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與家訓演講稿
我相信在每一個家庭中每個家族的家風都是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意識的改變,傳統大家庭在現代社會中崩土瓦解,家風一詞離我們似乎異常遙遠,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應該繼承和發展,凝結在時代中的深厚家風。讓家風這棵小樹苗在我們的愛護下更顯茁壯。
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北央田村的一面博士墻吸引著我的目光,我的注意墻上掛著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的照片和簡介,這個秧田村1228戶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數百位碩士,這令我驚訝不已,一個村莊憑借了什么才能有這么多的博士?是有什么秘籍嗎?其實我覺得秘籍也是有的,我想就是因為其勤懇重讀的家風傳承綿延濃厚的鄉賢文化和獎學金獎狀生聚優師的激勵政策,秧田村所折射出來的是鄉賢文化,是一個個家庭所呈現的家風文化。
總有一些這樣的人,張建華身為山東省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原副主任卻知法犯法,他的兒子曾違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五名條例被火箭提拔其人其事。正應了那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話。令人唏噓不已,感慨不已,如此家風文化怎能培養出好干部?還有蘇榮的權錢交易所把全家帶上了經濟犯罪的深淵。劉鐵男,老子臺前辦事兒子幕后收錢,父子雙雙受到法律嚴懲,他們如此行為如此為官為父,家風怎能傳承發展,他們只會讓不良家風危害社會。
家風正,則后代子孫正,則源頭正,則國正,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良好的家風是支持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良好的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用心經營和傳承。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傳承良好的家風,用行動去踐行。
家風,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論高低貴賤,他總在那里在迷茫時喚醒我們疲憊的心靈給予我們心靈精神上的鼓勵,家風成就了無數平凡的人,也使偉人更加偉大,家風,我們要成為優秀青年就要傳承家風,用內心感受,用行動傳揚家風。
家風與家訓演講稿篇2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如何做人。
“處世為人理應與人為善”從我小時候,爸爸媽媽教育我要尊重長輩,做人要誠實,不干壞事,不說臟話。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要友善,不要對小事斤斤計較,傷了和氣。做一個寬容、有涵養的女孩。在嚴格要求我的同時,爸爸媽媽也在生活中盡量創造好的環境,他們約定好盡量不當著我的面吵嘴和談論大人之間的“爭斗”,希望在我面前呈現的都是善良的一面。
“用財太奢最可恥”這也是我們家的家風,爸爸媽媽時常告訴我要節儉,不能攀比浪費,不要攀比別的孩子的吃穿,但在衣著得體方面一定要像表現好的孩子看齊,衣服要干凈,不能弄得皺皺巴巴的,黑乎乎的,自己物品要擺放整齊有序。媽媽會給我足以自己支配的零錢,但是自己必須學會理財,什么時候該花,什么時候應該節約。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行“大廟會”活動中,我很合理地運用了自己的零花錢,也為災區小朋友捐獻了我自己的零花錢。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我相信,不管將來社會怎么變化,我們都要做一個誠實本分的人,這就是我們家最基本的家風家訓。
家風與家訓演講稿篇3
我的家風是勤勞團結,互相尊重,正因為我的家風,所以才有好的結果。
有一次,媽媽早上起來上班去時,聽見衛生間里“咔嚓”、“咔嚓”的聲音很擔心,媽媽趕緊推開衛生間門一看,原來是奶奶在衛生間里洗衣服、刷鞋子……媽媽急忙走上去說:“別洗了,下班回來我洗。”“馬上就好了!你趕緊收拾東西上班去吧!”奶奶說。
我聽見說話聲,便從床上爬起來,目視著奶奶的一舉一動,洗完衣服刷完鞋,奶奶又開始給我做早飯,總而言之,奶奶總是不閑著,白天打掃衛生,晚上也打掃衛生,就這樣我們家天天被打掃的一塵不染。一進家就有一種舒服的感覺。
就是在奶奶的帶動下,爸爸也天天搶著打掃衛生,刷鍋洗碗。有一次,媽媽給爸爸報了一個二級建造師的考試,考過去了,拿到證,可以掛給別的公司使用,一年可以拿到七八千元錢呢,爸爸為了想多掙一點錢來養活我們一家,爸爸白天上班掙錢沒有時間看書,我心里想,建造師一定不難考,爸爸沒時間看書都有希望能過去。在一個深夜,我起床去衛生間,一看,原來爸爸還在專注地看書呢。原來考建造師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在奶奶和爸爸的帶動下,我和媽媽還有妹妹也變得勤勞,勤奮起來了,媽媽天天下班就教我們學習,妹妹學起來也非常認真。怎么樣,這就是家風的厲害之處。
家風與家訓演講稿篇4
中國上下五千年以來,最注重的就是“孝”和“禮”,只有先學會孝順,才能學會做人,只有學會禮貌,才會讓人尊重。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能沒有禮貌,如果沒有禮貌就會顯得十分沒有教養。都說百順孝為先,無規矩不成方圓,那么我們家的家風家訓當然就是離不開“孝”和“禮”了。
