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描寫塔的小說(2)
四
斯坦因終于取得了九千多個經(jīng)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裝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時間。最后打成了二十九個大木箱,原先帶來的那些駱駝和馬匹不夠用了,又雇來了五輛大車,每輛都栓上三匹馬來拉。
那是一個黃昏,車隊啟動了,王圓箓站在路邊,恭敬相送。斯坦因“購買”這二十九個大木箱移世文物,所支付給王圓篆的全部價錢,我一直不忍心寫出來,此刻卻不能不說一說了。那就是,折合成了銀子的一百三十英鎊!但是,這點錢,對王圓篆來說,畢竟比他平時到荒村野郊去化緣的所得,多得多了。因此,他反而認為這位“斯大人”是“布施者”。
斯坦因向他招過手,抬起頭來看看天色。
一位年輕詩人寫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
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輕詩人的詩,他叫李曉樺,是寫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zhàn)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
決勝負于城下
對于斯坦因這些的學者,這些詩句也許太硬。但是,除了這種辦法,還有什么方式能阻攔他們呢?
我可以不帶劍,甚至也不騎馬,只是伸出雙手做出阻攔的動作,站在沙漠中間,站在他們車隊的正對面。
滿臉堆笑地走上前來的,一定是蔣孝琬。我扭頭不理他,只是直視著斯坦因,要與他辯論。
我要告訴他,把世間文物統(tǒng)統(tǒng)拔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覽,是文物和土地的雙向失落、兩敗俱傷。我還要告訴他,借口別人管不好家產(chǎn)而占為己有,是一種與軍事掠奪沒有什么區(qū)別的文化掠奪……
我相信,也會有一種可能,盡管機率微乎其微,我的激|情和邏輯終于壓倒了斯坦因,于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了下來。
那么,接下來該怎么辦呢?當然應(yīng)該送繳京城。但當時,藏經(jīng)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員縉紳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員還把大車趕進自己的院子里細挑精選,擇優(yōu)盜取,怕到京后點數(shù)不符,便把長卷撕成幾個短卷來湊數(shù)搪塞。
當然,更大的麻煩是,那時的中國處處軍閥混戰(zhàn),北京更是亂成一團。在兵丁和難民的洪流中,誰也不知道腳下的土地明天將會插上哪家的軍旗。幾輛裝載古代經(jīng)卷的車,怎么才能通過?怎樣才能到達?
那么,不如叫住斯坦因,還是讓他拉到倫敦的博物館里去吧。但我當然不會這么做。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難處,一次次回頭看我。
我假裝沒有看見,只用眼角默送他和蔣孝琬慢慢遠去,終于消失在黛褐色的山丘后面。然后,我再回過身來。
長長一排車隊,全都停在蒼茫夜色里,由我掌管。但是,明天該去何方?
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
哭聲,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嚎叫。
五
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八十二歲的斯坦因在阿富汗的喀布爾去世。
這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日子。中國,又一次在生死關(guān)頭被他人認知,也被自己認知。
第二天,也就是斯坦因去世的那一天,倫敦舉行“中國日”活動。博物館里的敦煌文物,又一次引起熱烈關(guān)注。
在斯坦因去世的同一天,中國歷史學會在重慶成立。
我知道處于彌留之際的斯坦因不可能聽到這兩個消息。
有一件小事讓我略感奇怪,那就是斯坦因的墓碑銘文:
馬克·奧里爾·斯坦因
印度考古調(diào)查局成員
學者,探險家兼作家
通過極為困難的印度、中國新疆、波斯、伊拉克之行,擴展了知識領(lǐng)域
他平生帶給西方世界最大的轟動是敦煌藏經(jīng)洞,為什么在墓碑銘文里故意回避了,只提“中國新疆”?敦煌并不在新疆,而是在甘肅。
我約略知道此間原因。那就是,他在莫高窟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受到文明世界越來越嚴厲的譴責。
阿富汗的喀布爾,是斯坦因非常陌生的地方。整整四十年一直想進去而未被允許,剛被允許進入,卻什么也沒有看到就離開了人世。
他被安葬在喀布爾郊區(qū)的一個外國____公墓里,但他的靈魂又怎么能安定下來?直到今天,這里還備受著貧困、戰(zhàn)亂和宗教極端主義的包圍。而且,蔓延四周的宗教極端主義,正好與他信奉的宗教完全對立。小小的墓園,是那樣孤獨、荒涼和脆弱。
我想,他的靈魂最渴望的,是找一個黃昏,一個與他趕著車隊離開時一樣的黃昏,再潛回敦煌去看看。
如果真有這么一個黃昏,那么,他見了那座道士塔,會與王圓箓說什么呢?
我想,王圓箓不會向他抱怨什么,卻會在他面前稍稍顯得有點趾高氣揚。因為道士塔前,天天游人如潮,雖然誰也沒有投來過尊重的目光;而斯坦因的墓地前,永遠闃寂無人。
至于另一個男人,那個蔣孝琬的墳?zāi)乖谀睦铮揖屯耆恢懒恕?/p>
有知道的朋友,能告訴我嗎?
有關(guān)余秋雨語錄推薦:1)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目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樂,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四周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2) 一般情況下,老年歲月總是比較悠閑,總是能夠沒有功利而重新面對自然,總是漫步在回憶的原野,而這一切,都是詩和文學的特質(zhì)所在。老年人可能不會寫詩或已經(jīng)不再寫詩,但他們卻以詩的方式生存著。看街市忙碌,看后輩來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綠,而思緒則時斷時續(xù),時喜時悲,時真時幻。
3)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投身再大的事業(yè)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事業(yè),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故事稱之為“收藏人生的游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險。
4) 我看到,被最美麗月光籠罩著的總是荒蕪的山谷。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擁著的總友情的孤兒。我看到,最怨紛的蒼老嘆息總是針對早年的好友。我看到,最堅固的結(jié)盟大多是由于利益。我看到。最堅決的分離大多是由于情感。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戰(zhàn)。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齟齬。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著越泡越大。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無知的彩筆描畫著越描越淡。我看到,最早到臨終床前的總是小人。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總是摯友。
5) 年齡本不該被太多利用的,因為它帶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無法辯駁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現(xiàn)了霉氣十足的年齡霸權(quán),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銀發(fā)一閃,冷不丁地出現(xiàn)一個能夠降伏它們的高神。煙塵散去,只剩下這位高神的笑容隱約在天際,而此時天下,早已月白風清。一雙即將握別世界的手,向我指點了一種詩化的神圣。
6) 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那個至關(guān)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動永遠是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結(jié)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