷章取義的理性分析和中心主旨的挖掘,而應本著“尊重與要求”的教學理念,從教師“主導”地位出發引導學生作為“主體” 的自我體驗,在走進作者的內心天地的同時構筑自己的體驗空間。在合作、探究的小組活動中倡導教學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以多變的教學形式應不變的審美和情感宗旨。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聆聽他們對詩歌和人生的理解,同時教會學生把握好詩歌詮釋的邊界,并要求他們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針對部分程度好的學生,課外可就他們的興趣進行單獨指導,目送他們在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四、教學目標
在誦讀和小組研究性活動中品味詩歌意象、進入詩歌意境、領悟作者的情感。
理解和把握詩歌的藝術形象和作者的憂郁情懷,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感知和體驗能力,初步掌握現代詩歌的基本鑒賞方法。
真正體會詩歌的音韻美、畫面感以及朦朧幽婉的意境美,正確看待詩人的孤獨和憂傷,培養學生審美感悟力和想象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首先應對學生的詩歌誦讀給予更細致的指導,包括訓練朗誦的語音語速、斷句停頓、重音等方面,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詩歌形象的感受中讀出詩歌的情感。其次,讓學生貼切地感悟詩歌朦朧意境中所傳達的細膩情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需要賞析時對詩歌進行整體與細節上的情感氛圍營造,必要時作適當的橫縱向拓展,幫助學生理解。再次,對詩歌中浸潤了古典情懷和江南風韻的意象,如“丁香花”、“雨巷”可作重點鋪展,在更富傳統文化氛圍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入境。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導語
艾青曾說:“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一個詩神”, 戴望舒, 一生留下的詩作僅有90多首, 但他卻以獨到的技藝、纖巧的筆觸和詩作所流露出的幽怨之情刻畫出自己背后的詩神形象,在詩壇上獨樹一幟,成為現代詩派的代表。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為其贏得“雨巷詩人”聲譽的成名詩作《雨巷》。
2.品讀入境
(1)自由大聲朗讀。
(2)有感情地小聲讀,讀完之后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和原初體驗。
(3)嘗試“美讀”,揣摩朗讀技巧。
課件展示:現代詩歌朗讀要領
?、?確定情感基調 ② 確立語速 ③ 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 4確定詩句的停頓
(學生揣摩朗讀,教師作適當指導)
(4)請學生朗讀,教師評點,擇取部分進行范讀。
3.探究賞析
(1)讀完全詩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詩歌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作答:憂愁、感傷、寂寥、迷惘等。
明確: ①整首詩字字句句都在訴說著“我”的心曲,暢訴著“我”的夢想、“我”的失望和“我”的執著追求。 ②“我”是一個“獨自徘徊”的孤獨者、在“寂寥”“夢一般”“凄婉迷茫”的路途中糾結著幽怨、迷惘,但又是那樣熱切地“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執著地等待著。③這孤獨、幽怨、迷惘、追求恰也是詩人人生的一個縮寫,是他情感個性的幾種具體的表現。
資料呈現: 《雨巷》創作時詩人的人生經歷。
?、?戴望舒出生于一個銀行職員家庭,雖然不太富有, 生活也是無憂無慮。然而一場天花給他臉上留下了片片瘢痕,這生理上的缺陷,在那個缺乏真誠、友愛和同情心的社會中,常常被當作取笑的把柄,詩人的性格從此變得非常沉郁。
——性格的憂郁
② 五四運動雖然震醒了他,但這只不過是一閃而逝的火花,因為沒有成熟的思想僅憑幼稚的熱情是經不住交替時代的狂風惡浪的。面對革命的長期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沒有也不可能有清醒認識的他只有避居在松江施蟄存的家中“去咀嚼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去了”。
——時代的憂郁
?、?匿居松江期間,詩人對施蟄存的妹妹絳年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詩人心中滿溢著自卑感,給本來甜蜜的初戀罩上了一層無形的陰影。沒有真誠的理解,愛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終于與戀人分手了。
——愛情的憂郁
思考:透過這些材料,結合《雨巷》你受到哪些啟示?
學生自由發言,針對學生各個層面的思考,適當地給予評點。
歸結:阿德勒說:“了解一種生活樣式就像了解一位詩人的作品一樣”。反過來說,“個人的生活樣式也是一種最豐富和最復雜的作品”。詩人的人生經歷養就了他的情感個性,而這種情感個性在他的作品中也巨細無遺地展現出來,戴望舒的人生際遇中似乎擺脫不了憂郁的縈繞,而《雨巷》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這種憂郁的情緒,甚至可以說他的創作會直接受到其人生際遇的影響。
(2)你怎么看待“憂郁”,它美嗎?