孝是一種美德,從古代開始便是開始。孔融讓梨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孔融從小便知道尊敬長輩,尊老愛幼,拿到什么好東西都是讓長輩先挑,自己拿最后的,是一位有道德意識的名人。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不管什么時候都是一個禮儀之邦,不但有禮,還孝順。人不管到了什么樣的階段,最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所以我們要懂得孝順。我們無論到了怎樣的境界都需要禮貌待人,所以我們還要懂得禮。
孝順不需要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做一個有禮貌又有孝順的人。我們家便是這樣,我沒有做到過大到驚人的事情,但是我卻做到過許多溫馨的小事。媽媽累了的時候我便給她端一盆洗腳水,爸爸渴了的時候我便泡一杯茶給他喝,媽媽干家務時幫她做等一些小事,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孝。
既然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那么我們在生活中更不能缺少的便是禮了。禮貌是我們在當今社會最必要的條件,要想看一個人的教養,首先要看的便是禮貌。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公司招聘,這個公司條件很好,有很多優秀的人來應聘結果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有一個女大學生,她來應聘,沒有過職場經驗但是卻被錄用了,原因就是她將老板故意仍在辦公室中一張紙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里,于是老板便把她錄取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做人一定要有禮的原因。
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規范的作用,當別人一提到中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中國的禮儀。從古至今,中國孕育了無數的禮儀,每一條都值得我們去學習,禮儀在古人的眼里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現在的社會才會如此有素質。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見到親戚朋友應該怎樣問好,見到鄰居也要打聲招呼表示禮貌,這就是中國“禮”的力量。
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傳統,就像“孝”和“禮”一樣,教育著每一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讓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弘揚起來,讓我們的子子孫孫繼承和發揚這些傳統。
家風與家訓演講稿篇5
在這個物流縱橫,世風日下的時代,“家風”儼然成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每每提及,總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一言以蔽之,家風之不傳也久矣。
那么,家風究竟是什么?“家風”看到這兩個字讓我聯想到的是種.種嚴厲的家規!依我之見,家風是一些列在紙上的條條框框,是一把約束人做事情的戒尺!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遵循的祖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規則,它不需要列舉,更不需要背誦,但是它需要我們的傳承......
百善孝為先,我們一直在傳遞。12歲農家少年張俊,8歲那年爸爸因車禍身亡,媽媽離家出走,從此與年幼的弟弟和體弱多病的奶奶相依為命。“奶奶,我來替爸爸養活你”。"每學期必須拿到一張獎狀,回去讓奶奶高興;在學校堅決不能犯錯誤,免得奶奶傷心。”這些是小張俊對奶奶的承諾,他希望奶奶快樂!在張俊的家里,熏黑的墻上畫著一張評比表,上面寫著張俊和弟弟張旭的名字,名字后面畫的是五角星的圖案。張俊說平時他和弟弟誰幫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誰的后面畫顆星,每月一評比,看誰得到星星多。這個少年在用真心演繹孝的家風,孝根植我們內心,我們一直在!
勵志奮斗,我們一直在行動!“你只聞到我的香水,卻沒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規則,我有我的選擇;你否定我的現在,我決定我的未來;你嘲笑我一無所有不配去愛,我可憐你總是等待;你可以輕視我們的年輕,我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夢想,是注定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這是陳歐的正能量,也是我們的率真和勇氣!我們會帶著社會的歷練,奮斗終生。不離不棄,我們一直在!
誠實守信,我們一直在弘揚。不說謊話,不說大話,實事求是,是家里人從小對我的教誨。原來家風一直都在!
家風需要傳承。歷史上“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展現著良好的家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風古訓仍為世人尊崇。但如今多少富家子弟、官員子女啃老驕奢;多少人因為不想吃虧,爭名譽地位甚至可能為爭一個公交車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為了利益而制假售假……如果有嚴格質樸的家風,這樣的事情會不會減少一些?
如今的社會歲月改變了時代的面貌,卻拭不去銘刻至今的家風。我們承載著祖先的基因,流淌著祖先的血液,享有著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們是否可以將其延續下去?俗話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要齊家,就要我們傳承良好的家風。
好家風,我們一直在;好家風,我傳承!
