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主旨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寫的詩。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主旨。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主旨一
【教材分析】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是西師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29課,這篇課文是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開展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獲得更深的體驗。
【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學習的古詩詞不下數百首, 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能力習慣也得到了初步培養,還感悟了一點學習古詩詞的方法策略。學習古詩詞的重點還是放在誦讀朗讀上,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但是在誦讀的技巧上還有待提高,不但要讀出詩詞的節奏,還要讀出詩詞的韻味。為了了解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應用,也讓他們根據古詩詞改寫成記敘文、散文等。這樣,既復習了古詩詞,又加強了習作練習。但學生表述方法還比較單一,語言表達的規范意識、技能和習慣也需不斷強化訓練,教學中要關注這些能力的培養及朗讀情感的激發,逐步提高學生整體的古詩詞水平。
教學目標
1.在誦讀中掃清文字障礙,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詞并且會背誦。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3.通過不同層次的解讀,品讀宋詞語言的魅力,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難點:指導學生品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課前準備
1.收集辛棄疾的資料和幾首詞以及有關詞的介紹。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課前資料,感知詞的特點
1.孩子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抽生背誦。
導讀:我國是詩詞的國度,尤其歷代名篇名作,不僅內涵豐富,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感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
2.知道什么是詞嗎?抽生讀自己查閱的詞的相關知識。(師根據學生的反饋相機揭示詞的特點:詞是詩的別體,最初是配樂唱的,有長短句之分。)
(設計意圖:小學高年級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養成課前搜集與課文有關資料的習慣,讓學生自主交流,發揮其學習的自主性。)
(二)語言導入,解詞題
1.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讓我們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與辛棄疾一同欣賞夏夜美景吧!
2.一起讀題目《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黃沙道中又是什么?讓學生了解: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詞題(課件1)。
預設:詞的題目和古詩的題目有什么不一樣?讀的時候詞牌名和詞題中間要注意停頓,詞題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頓,再讀一遍。
3.從詞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詞的題目與詩的題目的特點,并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訓練學生的誦讀能力和說話能力。)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注意聽讀音和節奏。(課件2 )
2.請孩子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支援好嗎?請看屏幕。(課件3)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以標出來。
3.指名讀詞,師相機評價。
預設:有些字音讀不準,要多讀幾遍。如“山”“枝”強調讀翹舌音;“明”“清”“鳴”強調讀后鼻音。句中的停頓要掌握好,重點指導朗讀:稻花香里|說豐年;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4.要想讀得更有韻味,平仄讀得要有區別。知道平仄怎樣讀嗎?
導讀:平就是第一、二聲,讀得長一點輕一點,仄就是第三、四聲,讀得短一點重一點,這樣才有美的韻味。請孩子們再自由地朗讀,讀出韻味來。
5.抽生讀,再指導。師生合作讀。
(設計意圖:古詩詞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生的誦讀朗讀上。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四)抓重點詞句,解詞意
1.孩子們讀得有滋有味,會讀詞了還要懂它的意思。在這首詞中有沒有不懂的詞語?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決哪些問題,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來。
預設:學生可能有一些詞語不太理解,如:茅店、社林、溪橋......可以讓知道的同學幫助解答。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見”相機理解“茅店”“社林”“溪橋”從而感知詞句意思。
2.通過孩子們的解讀,夏夜黃沙嶺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們眼前,你最喜歡哪幅畫面?說說你的理由,請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
3.抽生說自己喜歡的畫面,師相機點評并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創設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充分把握詞的基本內容,然后通過品讀悟情,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詞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與詞產生共鳴。同桌討論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獲得更深的閱讀體驗。)
(五)想像畫面,境中悟情
1.孩子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佛,傳來陣陣稻花香和蛙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他們會說些什么呢?這兒的“說”字,只是青蛙在說嗎?還會有誰在說?(課件4)
預設: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可能會說青蛙在說今年的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除了青蛙在說,還有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
導讀:是呀,詞人聞著飄于黃沙嶺的稻花香,感受著田野的一派生機,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孩子們,你們融入了自己豐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這是一個詩情畫意的月夜!一個勃勃生機的田野!
2.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讀“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此時他的心里怎樣想的?
3.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舊時的茅店,后來怎么看見了?哪個詞體現了詞人的驚喜之情?讓他驚喜的是什么?
導讀: 帶著這份驚喜再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這個發現讓詞人倍感驚喜,這份驚喜讓這次夜行樂趣橫生。孩子們,你們的聲音中透出一股喜悅,體會到了詞人的愉快感受。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詞的優美意境。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邊讀邊想象再現畫面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會體會到詞人的心境。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趣,還豐富了文本的內容,更加深了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
(六)聯系生活,內化情
1.你對辛棄疾了解多少?你還知道他的哪些田園詞?能讀給大家聽聽嗎?
(課件5)
預設:學生自主說出收集的辛棄疾的簡介及作品,老師及時補充。
2.從“路轉溪橋忽見”,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過這類情況嗎?說一說。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詩?
導讀:大聲讀出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面對困難、挫折,不退縮不畏懼,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將充滿光明與希望。
3.經歷過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辛棄疾一定是喜出望外,大聲歡呼——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導讀:在你們人生的路上,時常會有這樣的峰回路轉的驚喜,你們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棄疾的這句詞——“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讓我們再次帶著欣賞的目光,有感情地讀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真摯感情和匠心獨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自己對詞的感悟,以讀代講,逐層深入文本,再一次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和溝通,使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通過交流、朗讀、擴展田園詞、聯系生活談感受等方法引領學生表達內心體驗,在語言的實踐交流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七)情景展現,延伸情(課件6)
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和詞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觸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讓它變成我們筆下的作品吧!
小練筆:夜晚,月兒從云縫里鉆了出來,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引起樹枝搖曳;清風吹拂,蟬也叫得格外歡快.此時,詩人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聞到了
(設計意圖:將語言轉化為文字,可豐富學生詞匯,拓展學生想象,提高文字組合、運用能力。讓他們根據古詩詞改寫成記小散文,這樣,既復習了古詩詞,又加強了習作練習,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主旨二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