學生自由發言:美,與多愁善感、脆弱、飄渺、消沉等因素相關。
歸結:古今中外,的確有很大一部分藝術家對憂郁偏愛有加,憂郁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宗教,一種精神的安慰。雪萊說得好:“傾聽最哀傷的思緒才是我們最甜美的歌。”作為象征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波德萊爾,曾對戴望舒發生過很大的影響,他也認為憂郁乃是美出色的伴侶,并說很難想象美沒有不幸伴隨。彌爾頓視憂郁為“賢明圣潔的女神”;代爾說憂郁是甜蜜的音樂;濟慈“幾乎愛上了給人撫慰的死神”;拉馬丁喜愛大自然的悲涼;弗萊契堅信:“沒有什么比可愛的憂郁更優雅甜蜜”。為什么憂郁是美的呢?可以說憂郁同“沉思”“脆弱”相關,又同時表征著一種“寧靜”,憂郁是一種愁心、一種柔腸。一個憂郁的人往往沉緬于個人的憂郁而不把自己放之于眾生,暖意的心腸抗拒著人世的冰涼或刺傷。從深層看,憂郁的實質乃是對生的愁思,對生命方方面面的迷惘憂慮,這種憂思蘊含著對生的無助疲軟的掙扎,這種掙扎代表著不麻木,代表著抗爭,它是力量,是美。戴望舒的憂郁也來自內心寧靜中產生一份迷惘和哀思,這種哀思的緣由且不去追問,但它至少是一種非麻木狀態下的靜默的渴望,一種隱性的抗爭。
(3)那么詩歌中的憂郁美又是如何傳達出來了的呢?下面我們進行分組討論,大家可以從詩歌意象和語言特色二個方面來探討一下作者在詩歌形式上的獨運匠心。
小組討論,推舉發言人發言,教師評點。
歸結:意象朦朧、傷感。“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頹圮的籬墻”,“雨的哀曲”,從物象的選擇,到物象的顏色狀態以及賦予其上的感情都透露著一種朦朧的哀怨,我們可以想象在詩人所營造的音樂氛圍里,江南的雨巷、江南的油紙傘,詩人彷徨的暗影漸漸淡出……他的身旁“象夢一般地”飄過一個女郎,這樣一個憂怨的“丁香”姑娘是詩人“希望逢著”的。
?、?ldquo;丁香”姑娘。詩人化用古典詩詞“芭蕉不展丁香結”(李商隱《代贈》)、“丁香空結雨中愁”(李璟《浣溪沙》)中的“丁香”形象。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傊∠闶敲利悺⒏邼?、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我們看到,由單純的丁香結作愁心的借喻,變成了一個含著憂愁的美好形象的化身,這個形象包含了作者對生的美感意識,這正是唯有哀傷可以安慰哀傷,唯有憂愁可以理解憂愁。“丁香”姑娘雖然“象夢一般地”飄過,“凄婉迷茫”,又“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她的芬芳和惆悵,但她的憂愁短暫地安撫了詩人的心靈。
② 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狹長的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雨打房檐,滴滴答答,濕漉漉的小徑,人跡稀疏,平添幾分凄清傷感。小巷綿延,看不到盡頭,左右高墻堆砌,日久班駁,置身其間免不了要愁腸百轉。
?、?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在特殊環境下會構成更典型的意象。雨打油傘的意境是朦朧迷蒙的,況且油紙傘本身又具有復古、懷舊、神秘的特點,而且能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撐一傘風雨獨立銷魂的形象,多少會因這個小小的道具更顯得絕塵飄逸、幽渺迷離,而一種淡淡的感傷也會夢境般彌散開來。
語言:形象生動,含蓄蘊藉,體現出一種散文美和音樂美。這都得益于他深厚的中國古典詩詞的功底。“丁香一樣”的設喻將“憂愁”這一抽象概念寓于具體事物中表現,更形象地表現了這“愁”的特殊性,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惆悵等一系列雙音節詞語的運用,很好地表現了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情緒,況且其中的雙聲疊韻詞本身就具有音韻和節奏美,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4.問題質疑
資料呈現:
在《雨巷》的深層意蘊的探究中,一些研究者從作品產生的時代氛圍出發,認為1927年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所造成的白色恐怖,是詩人陷入迷惘的客觀原因,《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心境的反映。“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對此,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作結。
明確:這種解釋確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使《雨巷》中迷惘的情絲升華為一種積極的因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時代的氛圍,是否會滲入一切詩的內蘊中,這便與抒情詩的主人公的主體感受息息相關了。從前面我們所給出的戴望舒的人生際遇的幾重憂郁中,我們也完全有理由將這首詩看成是一首愛戀詩,就戴望舒《雨巷》的創作來說,這篇詩作成于1927年,發表在1928年的《小說月報》上,這個時期,參加過中國共青團的戴望舒不僅革命的熱情已經消退或淡化,而且對施絳年的愛戀與追慕,正是他難于排遣的“情結”。由此可以說,不管是深有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都會使后者溶入他的胸懷,潛入他的詩篇。事實上,《雨巷》以前的詩作,作為一個系列加以參照,也大多屬于愛情詩;《雨巷》以后的詩也多為個人情緒的抒發。這樣看來,把《雨巷》突然和時代的憂患勾連起來,便顯得有些隔膜,而難于使人接受。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雨巷》中所抒發的愛的憂怨和失落的情懷,實際應該是生活本真的寫照,而作為抒情詩中的詩人的自我,則宣泄著人類純真的愛戀和自然涌動的生命精神。
5.作業
(1)背誦《雨巷》
(2)搜集戴望舒其他詩作,以《我看戴望舒》為題寫一篇短論,字數400字左右。