家風與家訓演講稿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一戶人家,一條家訓;一戶人家,一種家風。家風、家訓,不管多么簡單,它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它們經過多年的傳承,伴隨了一代代人,啟迪了一代代人,也影響了一代代人。
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出,要求“求真務實,說真話,辦實事”。這些話我太熟悉了,因為“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家的家風。爸爸媽媽從小就這樣教導我,他們不會因為我是小孩,就撒謊騙我,不跟我講真話。由此我也知道了,在大是大非的層面上,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
爸爸經常在家給我講大道理,首先就是“實事求是”的意思,有時我被爸爸講得啞口無言,但后來想一想,其實爸爸是對的。就應了上面那句話“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因為等我到了社會,或者出門在外,沒人會讓違背原則、是非不分地讓著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了,才能在社會上為自己贏取一塊立足之地,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走進奶奶家的大門,抬頭一眼就看到“安居樂業”四個金光閃閃的銅字,懸掛在影壁墻偏上位置的正中間——這便是我們家的家訓了。安居樂業,四個字看上去普通,里面卻包含著大道理。安居,指的絕不是要安于現狀,而是說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奮斗,將自己的家庭盡力建設好、經營好,以家為本,求得生活安定,家庭和睦。國家是一個大社會,更是一個大家庭,它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家庭組成的。所以,只有每個人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每個小家庭都能安居了,社會才能安寧,國家才能安定。
論語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業”是最好境界了。樂業,便是愛崗敬業。我現在還只是個小學生,我的“業”就是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把我的學習搞好,在我的業余時間盡可能地了解多專業、多領域的知識,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所以現在的我,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分內職責當成了一種使命,一種樂趣,我們賴以生活的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強盛!
每年的清明時節和冬至、春節,我總是會和爸爸一起到先祖先輩們的墓前去掃墓、祭奠,緬懷他們、感謝他們傳承下來的樸實無華的治家格言,生活真理。先輩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用經歷和智慧總結出的家風與家訓,不僅利己,更是利人、利社會,使得我們這些晚輩子孫都大大受益,并一代一代地不斷地去繼承和發揚!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家風與家訓演講稿篇7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包括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準則;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事,持家治業的教誨。我的家風家訓是“孝·善·儉·信”。
“百善孝為先。”我生活在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里,爸爸媽媽是我的榜樣,他們都很孝順。媽媽在紡織廠上班,非常的辛苦,但是她只要看到爺爺奶奶有農活要干,她都會主動的幫忙,干完活再去休息。每次去市場買菜,她首先想到的是爺爺奶奶喜歡吃的是什么,哪些菜是適合他們吃的。這些雖是生活中的點滴,但對我的影響卻頗深。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飯后我和媽媽去散步,看到一位奶奶拎著兩袋水果正蹣跚的過馬路。“媽媽,我們正好也要過馬路,就幫那位老奶奶把水果拎過去吧。”“好啊,你真是一個善良乖巧的好孩子。”“奶奶,我們幫您拎吧。”說著,就將水果從老奶奶手中接了過來交給我,自己攙扶著老奶奶一起過了馬路。每次和媽媽一起坐公交車,我都會看到她會給有需要的人讓座,攙扶腿腳不便的人上下車,久而久之,我也養成了主動讓座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習慣。每每都會聽到一句句表揚的話語,原來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勤儉持家是我家的座右銘。父母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努力生活。他們從來不會亂花一分錢,多花一分錢,不是必需用品的不會去買。不炫耀,不攀比,不貪慕虛榮這是她時常教導我的。以前我買了新衣服新玩具就會馬上跑去和別人炫耀一番,現在我長大了,家人也經常給我講勤儉節約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勤儉節約的道理。所以我決定以后只要是能用的,能穿的,能玩的就不必再花錢去買新的了。
“言必行,行必果。”“佳玲,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事啊?”我的大腦飛速的旋轉著,“啊!想起來了,我昨天答應過你要掃地的。對不起,媽媽······”“古有韓信不忘舊恩,奉金千兩以漂母;今有宋慶齡冒雨赴約,不忘與小朋友的約定。”聽完我連連點頭,以后我要做一個守誠信的好孩子!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優良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訓,改正不良的習慣,時刻將其銘記于心。
家風與家訓演講稿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家風的傳承,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思想延續,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明教育。在中國,人們喜歡以家訓的方式傳承家風,或者說,家訓是中國人期望家風長久流傳的最主要表達方式。那么,就讓我們穿梭于古代和現實之間,體味家訓中傳遞的家風。