七、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對于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復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占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八、點評
鑒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本篇教學設計是一種開放的體驗模式,從詩歌的情感切入,重在引領學生將詩人情感“內化”為自我體驗,并最終獲取“獨我”的藝術感受和思考。教學過程既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初始反映,又有效地發揮教師的指導職責,能夠根據教學目的篩選和利用一些學術資料,化繁為簡,深入淺出,便于學生接受卻又不顯學究氣,整個過程解讀與資料互證,感悟和探究兼顧。意象與詩歌語言的鑒賞也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問題質疑”環節,有利于學生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也培養了學生多視角的閱讀思維習慣。
雨巷的教學板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學會想象詩歌的畫面
2、感受詩歌的情感
3、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營造方法
4、學會在古詩的基礎上來創造詩歌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語
我們剛剛學過古典詩歌單元,今天我們進入現代詩歌的學習。中國是詩的國度,由古至今中國詩人對詩的熱愛都是一樣的,但由于對詩歌的理解不一樣,不同的心靈寫出了不同的詩歌。今天我們嘗試著用我們的真心去理解一位詩人的詩情。
我們讀過徐志摩的《在別康橋》“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我們也感受過何其芳的《歡樂》“對于歡樂,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愛的,如我的憂郁?”在這樣一個詩情勃發的年華,我們去讀詩,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我們就懷著這樣一種對詩歌的熱愛和對世界的好奇,走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二、教學步驟
(一)讀詩·想象·理解
1、一起朗讀《雨巷》
2、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里有沒有故事?
(學生回答不一,但都對詩歌畫面有想象)
3、(幻燈片)在這個畫面里描繪了一個姑娘,請大家討論一下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怎樣的姑娘?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
4、讓同學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讓一位同學上來記錄。
(學生的想象各種各樣,但都會提到表現“姑娘”迷茫打扮和衣著以及環境的特點:下雨、潮濕等)
5、同學發揮自己的想象,教師加以總結。
6、提問:同學們所說的這些情緒(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們的詩人那里是用一種怎樣的意象來概括的?
回答:丁香
幻燈片:為什么作者用丁香來形容這位姑娘?
7、丁香是愁怨的象征,
提問:那么,在古詩中我們經常見到的是一些怎樣的意象來形容愁怨的?
回答:月、梧桐等
提問:把丁香換成梧桐大家感覺如何?
回答:(學生用笑聲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丁香有柔弱的意味,而梧桐沒有,所以丁香和詩歌的情感及情境很相符。
8、所以,我們在讀詩或寫詩的時候要注意意象與情境的同一性,我們用四個字概括的話就是“象與情合”
9、幻燈片:丁香花圖片
10、幻燈片:古詩中用丁香來描寫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代贈》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李璟 《浣溪沙》
講解:古詩中詩人也用丁香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丁香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個字(學生回答:愁)。
(二)讀詩·想象·分析
1、提問:這首詩中“丁香姑娘”除了愁怨的象征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象征意義?
2、再讀描寫丁香姑娘的詩段。(詩中的第二段至倒數第二段)
3、幻燈片:討論“丁香姑娘”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從詩句中找出證明。
4、記錄下學生的回答:希望、企盼、追求、打量未來等
5、再讀:希望在讀中體會種種復雜的情緒。
(三)讀詩·想象·探究
1、提問:既然“丁香姑娘”這么重要,那為什么要用“雨巷”為題,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為題?
回答:“雨巷”是一種基礎,提供了一種環境。
提問:“雨巷”是由兩個字組成:雨和巷,這兩個意象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濕、冷;巷:陰暗、狹窄、悠長等
2、“雨巷”是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3、展示幻燈片:雨巷圖片。(讓學生體會)
(四)讀詩·想象·創作
1、幻燈片:
寫一首詩:使用古詩中常見的意象,創設出新的情境,表達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