家風教育伴隨文明產生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現在有文字記載的家風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的家訓了。在《尚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周公告誡侄子周成王(姬誦)的一篇誥辭。文中,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安逸享樂,不要荒廢政事,要安定民心。“知稼穡之艱難”,這樣的家風教育至今還在延續著。
在《說苑反質》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病重時寫下家訓,藏于柱中,要妻子等兒子長大后拿給他看。這份家訓囑咐兒子布帛不可用盡,用盡了就無法再做衣服;牛馬不可將其力氣用盡,用盡了就無法再使用牛馬耕田駕車;任事者不可對其過分苛刻,否則就無人幫你做事了。由此看來,“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家風教育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
在諸葛亮的思想觀念里,人要注重加強道德修養,要不斷學習,要清心寡欲,要靜思反省,要不急不躁。他把自己這些思想和行動指南以家訓的形式傳遞給他的兒子,希望這能成為諸葛家風。可能連諸葛亮自己都沒想到,他的這些教誨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訓家風,影響至今。
顏之推教子“威嚴而有慈”
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被稱為“篇篇藥石,言言龜鑒”的家訓專書,是我國封建社會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家訓之一。
“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他要求家人在嬰兒能識得別人的臉色、懂得別人的喜怒時,就對其加以教誨。顏之推還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意思是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就會敬畏、謹慎,從而產生孝心了。“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大意是,對于子女,父母不能偏愛,不應厚此薄彼。通過這些語句,顏家家風躍然紙上。
顏之推身歷三朝,對世事滄桑、人情世故體會很深,因此在《顏氏家訓》中,他教育其后人要“少欲而足”、“無多言,無多事”、“慮禍養生”等。這些家訓既有封建社會的局限性,也有其積極的一面。
《顏氏家訓》后,家訓著作漸多,差不多每個朝代都有一些代表性家訓產生。如唐代李世民的《帝范》,宋若莘的《女論語》,李恕的《戒子拾遺》;宋代司馬光的《訓儉示康》,陸游的《放翁家訓》,袁采的《袁氏世范》,陸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明代姚舜牧的《藥言》,楊繼盛的《楊忠愍公遺筆》,何倫的《何氏家規》,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規》;清代愛新覺羅玄燁的《庭訓格言》,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張英的《聰訓齋語》,汪輝祖的《雙節堂庸訓》,鄭燮的《家書十六通》,曾國藩的《教子書》,甘樹椿的《甘氏家訓》,鄒歧山的《啟后留言》等。這些家訓,影響深遠,對中華文化思想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
司馬光訓子節儉樸素
司馬光的《訓儉示康》也是被歷代人們稱道的家訓,這是寫給他的兒子康的家訓。
司馬光的家訓別具一格,首先說明自己是怎樣的人:“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r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大致意思是說,他本來出身貧寒,一代一代都繼承著清白的家風相。他生性不喜歡豪華奢侈。他一向穿衣只求抵御寒冷,吃飯只求飽肚子,也不敢故意穿骯臟破爛的衣服以表示與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們的贊揚。許多人都把奢侈浪費看作光榮,他卻把節儉樸素看作美德。
實際上,這就是司馬家的家風。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州縣官和天章閣待制,為人廉潔,干一輩子,家無余財。這樣的家風影響了司馬光,司馬光也是“以清白相承”,并認為“侈,惡之大也”。
在《訓儉示康》中,他舉出歷代許多“成由勤儉敗由奢”的例子,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要求他的兒子把勤儉持家的家風傳給下一代。
曾國藩家書傳家風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但說到近代家訓,繞不開曾國藩,有人說曾國藩的家書在家訓方面超過《顏氏家訓》。
曾家是望族,曾國藩的祖父曾留下了八字家訓:“豬、蔬、魚、書、早、掃、考、寶。”讀書、種菜、養魚、喂豬,為居家之事;起早、打掃潔凈、誠修祭祀、善待親族鄰里,是治家之法。道光年間,曾國藩做了京官,其父親在給他的家書中寫了三戒,即“節欲、節勞、節飲食”。
曾國藩做官的幾十年里,無論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有兩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讀書,二是堅持寫家信。他的家信體現了他對家風的要求。他在家信中說:“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他教育家人要勤快:“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他要親屬堅持讀書:“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予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以之。”也教育家人放下架子去勞動:“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他還要家人勤勞節儉:“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
讀《曾國藩家書》,就像在聽一位長者在和你聊家常,從讀書成才,修身養性,到為人處世,甚至到養花養草,無所不談,在閑聊中展現出曾家家風。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古人講忠孝仁義禮智信廉,講勤儉持家,重視家庭倫理,這些在今天仍有可汲取的營養。一代代的家訓,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